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huà),《說文解字》“教行也。從(huà),從人,(huà)亦聲。呼跨切。”會意兼聲的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教行于上則化成于下。”可見許慎認為化字的本意為教化之意。我們看甲骨文、金文字形,化字就象一正一反兩個人字并排,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從》“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即今俗所謂翻根頭。”所以化的本義應該是用一正一反的人變化來會意變化之意。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認為“古文為貨字。”雖然在有些古文中化字有貨的含義,不過我更傾向于這是假借。化的字形應該說沒有太大變化,只是隨著字體的演變,筆劃不同而已。《辭海》釋文第二條“轉移人心風俗。”比較符合千字文的文意。 被(bèi),《說文解字》“寑衣,長一身有半。從衣,皮聲。平義切。”形聲字,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會意兼聲。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臥衣曰被,大被曰衾。”可見古人被子的概念和今天不一樣,被應該是比較小的被子,適合單人蓋,長度達到1.5倍身高,大床上的大被子叫衾。被字的字形從金文開始就是從衣從皮,衣是形符表示被子是用在人身上保暖的布制品,皮是聲符又兼義符,表示被子象皮一樣覆蓋在人體表面。千字文中的詞義,應該是《辭海》第六條釋文“加;及。《書·禹貢》'西被于流沙。’” 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在《千字文探源》中特別分析了聲旁皮,我覺得頗有意思,引用一下分享同好“皮在表,表居側,側則不正,故從皮聲字,多有不正意:頭不正(偏斜)為頗,足不正(偏倚)為跛,人不正(偏邪)為佊bǐ,地不正(傾仄)為陂,土不正(傾側)為坡,水不正(涌流)為波。皮處外而包于內,故從皮聲字,亦多有由外而加意,故裙在外穿為帔,此之外對為彼,寢衣外蓋為被,鞍轡外套為鞁bèi,假發外戴為髲。《說文》:“剝取獸革者謂之皮。”剝取則必分析,故從皮聲字,又多有分析意:言分析(辯論)為诐bì,手分析(分開)為披,石分析(碎裂)為破,羽分析(開張)為翍,物分析(予人)為貱。” 草(cǎo),《說文解字》“艸,百卉也。從二屮。倉老切。”會意字,接著查“卉,艸之總名也。”這也算是互訓了吧!按《辭海》的第一條釋文“草本植物的總稱。”我們看甲骨文中草的初文是屮,就象一棵小草的樣子,算是象形字吧!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石經·春秋經》:'隕霜不殺艸。’艸之古文作屮。案:屮、艸本一字。初生為屮,蔓延為艸。”小草初生是屮,蔓延叢生后就用艸表示。王充《論衡》“艸初生為屮,二屮為艸,三屮為卉,四屮為茻,言其生之繁蕪也。”好幾個字都可以表示草,是草生長的不同形態環境。今天楷書的草字算是假借,變成了形聲字了,從艸早聲。在說文中草字讀作zào,被借用于表示艸后,人們又造了個皂字。 ![]() 木(mù),《說文解字》“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莫卜切。”象形字,接著查“冒,冡而前也。”顯然許慎這里用的冒字,并不是說文的原意,他自己也解釋了“冒地而出”,就是樹木從地下長出,用冒字是因為諧音,適合音訓。至于五行五方的配合,可能是在漢代比較流行,我們如果感興趣,網上隨便都可以查到,不感興趣的完全可以忽略。許慎對字形的解釋還有點會意的感覺,其實木完全是象形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字形一以貫之,王筠《說文解字釋例》“木固全體象形字也。|象干,上揚者枝葉,下注者根株。”隸書、楷書字形拉直筆劃后,減弱了象形的味道。這里應當采用《辭海》第一條釋文“樹。” 化被草木,也是宣揚圣王在世,文明的力量、風俗習慣澤及草木。按現在的話理解,優良的政策不止對人民有利,還要保護環境,講究可持續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