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靈辰。元日獻君以椒花頌,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屠蘇酒,可除癘疫。新歲曰王春,去年曰客歲。火樹銀花合,謂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謂元夕金吾之不禁。 【注釋】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爆竹,最早人們把燒竹竿發出的噼啪聲稱作爆竹,后來把鞭炮也稱爆竹。桃符:早期過春節人們把畫有神荼、郁壘二神的桃木板掛在門上,以辟邪。后來在桃木板上也寫聯語。據說五代十國時期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最早在桃木板上寫了一副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此后人們把門神、春聯統稱為桃符。此句應來自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五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桃換舊符就是用新桃符替換舊桃符,作者將桃符二字分開稱“新桃”、“舊符”,是一種互文,類似于“秦時明月漢時關”。履端:履,執行、實行。端,開頭。因年歷的推算始于正月的朔日(初一日)。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日,即春節。不是現在新歷第一天稱元旦。人日:傳說女媧創世時,在正月初一造出了雞,初二狗,初三豬,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馬后,初七日造出了人,這一天是人的生日,故稱人日。又《北史·魏收傳》引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人日也稱靈辰,靈辰的意思是吉祥時辰。椒花頌:源自《晉書·烈女傳·劉臻妻陳氏》“劉臻妻陳氏者,亦聰辯能屬文,嘗正旦(正月初一)獻椒花頌。”其中頌詞有“圣容映之,永壽于萬。”故后世用作新年祝詞的典故。遐齡:敬辭。稱贊或祝福老年人高壽。如“松鶴遐齡”。屠蘇酒:用屠蘇草、肉桂、山椒、白術等浸泡的酒。正月初一日全家老少先幼后長喝屠蘇酒,據說可以預防瘟疫。癘疫:即瘟疫。王春:《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文王也。”后用王春代指新的一年。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源自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亦作《觀燈》)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火樹指綴滿彩燈的樹,銀花指放出銀光的花燈。火樹與銀花的交匯即是合。星橋即星津橋。鐵索開指開放宵禁,不禁夜。金吾,也稱執金吾,官名。掌管京城戒備,禁人夜行等。 【譯文】爆竹一聲響亮辭去舊歲,桃符萬戶更換迎來新年。履端是初一、元旦的稱謂,人日是初七、靈辰的稱謂。元日給君王敬獻椒花頌,為的是祝福松鶴遐齡;元日給家人喝屠蘇酒,為的是祛除瘟疫疾病。新的一年稱作王春,過去的一年叫做客歲。火樹銀花合是稱贊元宵節燈火的絢麗輝煌;星橋鐵鎖開是說元宵夜金吾不執行禁夜。 二月朔為中和節,三月三為上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為春社。寒食節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四月乃是麥秋,端午卻為蒲節。六月六日,節名天貺;五月五日,序號天中。端陽競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 【注釋】朔:農歷每月初一日稱朔。中和節:唐朝德宗設立的節日,主要節俗有:飲宴樂舞、賜錢、上春衣、上農書、賜尺、祭句芒神,這是上層社會的主要活動。民間在這一日也會用青囊盛著百谷瓜果互相贈送給親戚朋友,叫做獻生子。上巳節:多民族的古老節日。古人用干支紀年月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稱作上巳,故名。后固定在三月三日。主要節俗有對歌談情、繡球傳情、吃五色糯米飯、曲水流觴、踏青春浴等。如今廣西將三月三定為自治區法定節日。五戊:第五個戊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是春社;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春耕前祭祀土地神的活動日稱作春社。秋收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稱作秋社。