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世民等 單位: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骨科 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召開的2024年度骨科臨床診療新進展研討會中,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梳理了2024年度中國醫生在國內外主流臨床研究期刊上發表的骨科相關臨床研究,及中華骨科系列雜志中英文版等優秀國內期刊上發表的研究 綜合考量期刊影響力、文章引用情況,廣泛征詢國內骨科各亞專業權威專家的意見,經過多輪嚴謹的評審產生出十大骨科診療新進展項目。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張世民教授有關“股骨轉子間骨折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的研究項目入選。 本文特邀張世民教授解答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的12個關鍵技巧,從基本定義到臨床應用,澄清模糊認識,探討相關爭議,并介紹與前內側皮質支撐相關的Chang復位質量標準。希望本文能為骨科醫生提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實用知識,改善臨床實踐,提高治療效果。 摘要本文通過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12問答,從基本定義到臨床應用,澄清模糊認識,探討相關爭議,并介紹與前內側皮質支撐相關的Chang復位質量標準(Chang reduction quality criteria, CRQC)。希望本文能為骨科醫生提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實用知識,改善臨床實踐,提高治療效果。 隨著人口老齡化浪潮來襲,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預計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將達3.8億,占總人口約30%。髖部骨折(hip fractures)是老年人群所遭遇的常見創傷,也是導致老年人殘疾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每年的髖部骨折新發病例超過100萬,而且其絕對數量和相關住院總費用正在快速增加,對我國老年人群的健康影響巨大。髖部骨折中,轉子間骨折(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約占50%。其保守治療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因此,對于可耐受手術的患者,盡早完成骨折復位、內固定手術,是我國指南推薦的首選方案。 1980年代,Kaufer提出了股骨轉子部骨折術后穩定性的五個關鍵因素:骨骼質量、骨折形態、骨折復位、內固定選擇和內固定位置。在患者被送到醫院時,骨質疏松的嚴重程度和骨折形態是不可改變因素。因此,做好后三個因素成為了骨科醫生努力追求的目標。過去三十年中,出現了三個關鍵概念: 1?? 1995年Baumgaertner首次提出尖頂距(tip-apex distance, TAD)概念,作為內固定在股骨頭內位置的衡量標準,并已被納入美國骨外科醫師學會(AAOS)老年髖部骨折治療指南。 2?? 2004年Gotfried提出選擇髓內或髓外內固定類型時,應考慮外側壁(lateral trochanteric wall, LTW)的完整性,該概念最終被2018年的AO/OTA骨折分類系統采納。 3?? 2014年(2015年英文)張世民等提出前內側皮質支撐概念(anteromedial cortical support, AMCS),用于指導術中骨折復位,不同的前內側皮質支撐類型(正性-中性-負性)對力學穩定性的影響差異明顯。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前內側皮質支撐(AMCS)提出已有10年,目前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接受和應用。然而,關于前內側皮質支撐的應用仍存在一些模糊之處,例如將負性支撐誤認為中性支撐的情況等。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引發了對內側中性支撐有效性的疑問,這是此前被忽視的一個方面。因此,本文通過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12問答,從基本定義到臨床應用,澄清模糊認識,探討相關爭議,并介紹與前內側皮質支撐相關的Chang復位質量標準(Chang reduction quality criteria,CRQC)。希望能為骨科醫生提供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實用知識,改善臨床實踐,提高治療效果。 