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門下,兩個年輕人,曾經喝酒斗嘴、互相使壞,但誰能想到,有一天他們會為了權勢反目成仇,弄到一個廢了膝蓋,一個喪了性命?誰說兄弟長久,誰信世事無常。人心這東西啊,你別太認真,也別太當真。

先說孫臏和龐涓,這倆人究竟怎么就走到了刀劍相見?很多人以為龐涓一開始就是心機男,恨得咬牙切齒,其實剛出道那會兒,哥倆也就是窮小子混同一個師傅門下,書讀得多,飯吃得少,相互扶持。人說,窮則攪攪三餐飯,富則論論大天下,可惜世道變了,他們再也不是只為了溫飽的少年。
你想啊,戰國那陣,鬼谷子可不是老王賣瓜吹出來的高人,別看他隱居深山,名氣卻大得很。龐涓、孫臏、甚至張儀,諸子百家那一波風云人物,有幾個沒在他門下混過?師門里頭,龐涓和孫臏算是關系最鐵的那撥。這話放現在,你就理解成兩個老同學,大學宿舍里頭一起刷夜,一起熬過考試,還偷偷商量怎么討好師傅,怎么跑關系謀個好出路。
說起龐涓,才華也不賴,很快就被魏國選上,成了能鎮軍的大將。咱們中國人講老同學不能忘,龐涓便把孫臏也拉到魏國來,主動給魏王引薦,事情一開始風風光光,哥倆站在殿上,春風得意,可實際上兄弟情分+權力場,那注定要變味。
孫臏有才,這是龐涓怎么也繞不開的梗。他自己也知道,世上辦事不能全靠力氣,有些事還得擰擰腦子。偏偏魏王喜歡孫臏那些奇思妙想,有事沒事就夸獎。龐涓嘴上說不在意,心里翻著苦水:憑什么你更受寵?憑什么我成了配角?
有一年,龐涓帶兵出去打仗,孫臏就留在魏國。魏王讓他坐鎮,剛巧有外敵犯境。你說孫臏,那腦子的確快,分兵兩路,虛張聲勢,一招就把敵人嚇退了。魏王大喜,賞賜連連,孫臏開始在朝堂上熠熠生輝,而龐涓,站在角落里聽見眾人噓寒問暖,臉色就有點不好看,心底埋下不甘。
兄弟之間,這一口氣拗不過去,往往就容易干壞事。龐涓開始琢磨孫臏的軟肋,他動了點小心思。什么是最狠的陰招?不是明刀明槍,而是暗里誣陷。孫臏本是齊國人,龐涓就趁這個機會,找人學他的字跡,寫假家書,說孫臏在魏國說了壞話,還想投奔齊國。魏王本來信龐涓,也不擅分辨是非,結果輕信讒言,對孫臏動了“臏刑”——直接把雙膝骨給剜了,這不是簡單的肉體傷害,是往思想者臉上狠狠打了一拳:你再聰明,也得趴地上。
孫臏慘歸慘,好歹還沒死透。齊國田忌這人,算半個貴族,一聽說孫臏被廢,想起交情,立馬派人偷偷把他接出來,給他養病。你說人有時候就是能撐過最苦的日子。孫臏在床上躺著,疼得直翻白眼,可能心里早就決定了:龐涓,你欠我的,我遲早要還回來。
后來田忌用孫臏當軍師。正趕上趙國、魏國、齊國,三家亂成一鍋粥。你想,現在誰都不傻,講究的是“借刀殺人”,孫臏要是真只會兵法,哪有資格成歷史頭牌?他先瞧準機會。魏國出兵救援衛國,龐涓帶著主力打仗,國內空虛。趙國眼見要完蛋,齊國一出手也是難題。田忌本來想在邊境跟魏軍硬拼,孫臏知道齊軍不敢打魏武卒,損失還大,提議“繞后襲本”——咱們直接捅魏國家門,看你龐涓回來不回來?
定下計策后,孫臏又使了個心理戰。他下令,每天減少軍隊做飯的灶臺數。龐涓追過來,派偵察仔細數灶,發現第一天灶臺很多,第二天少了,第三天快沒了。他樂了,心說齊軍怕我們,已經逃得差不多了。得意忘形,自己帶領大軍繼續追殺,誰也沒想到,這就一步步踩進了套。
馬陵道上,齊軍早埋伏好了。山路狹窄,樹旁有字,寫的是“龐涓死于此樹下”。這一句未免有點酷——你說要是拍電影,這鏡頭準能壓住觀眾的呼吸。龐涓一愣,冷汗直冒,才覺醒大事不妙,頃刻間齊軍萬箭齊發。魏軍混亂,龐涓負傷,料定自己再無翻身機會。終究是聰明人,聰明人往往容易鉆牛角尖,龐涓拔劍自刎,臨死都沒來得及跟孫臏再吵一架。
此時你也許會問,孫臏這一路,是不是太狠了?為了報仇,不擇手段,甚至有人說他棄了善良。他用小兵引誘龐涓入局,那兩個無辜的士卒就給龐涓殺了,換來這場最終大戲。你站在歷史的縫隙里琢磨,孫臏究竟是英雄還是梟雄?或許,命運從來不分黑與白,只有自己心里那桿秤——被背叛了,誰不是想盡辦法咬牙還擊?
今天咱們知道這些細節,很多還是從1972年那堆山東漢墓竹簡里翻出來的。竹簡繩結,幾個字,揭開幾千年之前的恩恩怨怨。誰能想到,兵法除了紙上的招式,更多還是一場場翻云覆雨的心理戲?聰明絕頂的人,不是只會用兵,更會算計人心。

孫臏晚年著了《孫臏兵法》,把自己一生推敲出來的用兵之道,寫得清清楚楚。有人說那是對《孫子兵法》的補充,有人說他已經超越了前輩。其實,你仔細琢磨孫臏一生,哪有什么超越?都是一代代人命里風云雷電,是非難分,向死而生。
歷史喜歡把結局講得風清云淡,但真的回頭問一聲:要是你站在孫臏的位置,遭到背叛、被廢肢體,還能笑著與龐涓結好如初嗎?還是必定要有一場覆舟之計?每一段兄弟情,每一次恩怨,都藏著人世的不得已。故事講到這兒,竹簡上的字已經褪色,可那一刻的疼和恨,誰又能說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