春社祈求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秋社報告諸神收成并答謝。寒食節:因這一天禁止煙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據說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設立。主要節俗有吃冷食、祭掃、踏青、秋千等。初伏日:伏是避暑之意。人們把夏天最潮熱一段時間稱作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麥秋:小麥成熟的季節。端午: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人們有在家門上掛菖蒲葉或艾草或柳枝,吃粽子,賽龍舟的節俗。天貺:貺的意思是贈送。天貺即上天的恩賜。天中:端午也稱天中節。因為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當中的一天,故名。重九:即九月九日重陽節。桓景之避災:源自《太平御覽》卷三二引《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飲就,婦人帶茱萸囊,因此也。” 【譯文】二月初一為中和節,三月三日為上巳節。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春社。寒食節是清明的前一天,初伏日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四月是小麥成熟的時節故稱麥秋;端午節因為人們將菖蒲葉掛在門上故稱蒲節。六月六日人們感謝上天的恩賜故叫天貺節,五月五日因太陽剛好是這一年中在天空最當中的一天故叫天中節。端陽節競渡龍舟,是為了追思屈原在汨羅江溺水死亡的事件;重陽節登高,是為了效仿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 五戊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中秋月朗,明皇親游于月殿;九日風高,孟嘉帽落于龍山。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為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注釋】五戊:即春社日。據說社日飲酒可以治耳聾,故稱社日酒為治聾酒。七夕:七月七日夜。傳說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個晚上渡過銀河相會。乞巧: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合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中秋:即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明皇親游于月殿:唐人柳宗元《龍城錄》載,傳說唐玄宗、申天師、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玄宗突然興起有游月宮之念,于是天師作法,三日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見“仙人道士,乘云駕鶴,往來若游戲。”“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鸞,往來舞笑于廣陵大桂樹之下。”據說玄宗由此創作《霓裳羽衣曲》。孟嘉落帽:《晉書·桓溫傳附》:“九月九日,溫燕龍山,僚佐畢集。時佐史并著戎服,有風至,吹嘉帽墮落,嘉不之覺。溫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嘉良久如廁,溫令取還之,命孫盛作文嘲嘉,著嘉坐處。嘉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嘆。”后世用孟嘉落帽形容風雅灑脫的名士,才思敏捷的才子。臘:祭祀名。古代農歷十二月祭祀眾神的活動稱作臘。御諱:避皇帝的名諱。對帝王將相或長輩不直呼其名,將其名字中的字改稱稱作避諱。如秀才又稱作茂才,就是避光武帝劉秀的諱。古代農歷一月是天子召集朝臣議政之月,故稱政月。秦始皇名政,為避諱改稱正月,且讀音只能讀作征。 【譯文】春社日宰豬殺雞祭祀宴客,處處都是喝治聾酒的人;七月七日晚牛郎織女渡銀河,家家都結樓穿乞巧的針。中秋節月朗,唐明皇親自去游月宮;重九節風高,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在龍山而不知。秦時的人把歲終祭神叫做臘,所以到現在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秦始皇當年為避諱名字的政,所以至今讀正月的“正”為“征”。 