一、什么是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骨折治療遵循復位、固定、功能鍛煉這三大核心原則。其中,骨折復位作為治療的首要環節,其復位質量的高低直接且關鍵地影響著整體治療效果。臨床上選擇骨折復位策略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其解剖結構、機械應力、軟組織束縛和局部血供等。通常情況下,臨床醫師會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并制定一個最佳方案(往往是考慮了各種影響因素的折衷方案),例如: 1?? 有些骨折最好是獲得完全的解剖復位(如關節面骨折); 2?? 有些骨折則是追求獲得相對復位,恢復軸線(如粉碎的骨干骨折); 3??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部位的骨折最好是獲得可分擔負荷的皮質支撐復位(特殊的皮質接觸與砥住)。 股骨轉子間骨折前內側皮質正性支撐復位的概念,是一種特殊的適用于轉子間骨折的功能性非解剖復位。皮質支撐理念充分利用了: 1?? 該解剖部位的頸干角和偏心負荷; 2?? 內固定的軸向滑動加壓原理,達到前內側皮質相互接觸、支撐砥住,在頭頸骨塊和股骨干骨塊之間實現二次穩定,達到傳導壓力、分擔內固定器械力學負荷的作用,具有增加內固定力學結構穩定性和促進生物學骨愈合的雙重效果,為維持正常頸干角、股骨頸長度,促進骨折愈合進而恢復良好的運動功能創造了積極條件。 該骨折復位理念的提出,綜合考慮了股骨近端頸干角的結構特殊性、內固定器械的動態滑動機制、閉合復位不顯露骨折端、經皮插釘微創手術、以及爭取早日下地快速康復的臨床需求,而且最重要的是,該技術理念并不增加手術醫生的操作難度和時間,亦不增加新的內固定器材和費用。 二、為何前內側的皮質支撐最有效?順向股骨轉子間骨折(AO/OTA 31-A1型和A2型)的斷面為沿著股骨轉子間線的斜面,在該斜面的環周皮質上,內側壁屬于壓力側,外側壁屬于張力側;后側壁屬于壓力側,前側壁屬于張力側,而后內側的小轉子骨塊多為螺旋楔形的游離第三骨塊。 皮質支撐復位最初提出時,是針對不穩定型的順向轉子間骨折(A2型),因為這類骨折的后內側小轉子已經分離移位且手術均不予以復位固定,因此僅剩下內側皮質的前半部分可用于骨折復位并傳導壓力負荷,即強調前內側皮質的復位接觸和支撐砥住。對A2型股骨轉子間骨折的3D-CT觀察發現,由于小轉子骨塊的分離移位,遠側股骨干近端殘余的內側壁,多為從前上至后下走行的斜面,僅靠該殘余的斜面內側壁有時尚不足以提供可靠的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容易滑落入股骨干的髓腔內而成為負性。而殘余的內側壁前部與前壁交匯處的皮質(即前內下角,anteromedial inferior corner)在骨折發生時極少粉碎,這是功能復位時皮質與皮質相互接觸抵住的關鍵位置。 我們團隊(2023)從解剖學角度,研究了轉子間斷面的何處皮質最寬最密最強的問題。沿股骨轉子間線截取皮質斜斷面,按時鐘刻度將其分為12等份,其中的第6、7區段為前內下角皮質。結果發現,前內下角區段的皮質厚度平均為12.96±0.59mm,非前內下角區段平均為5.80±0.43mm;前內下角區段的面積平均為175.55±3.50mm2,非前內下角區段平均為84.18±2.40mm2;前內下角區段的皮質相對強度平均為392.24±9.43g/mm,非前內下角區段平均為145.68±4.57g/mm。前內下角區段雖然僅占環周皮質總長度的1/6,但其面積卻占整體的29.44%,其強度占整體的35.01%;在后內側小轉子骨塊分離后的A2型骨折,前內下角區段占剩余皮質面積的44.67%,占剩余皮質強度的47.73%。可見,前內下角皮質在厚度、面積、密度和相對強度方面,均高于轉子間線斜切面的其他區段,是股骨轉子間骨折皮質支撐復位的首選可靠部位。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轉子間線皮質斜斷面 三、如何判斷前內側皮質支撐的類型?通過X線正位影像確定內側皮質支撐的類型: 1?? 正性內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內側皮質在股骨干內側皮質的內側,位移<1個皮質厚度; 2?? 中性內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內側皮質與股骨干內側皮質平滑對齊; 3?? 負性內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內側皮質在股骨干內側皮質外側,無論位移多少。 通過X線側位影像確定前側皮質支撐的類型: 4?? 正性前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前側皮質在股骨干前側皮質的前方,位移0.5-1個皮質厚度; 5?? 中性前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前側皮質與股骨干前側皮質平滑對齊,或位移≤0.5個皮質厚度; 6?? 負性前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前側皮質在股骨干前側皮質的后方,位移>0.5個皮質厚度。