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高在上的清朝統治者們, 他們是否真的對西方科技一無所知呢? 李正 · B站知名up主 格致論道第93期 | 2023年4月8日 北京 大家好,我叫李正,是一名來自天津的高中歷史老師,也是一名B站知識區人文歷史類的UP主,過去一年在B站講了很多清朝的歷史故事。 那當我們把“高中歷史”“清朝”,以及今天的主題“科學”這3個詞放到一起時,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想到一句話,也就是現在高中歷史課本上的表述:“清朝統治者故步自封,拒絕擴大對外交往,進一步扼殺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 這個觀點本身固然準確,但里面有一個細節經常被我們忽略。從整體上而言,清朝是落后于世界潮流了;可從個體上而言,那些高高在上的清朝統治者們,他們是否真的對西方科技一無所知呢? ▲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皇帝) 答案其實是否定的。尤其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康熙皇帝。他本人無論是對西方的科學理論,還是對歐洲各國的情況其實都是有一定了解的。 這里我們可以看兩則史料。首先是中國的史料。“圣祖天縱神明,多能藝事,貫通中西歷算之學,一時鴻碩,蔚成專家……測繪地圖,鑄造槍砲,始仿西法。”這里的圣祖就是康熙皇帝,由此可見康熙不僅了解西方的科學理論,而且是天文、地理包括火器各個方面都有涉及。 在西方也有類似的史料,比如服侍康熙多年的法國傳教士白晉就曾經這樣形容康熙:“康熙皇帝親自研究了歐洲的科學和藝術,他認識到了歐洲在此方面具有極高的水平,也認識到了中國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國家。” 我們可能就會產生一些疑惑,康熙在當時到底是怎么接觸到西方科學的?他自己有沒有深入地學習過?假如他深入學習過的話,為什么他沒能帶領當時的中國走向現代文明呢? 帶著以上的疑問,我們就一同來回顧清圣祖康熙和西方科學的故事。 已完成:10% ////////// 康熙最早跟西方科學結緣,是他小時候發生在京城的一樁司法案件。這件事發生在康熙三年,康熙8歲登基,康熙三年他剛11歲,還是個小孩子,但他對這個案件卻印象深刻。 ![]() 多年以后,他在給他的皇子們上課時還專門提起了這個司法案件。這是康熙在教育皇子時說的原話,“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睦,相互參劾,幾至大辟”。大辟是死刑的意思,說明這個案件到最后是要出人命的。 那到底發生了什么呢?從這則史料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首先他提到了欽天監,這是中國古代一個負責觀察天象和制定歷法帶有一定科學屬性的一個機構。“漢官與西洋人不睦”證明當時在欽天監里是發生了中西沖突。問題就來了,在中國古代的一個偏科學的機構里,為什么會出現中西矛盾呢?這里就要介紹一些背景了。 首先在古代中國,欽天監制定歷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承擔著兩個使命。第一個使命是它修訂出來的歷法要指導老百姓進行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第二個使命,歷法還要預測天象,像比較常見的預測每天晝夜的長短,還要預測比較不常見的天象,比如什么時候會出現日食、月食。它預測得越準確,越能夠證明那個政權掌握了天命,能增強統治合法性。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的政權始終都是使用中原的理論去修訂歷法,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原的歷法預測不準了。 ![]() 那如何解決呢?到了明朝末年,大明的最后一代皇帝崇禎在禮部尚書徐光啟的建議下決定放棄中原理論,采用西洋的理論來修訂歷法。 徐光啟就帶了一位傳教士湯若望進入到了欽天監。也就是說,從明朝末年開始,中國的欽天監里就出現了中國人和西洋人兩個群體。不過在明朝末年,這兩個群體沖突并不大,因為在明朝,西洋人包括湯若望在欽天監的身份只是助手,沒有官職。 ![]() 等到了清朝就不一樣了。在清朝初年,滿洲剛入關,攝政王多爾袞和清世祖順治就非常欣賞湯若望,直接把他升成了欽天監的一把手。“欽天監印信著湯若望掌管。所屬該監官員、嗣后一切進歷、占候、選擇等項。悉聽掌印官舉行。”湯若望不但成為了清朝的第一任欽天監監正,還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擔任該職位的西洋人。 這就激起了大量的漢族知識分子的不滿了。