東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西方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于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中央戊已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注釋】本段文字中太皞、祝融、蓐收、玄冥是四季神名。太皞是春神、水神,祝融是夏神、火神,蓐收是秋神、金神,玄冥是冬神、水神。震、離、兌、坎都是卦名,與五行相對應的是,震代表木,方位正東;離代表火,方位正南;兌代表金,方位正西,坎代表水,方位正北。春夏秋冬是四季。東南西北中是五方。水木金火土是五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青帝、赤帝、白帝、黑帝、皇帝是上古五帝,即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由此可知,五方配五行五帝十天干,四方配四卦四季四天神。 【譯文】東方的神叫太皞,在震的位置管理春天,天干甲乙屬于五行的木,木在春天旺盛,它的顏色是青色,所以說春帝叫青帝。南方的神叫祝融,居離的位置管理夏天,天干丙丁屬于五行的火,火在夏天旺盛,它的顏色是赤色,所以夏帝叫赤帝。西方的神叫蓐收,在兌的位置管理秋天,天干庚辛屬于五行的金,金在秋天旺盛,它的顏色是白色,所以秋帝叫白帝。北方的神叫玄冥,居坎的位置管理冬天,天干壬癸屬于五行的水,水在冬天旺盛,它的顏色是黑色,所以冬帝叫黑帝。中央天干戊己屬于五行的土,它的顏色是黃色,所以中央帝叫黃帝。 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冬至到而葭灰飛,立秋至而梧葉落。上弦謂月圓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謂月缺其半,系廿二三。月光都盡謂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復蘇謂之朔,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望,十五日之稱。初一是死魄,初二是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注釋】本段文字中,夏至、冬至、立秋都是二十四節氣名。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夜間最短,此后白天漸短,夜間漸長,一只持續到冬至日。冬至日是白天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此后白天漸長,夜間漸短,直至次年夏至,循環往復。從陰陽的概念看,人們白天稱作陽,夜間稱作陰。所謂陰生即夜間的時間漸長,所謂陽生就是白天的時間漸長。日晷:古代計時的儀器。這里借日晷代天時。葭灰:也叫葭莩之灰。葭指初生的蘆葦。葭莩指蘆葦內壁的薄膜。古人燒葭莩成灰,執于律管中,放密室內占卜氣候。某一節氣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表示該節氣已到。梧葉落:即梧桐葉落。古人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的說法,認為梧桐樹的葉子飄落下來,秋天就到了,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所以這樣說。上弦、下弦都是月相,是半月的稱謂。弦:因月亮的樣子一邊曲,一邊直,像弓弦施張的樣子,故名。死魄:古人把月亮有光的部分稱作明,無光的部分稱作魄,初一日月明漸增,月魄漸減,所以叫死魄。同理,十五日后月明漸減,月魄漸增,即叫生魄。旁死魄:即靠在死魄旁邊的日子。哉生明:哉同“才”,開始。月亮開始有月光。 【譯文】夏至一陰生,是說天時漸漸晝短夜長;冬至一陽生,是說天時漸漸晝長夜短。冬至到了,律管的葭灰就會飛出;立秋到了,梧桐的葉子就會落下。上弦是說月亮圓了一半,就是初八初九日;下弦是說月亮缺失了一半,就是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月光都盡稱作晦,也是三十日的代稱;月光復蘇叫作朔,也是初一日的名號。月與日對叫作望,十五日的稱謂。初一叫死魄,初二叫旁死魄,初三叫哉生明,十六日開始叫生魄。 翌日、詰朝,皆言明日;轂旦、吉旦,悉是良辰。片響即謂片時,日曛乃云日暮。疇昔、曩者,俱前日之謂;黎明、昧爽,皆將曙之時。月有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學足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歲之余,雨者晴之余。以術愚人,曰朝三暮四;為學求益,曰日就月將。焚膏繼晷,日夜辛勤;俾晝作夜,晨昏顛倒。自愧無成,曰虛延歲月;與人共語,曰少敘寒暄。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注解】翌:本意指新的一天。