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容易誤判前內側皮質支撐的類型。常見的誤判示例包括: 1?? 內側皮質復位不良(易被誤判為正性內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內側皮質在股骨干內側皮質的內側,但位移≥1個皮質厚度。 2?? 前側皮質復位不良(易被誤判為正性前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前側皮質在股骨干前側皮質的前方,位移≥1個皮質厚度。 3?? 輕微的負性內側皮質支撐(易被誤判為中性內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內側皮質在股骨干內側皮質的外側,位移<1個皮質厚度。該情況下,即使內側皮質之間仍有一些接觸,皮質支撐極易在骨折端滑動過程中丟失。 4?? 輕微的中性前側皮質支撐(易被誤判為正性或負性前側皮質支撐):頭頸骨塊前側皮質在股骨干前側皮質的前方或后方,位移≤0.5個皮質厚度。這種皮質支撐在滑動過程中相對穩定而不易丟失。 上述描述概述了通過標準正位片和側位片評估前內側皮質支撐的方法。考慮到X線圖像是二維的,在評估三維結構時可能包含一些誤差,所以補充一個前內側皮質斜位片,可以獲得更準確的AMCS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臨床報告中,斜位視圖已被使用,并以“側位片”的名稱出現。我們團隊(2020)標準化了前內側皮質斜位片,命名為“前內側30°斜位片”,這是前內下角皮質的切線位,最清晰最準確,為評估前內側皮質復位提供了額外的新視角。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術畢三件套透視 四、為何要強調判斷前內側皮質支撐的時間點?前內側皮質支撐的判斷時間點分為三個階段: 1?? 術中(指導復位); 2?? 術后即刻(評估復位質量); 3?? 術后隨訪(觀察臨床結果)。 術中評估尤其重要,因為它決定了內固定手術的力學穩定性。但需注意,術中觀察到的前內側皮質支撐類型,可能會因患者離開牽引床或術后負重康復而改變。例如,術中通過透視觀察到的中性內側皮質支撐,可能在隨訪時變為負性皮質支撐(因為術后康復負重階段的骨折端滑動加壓、微動等因素)。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相較于術后即刻評估,術后隨訪評估更接近最終臨床結果,但每個階段的評估都具有特殊的臨床意義。因此,在臨床運用與學術研究過程中,骨科醫生應考慮到判斷時間點產生的影響。此外,3D-CT被視為評估前內側皮質支撐的“金標準”,但術中難以執行,所以3D-CT通常用于術后評估。 推薦拍攝術畢即刻的三件套透視圖像(手術操作已經結束、患者尚在牽引床上),作為術后隨訪對比的基線資料,用于測量股骨頸短縮、頸干角減小、滑動后退等。 五、哪種前內側皮質支撐類型是最好的?盡管關于前內側皮質支撐的大多數臨床報告都是回顧性的,但大量證據一致表明,非負性(指正性 中性)支撐優于負性支撐。Lim等(2021)在一項涵蓋1363名患者、8項研究的薈萃分析中,關于頭頸螺釘的滑動距離,負性內側支撐相比非負性內側支撐多出了0.6-10.5mm,而負性前側支撐比非負性前側支撐多出了1.5-6.2mm。在頸干角丟失方面,負性內側支撐比非負性內側支撐多出2.4-7.3°。此外,負性前側支撐的骨折不愈合率為192例中的8例(4.2%),而非負性前側支撐為743例中的2例(0.3%)。在一項包含1146名患者、4項研究的薈萃分析中,Yamamoto等發現負性支撐與內固定失敗有中等確定性關聯。在一項包含80名患者的前瞻性觀察研究中,Kund等報告稱,非負性支撐在術后至少6個月的隨訪中獲得了更好的Harris髖關節評分。 關于正性支撐與中性支撐,哪個提供更高穩定性的問題,目前仍有爭議。然而,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支持正性內側支撐,并對正位片上中性內側支撐的臨床有效性提出了疑問。在提出前內側皮質支撐的原始文獻中,張世民等報告,對于正性內側支撐,頸干角的丟失(0.7°)和頭頸螺釘的滑動距離(2.4mm)都小于中性內側支撐(4.8°和3.5mm)。Cho等和Fang等也報告了一致的結果。此外,Kristan等和Li等在回顧性研究中發現,術中中性內側支撐的患者中,有34.8%在術后6個月轉變為負性內側支撐,而術中正性內側支撐的患者中這一比例僅為8.7%。Chen等比較了術中X光片和術后3D-CT重建,發現術中中性內側支撐的患者中有68.4%在術后轉變為負性支撐,而術中正性內側支撐的比例為29.1%。 正性內側支撐相對于中性內側支撐呈現出更好的臨床結果,可能有兩個原因: 1?? 由于術中透視的分辨率限制和觀察者的誤判(如問題三中的誤判示例),一些輕微負性內側支撐可能被錯誤歸類為“中性內側支撐”組。這種錯誤分類可能會降低所謂“中性內側支撐”組的臨床結果。 2?? 由于骨折端二次滑動,術后立即的中性支撐并不能確保在最終骨愈合狀態下仍然維持著中性支撐。 大多數研究都認為,中性前側支撐和正性前側支撐都是良好的復位,盡管尚不清楚哪一個更好。Lim等的薈萃分析顯示,中性前側支撐的頭頸螺釘滑動距離(2.5-4.5mm)比正性前側支撐(3.4-7.8mm)少。