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周圍很多人都覺得越努力,反而越迷茫? 經(jīng)驗、道理這些都聽過不少, 但到了自己身上,還是一無所獲。 有時候,我們就像需要自己擺渡的人, 看著別人揚帆遠航, 自己看著周圍堆滿的槳, 卻不知道哪一根能幫自己行穩(wěn)致遠。
有這一篇文章,叫《漁樵問對》。 作者是北宋的邵雍, 他的名字聽起來有些陌生, 但卻是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齊名的“北宋五子”。 這篇文章里, 邵雍通過一個漁夫和一個樵夫的對話, 闡述了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哲理。 雖然, 文中沒有教我們怎么升職加薪, 沒有教我們?nèi)绾瓮卣谷嗣}, 但它卻能為我們培養(yǎng)一種更稀缺的能力, 那就是, 如何看透事物背后的那個“理”。
01關(guān)于“選擇” 樵夫問漁夫:“魚可鉤取乎?” 魚鉤可以釣到魚嗎? 漁夫答:“可以”。 樵夫又問:“鉤非餌可乎” 光有鉤沒有餌可以釣到嗎? 漁夫答:“不行” 樵夫接著問:“魚利食而見害, 人利魚而蒙利,其利同也, 其害異也。敢問何故?” 魚貪食而死,你獲利而生。 同樣都是為了利, 魚遭了殃,人得了利, 這是為什么呢? 漁夫說: “魚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魚為了吃的遭殃, 我也為了生計而奔波。 你看, 都是為了“生”, 只是結(jié)果不同而已。 一句簡單的話, 卻藏著很深的人生哲理。 魚和人,餌與竿, 不過都是天地棋盤上的一枚“生”字。 我們經(jīng)常因為選擇而內(nèi)耗。 怕失去,更怕得不到。 但卻沒有問問自己: 我究竟想要什么? 如果生命只剩下“生”這一件事的時候, 所有的糾結(jié)、彷徨、無奈, 也就煙消云散。 王陽明說,要“致良知”。 就是聽從你內(nèi)心最本真的聲音。 那個聲音會告訴你, 當下什么最重要,什么可舍棄。 “理”順了,事也就順了。
02關(guān)于“關(guān)系” 樵夫又問: “水火非相害乎?安能烹?” 水火相克,怎能一起用? 漁夫指著鍋說: “水以靜載,火以動濟;動靜相資,故魚可熟?!?/span> 火動,水靜。 一動一靜,魚才能煮熟。 關(guān)系,也是如此。 不必強求每個人都變得一樣。 那是“同”,不是“和”。 和而不同,才是最好的關(guān)系。 他快一些,你慢一些; 差異就從裂痕,變成了卯榫。 他剛一點,你柔一點。 相克就從毀滅,變成了成全。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 彼此成全,才能各自安好, 相生相克,才能共生共長。 這便是關(guān)系的“理”。
03關(guān)于“成事” 樵者曰:“人事多端,何以能定?” 樵夫最后嘆道: 世事無常,怎么才能不慌? 漁父曰: “風來則波起,風去則波平; 水之性未嘗動也。” 漁夫說: 風來,江就起浪;風停,江就平靜。 江,其實從沒動過。 我們之所以慌, 是因為總盯著外面的“浪”。 卻忘了自己,才是那片“江”。 外在的風雨,我們控制不了。 但可以守住自己內(nèi)在的“定”。 這,就是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也是王陽明的“破心中賊難”。 真正的高手, 從不向外求,只向內(nèi)尋。 自己水深了,浪自然就?。?/span> 自己心定了,事自然能成。 尋到那個不變的“理”,。
寫在最后:《漁樵問對》里, 最有啟發(fā)的那句話就是: “水之性未嘗動?!?/span> 一份淡定,一份從容。 所謂成事,不過就是, 把那個“理”想清楚,活出來。 僅此而已。 與君共勉之。 歡迎點贊轉(zhuǎn)發(fā),一起抱團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