黑龍江省的東北部有個地級市佳木斯,地圖形狀非常奇怪。整體呈西南-東北向,長條狀,東西跨度達450公里,地圖中間被鶴崗市和雙鴨山市“夾擊”,連接處非常細,差點截斷,南北最細的地方只有大約15公里。其中市區和湯原、樺南、樺川位于西南邊這一小塊;富錦、同江、撫遠3市在東北邊這一大塊。 ![]() 佳木斯是中國最東邊的地級市,撫遠市是中國最東邊的縣級市,地理范圍是東經133°40′08″至135°5′20″,北緯47°25′30″至48°27′40″,是全國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這里要注意,指的是春分到秋分之間的夏半年)。夏至日前后,不到四點鐘天就亮了,反之冬季下午四點鐘不到天就黑了。 ![]() 佳木斯這種獨特的地圖形狀,有自然原因,也有人文原因。地形構造方面,南部屬完達山余脈和張廣才嶺北延部分,海拔在 200-500 米的低山丘陵,雙鴨山和鶴崗市擠壓佳木斯的部門,地形上看著都有一點山嶺,也就有一點自然形態的劃分依據。佳木斯市東北面四分之三的面積,屬于三江平原,北大荒,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而成,平均海拔僅50-60 米。 ![]() 人為原因主要是開發礦產資源,鶴崗和雙鴨山都有煤礦,全國有大量為了礦產資源開發單獨設地級單位的例子,這種行政區一般不大,而且跟著礦產劃界,經常劃得犬牙交錯。隨著礦產資源越來越少,這些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轉型困境,同時原來行政區劃分過散,像佳木斯這樣東西部分距離過長、聯系不方便的問題也較為明顯。 ![]() 佳木斯市地名取得特別好聽,很有文化的感覺,“北方有佳木,鸞鳥棲于斯”。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3江交匯,作為三江平原的核心區,佳木斯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物產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濕地保護區之一。同時,這里地廣人稀,有3.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是肥沃的平原,比較新的常住人口才200萬出頭,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才61人,還不到全國人口密度的一半,因此是我國的大糧倉,全市每年糧食產量高達1100萬噸以上,絕大部分作為商品糧外調。 ![]() 三江平原地區自古就是后來融入中華民族的漁獵少數民族活動的范圍,近代被沙俄侵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巨大土地,這才成了邊境,現在全市邊境線長達380余公里,有眾多的口岸。三江平原常見數據說10萬平方公里多,包括內三江平原和外三江平原,內三江平原部分在我國境內,面積大約只有一半;外三江平原其實是在境外。 值得一提的是,松花江、烏蘇里江兩大支流都在佳木斯市范圍內匯入黑龍江干流,松花江匯入干流的位置在同江縣,烏蘇里江匯入干流的位置在撫遠市,具體位置叫撫遠三角洲,也就是著名的黑瞎子島,是我國地理上的東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