相反,Kristan等和Li等報告,在術后6個月的隨訪中,術中中性前側支撐的患者中有14.0%轉變為負性前側支撐,而術中正性前側支撐的患者中只有5.3%發生這種轉變。理論上,中性和正性前側支撐都應該足夠穩定。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頭頸骨塊的主要滑動方向更多是向外側而非向后側,因此正/中性前側支撐在骨折端二次滑動后不太可能轉變為負性前側支撐。 六、術中如何獲得穩定的前內側皮質支撐?股骨轉子間骨折通過常規的閉合復位操作,即患肢的“牽引-外展-內旋-內收”,大多能獲得滿意的頸干角恢復和前內側皮質支撐(正性或中性)。如果嘗試3次仍不能達到“可接受”的復位程度,則需要經皮或有限切開、插入器械進行輔助復位,臺上臺下協同操作。具體分為以下6個步驟: 1?? 首先放松并外旋肢體,用插入的撬撥器械(骨膜剝離器或史氏針等)將后陷的頭頸骨塊從股骨干髓腔中“挖”出來; 2?? 然后牽引并內旋肢體(有時需外旋)恢復其長度、頸干角和冠狀面、矢狀面軸線(骨干復位期); 3?? 再用插入的器械將頭頸骨塊內下角皮質向內推頂使其處于陽性位; 4?? 回旋肢體牽引手柄放松2-3圈,此時輕微回縮上移的股骨干內側皮質就會砥住頭頸骨塊的內側皮質(皮質復位期),此2-3mm的重疊就能阻止頭頸骨塊不再陷落至股骨干的髓腔中; 5?? 經過器械撬撥復位的轉子間骨折,有再次回復到原先位置的傾向,可用二枚2.5mm的K針從前方予以臨時固定,防止插釘過程中的復位丟失; 6?? 最后內收下肢使臀部讓出空間,獲得正常的插釘操作軌跡。 七、內側皮質支撐與頸干角復位存在聯系嗎?內側皮質支撐的類型與頸干角復位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當骨科醫生實現一個滿意的頸干角復位(正常角度或輕微外翻)時,任何類型的內側皮質支撐都可能出現:中性、正性、負性或內側皮質復位不良。這兩個概念側重不同方面:頸干角表示股骨干軸線與頭頸軸線在正位片中的“對線”;而內側皮質支撐描述了正位片中骨折端的皮質“對位”。這一側重點的差異也體現在后續介紹的Chang復位質量標準中。 內側皮質支撐的類型與頸干角復位可能存在間接的相關關系。Kund等通過對80名患者的單中心前瞻性研究,發現正/中性內側皮質支撐與正常/輕度外翻的頸干角復位存在相關性。這一相關關系仍需要更多高質量研究的驗證,其意義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討。 八、內側與前側,哪種皮質支撐更重要?前內側皮質支撐概念在最初被提出時,正位片上的內側皮質支撐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而側位片上的前側皮質支撐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實際臨床工作中,部分攝片者采用的透視角度也并非標準的側位片,難以對前側皮質支撐進行準確的評估。然而,近年來的一些臨床研究發現前側皮質支撐在維持力學穩定性方面有不弱于內側皮質支撐的重要性。Kristan等納入92名患者的回顧性研究提示,前側相比于內側皮質支撐對術后6個月的影像學結果具有更重要的影響。Jia等納入128名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發現,前側相比于內側皮質支撐更重要,術中前側皮質獲得穩定支撐更能確保術后3D-CT圖像中的穩定皮質支撐。頭頸骨塊的主要滑動方向是向外側,而不是向后側,而且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內側皮質短而寬,前側皮質長而窄,因此前側支撐在骨折端二次滑動過程中也許更能保持穩定。但這樣的結論仍需更多高質量臨床研究的驗證。 關于內側與前側皮質,哪種支撐起主導作用,目前還暫無共識。其實,內側、前側皮質對支撐頭頸骨塊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兩者都對力學穩定性有很大影響,所以判斷骨折復位質量應結合前、內兩側皮質支撐狀況。Kristan等與Jia等研究的意義更在于引起了骨科醫生對于以往被忽視的側位片前側皮質支撐的重要性的關注。 九、平滑的中性就是解剖復位嗎?針對轉子間骨折,目前臨床主流復位方法是閉合復位,以術中熒光透視判斷復位質量。這種復位方式不易達到完全解剖的復位,而許多學者所描述的骨折“解剖復位”,實際上也不是骨折整體的解剖復位,僅僅是指透視下的內側和前側皮質的平滑復位(透視下的影像學中性支撐復位)。因此,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透視影像下的中性支撐不等于解剖復位。術后3D-CT是觀察骨折復位質量和皮質對位的“金標準”,其對解剖復位的判斷更為準確。 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的形態學特征除了包括局部皮質的正性和中性對位外,可能也伴隨著頭頸骨塊的輕度屈曲位旋轉。杜守超等對單中心的68例A2型股骨轉子間骨折頭髓釘術后進行了3D-CT研究,發現頭頸骨塊獲得前內側皮質支撐砥住者39例(57.4%),未獲得皮質支撐者29例(42.6%)。頭頸骨塊與股骨干的前側皮質平滑對位者(指旋轉成角<2°)僅12例(17.6%),82.4%的病例存在頭頸骨塊旋轉,其中下方尖齒向前的屈曲位旋轉的案例39個(57.4%,平均角度13.96±6.17)、下方尖齒向后的過伸位旋轉的案例17個(25.0%,平均角度8.21±3.88)。