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嘛嘛香” 是很多人羨慕的狀態,但對脾胃不好的人來說,這卻是奢望:吃點就脹、嘴唇脫皮、總沒力氣…… 中醫說 “脾胃為后天之本”,我們吃進去的食物能不能變成氣血,全靠脾胃這臺 “消化機器”。 4 個最傷脾的吃飯習慣要改,從臉上 4 個部位能自查脾胃好壞,還有一個簡單動作每天練,幫你把脾胃養起來~ 一、脾胃不好,全身都 “受牽連” 你可能不知道,脾胃不只是 “管消化” 的,它是身體的 “營養加工廠”: 胃負責 “接收” 食物(主受納),脾負責把食物變成營養(主運化),再送到全身。 脾還能 “升清”(把營養往上送,給大腦、四肢),胃能 “降濁”(把糟粕往下排),一升一降,身體氣機才順暢。 一旦脾胃出問題: 脾不升清→頭暈、頭沉、沒精神。 胃不降濁→打嗝、噯氣、口臭。 長期運化差→氣血不足,沒力氣、臉色差,甚至免疫力下降,小毛病不斷。 02 二、這 4 個吃飯習慣,正在悄悄 “磨壞” 脾胃 養脾胃,“不做錯事” 比 “多做對事” 更重要。這 4 個習慣看似平常,卻在一點點傷脾! 1. 吃得太飽:脾胃被 “累垮” 一頓吃到撐,脾胃得加班加點運化,就像機器超負荷運轉會磨損。時間長了,脾胃 “動力不足”,吃一點就脹,大便里還可能有沒消化的食物。 建議:吃飯留三分空(感覺 “不餓了,但還能再吃”),尤其晚餐別過量,給脾胃留休息時間。 2. 吃得太晚:打亂脾胃 “生物鐘” 如果晚上 8 點后才吃晚餐,脾胃本該 “準備休息”,卻要被迫工作,時間長了會導致消化慢、肚子脹,甚至痰濕堆積(比如早上起來嗓子有痰、舌苔厚)。 建議:晚餐盡量在 20:00 前吃完,睡前 3 小時不進食,讓脾胃按時 “下班”。 3. 吃得太辣:刺激脾胃 “上火” 適量辣椒能開胃,但吃太多會刺激胃黏膜,還會讓體內生 “虛火”。一開始可能覺得 “能吃”,慢慢就會胃灼熱、腹脹,甚至脾虛(虛火耗傷脾陰,運化能力下降)。 建議:脾胃弱的人少吃辣椒、麻椒,吃辣后喝碗小米粥 “滅火”,保護胃黏膜。 4. 吃得太涼:凍住脾的 “動力” 中醫說 “脾喜溫惡涼”,冰飲、涼菜、寒性食物(如西瓜、苦瓜)吃太多,會傷脾陽 —— 脾陽就像脾胃的 “發動機”,被凍住了,營養送不到四肢、大腦,就會頭暈、手腳涼、拉肚子。 建議:少碰冰飲,寒性食物搭配溫性食材(比如吃西瓜配片姜),減少對脾陽的傷害。 三、脾胃好不好,看臉就知道! 脾胃的 “求救信號” 藏在臉上,對照看看你有沒有: 1. 嘴唇:發白、脫皮、流口水。 脾胃好的人嘴唇紅潤、干濕適中。 脾虛的人嘴唇發白、沒血色,還容易干燥脫皮(脾陰不足,不能濡養嘴唇)。 睡覺流口水,也是脾氣不足的表現(脾 “收不住” 津液)。 2. 鼻子:干燥、發紅、嗅覺差 脾胃經脈連鼻子,脾虛會導致鼻腔干燥、嗅覺失靈、流清鼻涕。 鼻翼發紅多是胃熱(消化不了的食物積成熱)。 鼻頭發青 + 腹痛,可能是脾胃功能弱,氣血瘀滯。 3. 眼睛:疲勞、紅腫、看不清 脾胃虛→氣血不足→肝得不到滋養(肝開竅于目),眼睛容易干澀、疲勞、看不清。 眼睛紅腫、臉腫,可能是脾虛生濕,水濕堆在眼部。 4. 耳朵:耳鳴、聽力下降 脾胃虛弱久了,會連累腎氣(脾為腎之 “母”,脾不好則腎氣虛),腎氣不足就會耳鳴、甚至聽力下降。 04 每天 5 分鐘,練這個動作強脾胃 推薦八段錦里的 “調理脾胃須單舉”,動作簡單,能增強脾胃運化,緩解胃脹、胃酸多、手腳涼等問題,男女老少都能練: 動作要領 1.并步站立,左腳向旁開一步,與肩同寬。 2.雙手在腹前合抱,掌指相對,掌心向上。 3.左手向上舉(掌心朝上,指尖向右),同時右手向下按(掌心朝下,指尖向前),拉伸腰背,感受兩側腰腹發力。 4.屈膝下蹲,左右手收回腹前。 5.換右手向上舉,左手向下按,重復動作。 6.左右各做 1 次為 1 組,共做 3 組。 配合呼吸: 上舉下按時吸氣,收回時呼氣,動作緩慢平穩,別憋氣。 養脾胃的“黃金法則”:三分治,七分養! 脾胃是 “磨出來的”,也是 “養出來的”,記住這 3 點: 1.吃對:多吃溫軟好消化的食物(小米、山藥、南瓜),按季節吃(比如夏天吃姜溫脾,秋天吃山藥潤燥)。 2.慢吃:牙齒多嚼 10 下,脾胃少費一分力,食物嚼得越碎,越容易被消化。 3.心寬:“思傷脾”,想太多、壓力大也會讓脾胃罷工,每天找點開心的事,心情好了,脾胃也舒服。 脾胃就像家里的 “老黃牛”,默默為我們生產氣血,別等它累垮了才重視。從今天起,改掉那 4 個傷脾的習慣,每天練練 “調理脾胃須單舉”,對照臉自查狀態 —— 脾胃養好了,氣色、精力、免疫力,自然越來越好~ 提醒:如果長期腹脹、胃痛、腹瀉,建議及時咨詢醫生,排除器質性問題哦! |
|
來自: 雅博學苑 > 《歧黃妙術,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