其中有一個言詞最激烈的人叫楊光先,說了這樣一句話:“寧可使中夏無好歷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說良心話,楊光先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在一個科學的領域,他說出這樣的話,就是強烈的反智主義以及極端的排外思想。不過好在順治皇帝非常信任湯若望,所以在順治朝,楊光先對湯若望的彈劾都沒有實際的效果,湯若望被保護得很好。 ![]() ▲ 瓜爾佳·鰲拜(康熙朝輔政大臣) 就在湯若望病逝的同年,楊光先就當上了新一任的欽天監監正。但在隨后的兩年中,楊光先依照中原理論所修訂的歷法始終是不準確的。這時候康熙也好,滿洲的其他高層也好,都開始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楊光先這個人不靠譜。身為領導任用一個下屬,一方面要考慮他的忠誠,另一方面要考慮他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問題。而現在很明顯,楊光先無法解決問題了。 ![]() ▲ 南懷仁 那這時候怎么辦呢?就又要回去求助西洋人了。所以有記載“是時朝廷知光先學術不勝任,復用西洋人南懷仁治理歷法”。南懷仁就是之前冤死的湯若望的學生兼助手。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細節很重要。這一年是康熙七年,康熙也只有15歲。他也說不好到底是中原的歷法更正確,還是西洋的歷法更正確。如果貿然把楊光先換成南懷仁,修訂的歷法依然不成功,那就糟了。所以康熙在正式任用南懷仁之前,私底下召見了南懷仁,進行了一次單獨對話。這一次對話也是康熙第一次接觸到的西洋科學。 當時對話兩個人談了什么呢?南懷仁后來在回憶錄中寫下了這段內容。康熙當時十分慈善地問南懷仁有沒有一種方法讓他很明確地知道,這兩種歷法誰是正確的。南懷仁立刻就給出了一個方案,說:“這一點很容易證明……即將任意一根標桿立在院子中央,陽光照射在標桿上,就會產生陰影。高貴的大皇帝您確定一個日子、一個時間,我就可以準確地預測投影的長度,并且根據特定時間上太陽的高度,清楚地了解太陽在黃道帶中的位置。因此判斷歷法的計算是否與天體的運行相一致。” ![]() 南懷仁提出的這個方法叫日影計算術,其實并不難,今天我們以高中的地理知識就能解決。它本質上就是知道木棍所在的經緯度,再通過日期推算出當時太陽直射點的經緯度,就可以算出太陽高度角。這個木棍下邊是一個直角,再把標桿和其陰影連線,就得到一個三角形。知道了一個邊和兩個角,通過三角函數正切,就能算出下邊這個陰影長度。 這在今天是一個很輕松就能解決的問題,但對于清朝人而言這個理論已經非常先進了。康熙同意了南懷仁的提議。楊光先先是答應參加比試,但很快又說這東西是算不出來的,最后只有南懷仁一個人參加。康熙給了3個日期和時間點,南懷仁連續預測了3次,全部正確。 事實勝于雄辯,朝廷的各路官員都看著,康熙宣布南懷仁獲勝,并且先后頒布了3個命令。第一是讓南懷仁重新入主欽天監,修訂歷法。第二判處楊光先妄議歷法,讓其去監獄里面進行反省。緊接著6個月之后,康熙正式恢復了南懷仁老師湯若望的名譽。 天文歷法案到這里算是結束了,但是這一系列的過程特別是實驗的成功,讓康熙開始對科學理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他和南懷仁的關系也越來越近了。康熙還對南懷仁提了一個要求,“朕想學科學,你要來教朕”。 那當時康熙是怎么學呢?其實康熙和大家上學時候是一樣的,也是從理論開始學起。 據南懷仁所述,當時康熙把所有來中國的西洋傳教士寫過的關于天文、地理還有數學的書,一共120本全都收集起來了。然后讓南懷仁每天天剛蒙蒙亮就到皇宮,一本一本一句一句解釋給自己聽,一直到下午三四點鐘才放南懷仁回去。 康熙早期理論學習是很認真的,而且康熙在學習西方科學的時候還有一個優秀的點,他不光學習理論,還結合實際有自己的思考。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康熙是支持地圓說的。那么他怎么分析這件事情呢?康熙說過:“黑龍江以北地方,日落后亦不甚暗。個半時,日即出。蓋地之圓可知也。近北極,太陽與地平周掩無多也。”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這個角度來說,康熙顯然是一個學思結合非常優秀的學生。而康熙在學好了天文、地理還有數學之后,就將學習領域擴展到其他方面,包括解剖學、藥物學、哲學。 隨著他涉及領域越來越多,他也不再滿足于只向南懷仁學習了,他召集更多的西洋傳教士擔任他的宮廷教師,像白晉、張誠還有徐日昇,都是清朝非常有名的西洋傳教士。 ![]() ▲ 南懷仁《坤輿全圖》,康熙十三年刊 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國家,像前邊提到的湯若望是德國人,南懷仁是比利時人,白晉和張誠是法國人,徐日昇是葡萄牙人。隨著他接觸的傳教士越來越多,他對歐洲各國的了解也越來越深。甚至康熙手里有一張世界地圖,叫做《坤輿全圖》,非常漂亮。 除了這些史料以外,當時俄國人也有記載,康熙對歐洲是有一定了解的。當俄國使臣訪問清朝時,康熙曾問使臣是否到過許多國家,隨后又讓使臣看了一幅地圖,我估計就是《坤輿全圖》。