杜守超等認為,輕微的頭頸骨塊屈曲位旋轉(10°左右),使其下方皮質尖齒向前轉動,有利于與股骨干的前內下角皮質接觸砥住而不會滑落入股骨干髓腔。 十、術后早期負重會影響皮質支撐嗎?髖部骨折術后早期進行負重康復是我國、美國、歐洲的指南均推薦的治療方式。然而,早期負重康復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一定程度的骨折端二次滑動。即使是術后微小的骨折端位移(如0.5mm),也可能使中性內側支撐轉變為負性內側支撐,從而嚴重削弱力學穩定性。另一方面,正性內側支撐為骨折端滑動加壓預留了一定的提前量,因此可承受一定程度的滑動加壓,并傾向于最終穩定在正性或中性內側支撐狀態。 在早期負重康復的大背景下,骨科醫生應認識到皮質支撐在術中、術后即刻、術后隨訪三個階段存在著動態變化趨勢,這也進一步解釋了臨床研究報告中正性內側支撐的預后好于中性內側支撐的原因。 十一、什么是轉子間骨折Chang復位質量標準?1995年Baumgaertner等在尖頂距的文章中提出了Baumgaertner復位質量標準(Baumgaertner reduction quality criteria, BRQC)用于評估轉子間骨折復位質量,其包含骨折對線、對位的評估(表1)。盡管BRQC在臨床研究中得到了廣泛采用,但BRQC沒有考慮到股骨前內側復位的重要性。2015年,在BRQC的基礎上,張世民等提出了整合了皮質支撐理論的CRQC(表2)。隨著皮質支撐理論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CRQC也隨之被接受。近兩年,歐美學者的研究也開始使用CRQC來評估復位質量。 表1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表2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在對127名患者進行的回顧性研究中,Mao等發現CRQC(p<0.001)比BRQC(p=0.505)更可靠地預測了術后機械并發癥。此外,與BRQC(0.589)相比,CRQC(0.731)顯示出更高的觀察者間可靠性。與這一發現一致,Turgut等也報告了CRQC在兩次連續的評估中相較于BRQC均具有更高的觀察者間信度(0.365,0.456vs0.353,0.453)。迄今,CRQC已被報告與全因死亡率、力學失敗和術后6個月的Harris髖關節評分顯著相關。盡管如此,這些觀點還需要通過更多高質量的研究進一步驗證。 十二、Chang標準相比Baumgaertner標準有哪些改進?較早的BRQC沒有考慮到前內側復位的方位性,CRQC通過將前內側皮質支撐概念納入對位的要求中,對這一先前遺漏的部分進行了補充。在BRQC中,正位片上良好的對位被定義為骨折塊的位移小于4mm。然而,在小于4mm位移的情況下,正性、中性和負性內側皮質支撐都可能出現,這會導致部分的負性內側皮質支撐被錯誤歸類為良好的位移。另一方面,在CRQC中,正位片上良好的位移指的是正性或中性內側皮質支撐,有效地排除了將負性內側皮質支撐歸類為良好的情況。在側位片上,CRQC將良好的位移定義為平齊的前側皮質接觸。CRQC中的位移的要求(半個皮質厚度)比BRQC定義的4mm更為嚴格,進一步防止將負性前側皮質接觸歸類為良好。 CRQC采用了4分制評分系統,允許對正位片和側位片中的復位質量進行更詳細、有條理的評估。與此同時,BRQC使用的描述相對籠統,可能無法區分僅在正位片中對齊不良、僅在側位片中對齊不良,以及正位片和側位片都對齊不良等情況,因為這些情況都被歸類為“對齊不良”。此外,關于對位的描述中,CRQC采用了如“一個或半個皮質厚度”之類的表達方式。這不僅為手術醫生提供了通過視覺進行評估的實用方法,擺脫了測量工具的束縛,而且強調了前內側皮質在維持穩定性方面的支撐功能。相比之下,BRQC使用4mm的標準來描述位移,需要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準確評估,并且沒有引起外科醫生對前內側皮質的關注。此外,考慮到不同性別、種族和身高的人的股骨皮質厚度各不相同,4mm的標準可能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總結本文圍繞轉子間骨折前內側皮質支撐概念,以12問答的形式,從定義到應用,澄清模糊認識,探討相關爭議。骨科醫師應認識到前內側皮質支撐在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在確保骨折復位質量和避免力學并發癥方面。此外,文章還介紹了轉子間骨折Chang復位質量標準,即CRQC,這是一種包含了前內側皮質支撐概念的評估標準,近年來其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逐漸被認可。期待未來有更多的高質量研究為這些概念、標準的應用和改進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重點內容: 1.強調皮質對位的方位性是科學的,陽性-中性-負性 主要參考文獻[1] 張世民, 張英琪, 李清, 杜守超, 姚勐煒, 張立智, 郭震, 吳旭, 胡孫君. 