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沖突,在許多人看來,是一種令人緊張甚至恐懼的情境。害怕沖突的人往往會選擇忍讓、妥協(xié),甚至逃避面對問題。 如果你在以下描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你可能也是一個害怕沖突的人: 1 習慣性忍讓:即使內心不愿意,也會為了維持和諧而妥協(xié)。 2 過度自省:發(fā)生爭執(zhí)時,第一時間會想“是不是我的問題?”而不是客觀看待矛盾。 3 有拖延、回避的傾向:與別人發(fā)生矛盾后,寧愿自己生悶氣或通過發(fā)朋友圈暗示,也不直接表達想法。 4 害怕被否定:對別人的評價極度敏感,擔心表達反對意見會被認為“難相處”或“不友善”。 5 討好型傾向:習慣迎合他人,害怕破壞氣氛和現(xiàn)有的狀態(tài),甚至會犧牲自己的利益換取表面和平。 如果你長期處于這種狀態(tài),可能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 越逃避沖突,越缺乏鍛煉溝通和談判能力的機會;然后,越是不會應對沖突,就越容易在人際關系中被動、焦慮。 那為什么我們會害怕沖突?其實它并非天生,而是源于以下3點: 1. 童年經(jīng)歷塑造的安全模型 如果你的父母經(jīng)常爭吵甚至打架,你可能會形成“沖突=災難”的認知. 尋求和諧哪怕是表面的和諧也會讓你感到安全,長大后你會本能地避免矛盾。 此外,如果你從小被要求聽話,但凡發(fā)表自己的主見就會被打擊嘲笑,在家里或學校里甚至因此經(jīng)歷過一次巨大的創(chuàng)傷,那你就會封閉內心. 長大后為了保護自己,你會習慣壓抑自己的意見。 2. 錯誤的認知模式 這里主要包括三種: 丨災難化思維——認為“只要爭論,關系就完了”,但實際上很多矛盾只是短暫摩擦。 丨過度自我歸因——總覺得“都是我的錯”,忽略了他人的責任。 丨二分法思維——將“表達不同意見”等同于“得罪人”,忽略了溫和溝通的可能性。 3. 社會文化的影響 東亞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倡導隱忍、退讓,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們對沖突的消極態(tài)度。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社交恐懼也加劇了我們對現(xiàn)實沖突的畏懼,人們更習慣用文字而不是直面交流解決問題。 短期來看,回避沖突似乎能維持表面平靜,但長期來看,它往往會帶來更深的負面影響。 首先你會因為長期忍耐不滿,而積累憤怒、抑郁情緒,嚴重的可能會出現(xiàn)失眠、胃病等身心癥狀。 而且你總是放棄表達權,內心也會滋生無力感,甚至會懷疑自己的重要性。 你以為自己的妥協(xié)和退讓會讓關系長久,但因為你不說,對方可能會誤以為“你不在意”,重復的行為就會一再出現(xiàn),等你扛不住了,關系就崩塌了。 改變對沖突的恐懼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們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逐步提升自己的勇氣和溝通技巧。 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幾個方法: 1 調整認知:沖突≠失控 ![]() 你可以重新定義沖突,把它看作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關系存亡的威脅。 即使有人不喜歡你的意見,也不代表你失敗了或者別人不喜歡你。 2 從低風險沖突開始練習 ![]() 先練習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表達需求,比如: 向朋友提議換一家餐廳,而不是一直遷就別人的選擇。 職場中從小事入手,比如: 禮貌地提出對某個項目方案的不同看法。 3 學習非暴力溝通的技巧 ![]() 用“陳述事實+表達感受+提出需求”的方式溝通,減少敵對感: 比如對方總是不聽你說完,你可以說:“剛才我說話時被打斷幾次(事實),我感覺有點不被重視(感受),下次可以等我說完再討論嗎(需求)?” 4 復盤沖突,積累經(jīng)驗 ![]() 每次經(jīng)歷沖突后,可以問自己: 我說清楚自己的立場了嗎? 對方的反應是否符合預期? 下次可以如何優(yōu)化表達方式? 記住:沖突中的勇敢不是嗓門大,而是敢于說出“我需要……”和“我認為……”。 如果你有其他想要咨詢的,可以讓我們的咨詢師會幫助你的。 你要相信,你可以做更真實、更勇敢的自己,你也不是一個人,咨詢師會一直陪伴你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明天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