他們在一起看了許久,并交談了歐洲各國的情況。 所以說康熙他在理論學習上很認真,同時也有自己的思考,以及面對歐洲時候也有一個很開闊的眼界。 康熙學習西方科技時,還有一點很寶貴,就是當他認識到西方科學是有意義的時候,他非常舍得砸錢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 ▲《皇輿全覽圖》康熙五十七年初步完成 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當康熙認識到西方地理學知識能幫他繪制出一幅更精準的大清地圖時,他組建了一支由西洋傳教士和中國學者組成的團隊,用了30多年的時間畫了一幅《皇輿全覽圖》。李約瑟曾評價《皇輿全覽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當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那問題就更明顯了,這樣一個學習認真、善于思考、眼界開闊并且舍得花錢的康熙,怎么就沒能帶領當時的中國走向現代文明呢? 康熙學習了西洋的科技卻沒能傳承與傳播西洋的科技,我個人認為是有3點原因:康熙有私心、教徒有局限、中西有隔閡。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一點,不管康熙學習西洋科多么認真,他的身份是無法回避的,他是一個統治中國的滿洲皇帝。他越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就越想把科學嚴格地控制在皇家手里,或者至少是控制在滿洲人的手里。 當時康熙宮廷里面有一個法國傳教士張誠,他就在自己的日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他有一天遇見了一位御前太監,這位太監讓這些傳教士們輕易不要提科學或者任何有關自己的事情。當身邊有漢人和蒙古人的時候,尤其要小心謹慎,更加不要提。 據張誠說,康熙也親自囑咐過他們,說:“我們這個帝國之內有三個民族,滿人像我一樣愛敬你們,但是漢人和蒙古人不能容你們。”康熙反復告誡這些傳教士,不要在他們去過的任何衙門里面直接翻譯有關科學的東西,所有東西要回到家里面去翻譯。這里能夠看出康熙對于西洋科學是高度保密的,這種保密方式必然不利于科學的傳承與傳播。 除此之外,康熙還有一個點就是太信任西洋的傳教士了。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西洋傳教士本身是有局限的。他們來中國的目的是傳教,而不是來教知識的。他們并不是科學家,沒有掌握當時歐洲最先進的科學理論。 ![]() ▲艾薩克·牛頓(1643年出生,即明朝崇禎年間) 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早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就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力學三大定律。而這些西方傳教士并沒有把這套理論帶到中國來。有可能是他們不知道,也可能是他們藏著私心沒有告訴康熙。總之康熙當時雖然接觸到了西方科技,但他接觸到的并不是最前沿的。 而康熙對傳教士的寬縱還導致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天主教徒變多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就允許了這些傳教士在中國自由傳教。到康熙四十幾年的時候中國的天主教徒就超過了100萬。而隨著中國天主教徒的增加,就發生了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 ![]() ▲教皇克雷芒十一世 此后,清朝與世界的交流就不多了,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了。也就回到一開始提到那句話,“清朝統治者開始變得故步自封了”。 ![]() ▲ 左:早年康熙:立場開放·重視實驗 他小時候因為湯若望案開始接觸科學,本著一個開放的立場和實驗的精神,給湯若望平反了。他中年以一種勤學苦思的態度和眼界開闊的行為,助推了西洋科技在皇宮內部的發展,干了撰寫地圖、修書等一些相對不錯的事情。 但是晚年康熙仍然因自己滿洲統治者的身份,受到了民族和階級的局限以及中西隔閡這種大的歷史背景的影響,他本人對待西洋科技的態度也由早期的熱衷變成了晚期的保守。凝望西洋的康熙最終還是閉上了自己的雙眼。 講到這,康熙和西洋科技的故事差不多就告一段落了。縱覽康熙一生,希望我們要多學習康熙前期的那種開放的立場,實驗的精神以及勤學苦思的學習態度,讓我們國家始終能夠跟上世界的潮流,不再落下。而不要去學康熙晚年那種偏執、沉寂和保守,讓我們民族再次陷入到故步自封的困境中。 科學點亮生活。我十分榮幸在這個充滿了科學因素和氣息的夜晚,以一段歷史故事參與其中。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