內側皮質正性支撐復位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效果的影響.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4, 22(14): 1256-61. [2] 茆瑋, 張世民, 張英琪, 胡孫君, 杜守超. 股骨轉子間骨折前內側皮質支撐復位的研究進展. 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電子雜志, 2023, 09(3): 182-7. [3] CHANG S, ZHANG Y, MA Z, LI Q, DARGEL J, EYSEL P. Fracture reduction with positive medial cortical support: a key element in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for the unstable per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15, 135(6): 811-8. [4] CHANG S M, ZHANG Y Q, DU S C, MA Z, HU S J, YAO X Z, XIONG W F. Anteromedial cortical support reduction in unstable p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a comparison of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and post-operative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rised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orthopaedics, 2018, 42(1): 183-9. [5] CHANG S-M, HOU Z-Y, HU S-J, DU S-C. 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Treatment in Asia: What We Know and 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Orthop Clin North Am, 2020, 51(2): 189-205. [6] Mao W, Liu CD, Chang SM, Yang AL, Hong CC. Anteromedial Cortical Support in Reduction of Trochanteric Hip Fractures: From Definition to Application. J Bone Joint Surg Am. 2024 Jun 5;106(11):1008-1018 作者簡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張世民 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院(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骨科主任,首席專家,大外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導。 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醫師分會常委 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兼老年髖學組組長 中國解剖學會臨床神經解剖學分會副主委 上海市醫學會顯微外科專科分會副主委 主持國自然課題5項,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編專著10部。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次(排名第一,2014)、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1次(排名第二,2012)、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次(排名第一,1999,1993),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三等獎1次(排名第一,2017)。 中國青年科技獎(2006),中國健康傳播大使(2016),上海醫務工匠(2021)。 專長:老年髖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四肢遠端蒂皮瓣。 聲明:此文內容及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線觀點。 |
|
來自: martinbigbird > 《股骨粗隆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