引申為下一天或下一年,比如翌日(明日)、翌年(明年)。詰朝:指第二天早晨,也指早晨。轂旦:晴朗美好的日子。吉旦:泛指良好的日子。日曛:日色昏黃。指天色已晚。疇昔:往日,從前。曩者:以往、從前、過去的。曙:東方有光亮。三浣:浣是洗的意思。唐代規定,官吏每十日休息沐浴一次,所以稱十日為浣。一個月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故說三浣。又一個月三十天,十天稱作旬,有初旬、中旬、下旬之說。三余:即三個多余的、空閑時間。此典源自三國時魏人董遇。《三國志·魏書》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曰:'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曰:'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說有一個喂養猴子的老翁,他對猴子說,給你們早上三升橡子,晚上四升橡子,可以嗎?猴子滿臉怒氣,顯出很不高興的樣子。老翁又說,那給你們早上四升橡子,晚上三升,可以嗎?猴子滿臉興奮,非常高興。為學求益:即老子“為學日益”,做學問的人要尋求天天進步。日就月將:源自《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光明、光輝)于光明。”焚膏繼晷:點燃燈燭接替日光。源自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意思是點燃油燈夜以繼日,常年堅持勤勞不止。俾晝作夜:把白天當作夜間。源自《詩經·大雅·蕩》“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譯文】翌日、詰朝都是明日的稱謂;轂旦、吉旦都是美好日子的代稱。片晌就是片時,日曛就是日暮。疇昔、曩者都是指從前日子,黎明、昧爽都是指東方將要發白的時候。一個月有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讀書要充分利用三個閑余時間,夜間是白天剩余的時間,冬天是一年閑余的時間,雨天是晴天閑余的時間。用計策去愚弄人,叫做朝三暮四;做學問每天尋求進步,叫做日就月將。焚膏繼晷形容日夜辛勞,俾晝作夜形容晨昏顛倒。自己慚愧沒有成就,叫做虛延歲月;和人一起交談說些客套話,叫做少敘寒暄。讓人憎惡的是人情冷暖,讓人厭惡的是世態炎涼。 周末無寒年,因東周之懦弱;秦亡無燠歲,由嬴氏之兇殘。泰階星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玉燭。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唐德宗之饑年,醉人為瑞;梁惠王之兇歲,野殍堪憐。豐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騰貴。春祈秋報,農夫之常規;夜寐夙興,吾人之勤事。韶華不再,吾輩須當惜陰;日月共除,志士正宜待旦。 【注解】寒年:寒冷的年份。燠歲:暖熱的年份。寒年、燠歲都是不正常的年份。正常的年份寒暑要循環往復,如果只是寒冷的年份、炎熱的年份,就是失去節令陰陽的調和,滋生疾病而死亡。《漢書·天文志》“故日進為署,退為寒。若日之南北失節,晷過而長為常寒,退而短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為寒暑。”《漢書·五行志》“周失之舒,秦失之急。故周衰亡曰寒歲,秦滅亡曰燠年。”司馬遷:“周失之弱,秦失之強,不變之患也。”泰階星:星名。由上階二星、中階二星、下階二星共六星組成。《漢書·東方朔傳》“六星之符,上階為天子,中階為諸侯卿大夫,下階為士庶人。六星平則世治,斜則世亂。(六顆星在各自的位置上保持平正,天下就太平;錯亂就天下大亂。)”泰平:即太平。歲歉:一年沒有收成。年豐:年成豐收。唐德宗之饑年,醉人為瑞:據說唐德宗年間發生饑荒,人們沒有糧食吃,自然就沒法釀酒了。看見一個人喝醉了,說明有人用糧食釀酒了,就是糧食不再短缺的征兆。所以看到喝醉酒的人就是祥瑞。梁惠王之兇歲,野殍堪憐:《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同殍),此率獸而食人也。”春祈秋報:春社祈求秋社報賜。夜寐夙興:也作夙興夜寐。夜間睡覺早上起來。形容人勤奮。除:流失。待旦:等待天亮。 【譯文】周朝末年沒有寒冷的年份,兆示東周的懦弱;秦朝滅亡的時候沒有炎熱的年份,兆示嬴政的兇殘。泰階星平正叫泰平(太平),四季調和順暢叫玉燭。年成歉收叫饑饉之年,年成豐收叫大有之年。唐德宗為政的饑荒年,人們看見喝醉的人認為是祥瑞;梁惠王為政的兇殘歲月,民間餓死的人值得可憐。豐收年的玉器人們喜歡,饑荒年的谷物人們珍惜,用人們珍惜的東西也說人品的珍貴;柴草就如肉桂值錢,食物就如玉石珍貴,是說柴草谷物非常昂貴。春祈秋報,是農夫每年做的慣例。夜寐夙興,是形容我們勤奮。美好的年華不會再來,我們應當珍惜光陰;日月一起流失,有志氣的人正適合奮起直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