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帝在位時期,清朝爆發了著名的三藩之亂。當然當下的視角來看,三藩之亂很大程度是康熙帝為了削藩操之過急而引發的。不過,三藩之亂有點虎頭蛇尾的味道:因為一開始吳三桂的叛軍聲勢浩大,而且清廷一度處于四面楚歌的狀態。不過,之后沒多久,清廷和吳三桂就處于隔著長江對峙的狀態。而吳三桂也在稱帝后也就五個月的光景就病故了。吳三桂病死后,其孫子吳世璠在貴陽繼承吳周皇帝。 ![]() 吳世璠繼承皇位沒多久,周兵在和清兵交戰的過程中節節敗退,吳世璠只好撤退到昆明。之后清兵追殺到昆明。吳世璠眼看大勢已去、翻盤無望,于是選擇自殺。吳世璠死后沒多久,吳周覆滅,清朝初年的三藩之亂也隨之被平息。 吳世璠自殺的時候年僅十六歲。 可以說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接盤主少國危的局面,獲勝的概率非常小。畢竟,用現在的觀念來看,16歲的年紀怕是還在上高中。指望一個高中在校生年紀的人應對清兵的軍事壓力,無疑不大現實。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吳三桂死后,繼承吳三桂皇位的,是吳世璠的父親吳應熊(當時已經被清廷處決),那么,三藩之亂的局面會不會出現另一個走向? ![]() 答案是否定的。 1、吳周勝利的希望 其實吳周推翻清朝的希望并不是沒有。但是這個希望,僅限于吳三桂剛造反那會兒。吳三桂剛造反那會兒,吳兵兵鋒強盛,而軍事斗爭講究一個兵貴神速。所以如果吳三桂當時能當機立斷,越過長江大軍直搗北京,即便不能一舉推翻康熙朝廷,但是,北京被吳兵占領,清廷必然威望崩潰,最終各地反清義軍很可能風起,之后吳三桂面對的對手可能是其他割據勢力,但清廷很難翻盤——大概率清廷的劇本,會和耶律德光撤離中原的劇本相似。 不過,從吳三桂產生恐懼心理,并且和清兵隔著長江對峙的時候,這一機會也就永遠失去了。 2、吳三桂的性格 其實吳周只可能在軍事上取得概率有限的勝利。因為吳周朝廷從始至終就是個笑話。 我們先說吳三桂。 現在很多人一提起吳三桂,就認為打開山海關那一刻,吳三桂就是漢奸之類的。但其實,我個人覺得,從吳三桂一生的履歷來看,吳三桂都是一個擔當不大的投機分子。 ![]() 起初吳三桂就是一個明軍的將領。李自成占領北京以后,吳三桂也在糾結下一步該怎么辦?其實吳三桂糾結的是繼續當明朝的將領,還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順。至于說跟著清國混,吳三桂還真沒想過。畢竟吳三桂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哪里知道后來清國能成氣候? 所以吳三桂請清兵入關打李自成的想法是聯虜平寇,并且吳三桂也確實為擁立崇禎帝的太子奔走過。只不過后來吳三桂眼看南明太拉跨,清兵勢如破竹,這才產生投靠清朝的想法。 所以我說,吳三桂打開山海關那會兒算不上漢奸,因為南明朝廷也打算請清兵入關。只不過,是后來吳三桂看情況不妙,于是投降清廷。之后參與了清兵對南明的軍事行動——吳三桂這會兒只考慮打工,沒想過做皇帝,這便是沒啥擔當,而這些抉擇也說明吳三桂就是個投機分子。 吳三桂在追殺南明朝廷的過程中十分賣力。甚至南明的末代皇帝永歷帝,都是死在吳三桂手里。 吳三桂以為自己這么積極,清廷必然少不了自己的好處,沒想到康熙帝考慮削藩。吳三桂這時候才想起來造清朝的反。而一開始,吳三桂的口號居然是“反清復明”——可話說,南明末代皇帝都被吳三桂超度上天了,你吳三桂反清復明?簡直說笑話。 3、吳周的先天不足。 吳三桂造清朝的反,前后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吳三桂聯絡清朝各地的野心家+投機分子,一起起來造反。吳三桂當時的口號是反清復明。不過,這些投機分子之間互相不信任,加上吳三桂為人反復無常。所以導致吳三桂和他的盟友無法形成合力,給了清廷逐步擊破的機會。 第二個階段,是吳三桂眼看和清兵對峙長江以后,也考慮到自己的情況高喊反清復明有點扯淡了。所以吳三桂索性宣布稱帝,并且以周為國號。 不過,做了大周皇帝的吳三桂,更讓各地實力派感覺吳三桂的政治信用太差,更不敢和吳三桂打交道了。 所以吳三桂之后面對的局勢就是后勁不足。而這一切又是吳周的先天不足造成的。 所以吳三桂死后,即便是吳應熊,也不可能改變這一局面。 故而,吳周的敗亡是注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