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夫妻半世嫌,半世嫌來半世伴。 在網上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對對子游戲。 一位網友發出了自己的前半個對子:一生夫妻半世嫌。 底下接了很多,看到一個最合適的是這樣對的:半世嫌來半世伴。 老夫老妻在一起過日子,常常對方一開口,你還沒聽清說什么,心里冒起一股無名火,煩躁得不行。 很多人以為,這是感情淡了,厭煩了,或者單純是自己脾氣變差了。 其實,真相往往并非如此。 那不是因為你討厭他這個人,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這種反應,一天天積累而成,醫學上稱之為“條件反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 對抗得多了,下意識情緒就上頭了。 1 不好好說話,是一個家最大的災難 古語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家的溫度,首先來自于言語的溫度。 很多夫妻,不是沒有感情,而是不會好好說話。 原本是一句關心,說出來卻成了指責。 久而久之,聽的人心里就逐漸關上了心房。 過去的經驗告訴他,接下來聽到的很可能是不想聽的。 于是,煩躁就成了最直接的反應。 《紅樓夢》里的賈璉與王熙鳳夫婦,也是因不好好說話而漸生嫌隙。 鳳姐兒能力強,管家是一把好手,但言語上卻從不饒人,犀利刻薄。 有一回,賈璉護送黛玉南下奔喪后歸來,鳳姐正與他說著家常,卻突然當眾笑話他: “我哪里管得上這些事來!見識又淺,嘴又笨,心又直……怨不得不把我放在眼里。” 這一番話,明著是自謙,暗里卻夾槍帶棒地敲打賈璉,埋怨他看不起自己。 讓賈璉在眾人面前下不來臺。 類似的情景屢屢發生。 鳳姐的聰明能干是事實,但她總習慣用最尖銳的語言來維護自己,表達自己的不滿。 賈璉最初或許還有愧疚,久而久之,便只剩厭煩與逃避。 《菜根譚》有言:“家人有過,不宜暴怒,不宜輕棄。” 家里人有過錯,不應該大發脾氣,也不應該輕易放棄。 有些話不好直接說,可以借別的事情來委婉地提醒。 很多夫妻間的矛盾,都源于“暴怒”和“直斥”。 當你習慣用指責的語氣開場,就別怪對方用煩躁的情緒回應。 學著讓話語轉個彎,情緒也就通了路。 2 婚姻的真諦是對家人態度溫和 《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從夫妻關系中看得最真切。 對外人客氣禮貌并不難,難的是始終對身邊的伴侶保持耐心和溫和。 因為這是距離最近、關系最親的人,我們往往卸下所有偽裝,也放下了所有克制。 但恰恰是這種“不克制”,最傷人心。 婚姻的真諦,不在于轟轟烈烈,而在于日復一日的溫和相待。 把最好的情緒,留給最親的人。 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先生和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曾被稱作“民國七大奇事之一”。 一個是留洋歸來、風度翩翩的大學者,一個是大字不識、裹著小腳的鄉下婦人,看似極不般配,卻相伴一生,白頭到老。 胡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怕老婆”哲學。 他提倡“新三從四德”:太太出門要跟從,太太命令要服從,太太說錯了要盲從; 太太化妝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記得,太太打罵要忍得,太太花錢要舍得。 這固然是幽默之談,但其核心,是對妻子的尊重和體諒,是一種難能的溫和。 胡適先生曾感慨道:“久而敬之這句話,也可以作夫婦相處的格言。” 對待伴侶,要尊重、要有耐心、還要寬容。 很多人對外人彬彬有禮,卻把最糟糕的脾氣留給了最親密的伴侶,這其實是本末倒置。 婚姻久了,愛情會慢慢轉化為一種更深沉的親情和義氣。 這種義氣,是明知對方有缺點,依然選擇包容; 即使自己心情不好,也努力對對方態度好一點。 這份溫和,才是婚姻里最值得持之以恒的浪漫。 3 一個家庭重要的三樣東西:愛、信任、理解 老話說:“夫妻不和,睡不寧。” 夫妻和睦,家業才能興旺;夫妻不和,家道就要衰敗。 一個家庭要想和睦興旺,離不開三樣最寶貴的東西:愛、信任和理解。 這三樣,是化解一切“條件反射”式煩躁的良藥。 1.關愛生和睦,家和萬事興 《孟子》有言:“愛人不親,反其仁。” 你自詡愛別人,但別人不親近你,那就該反省自己是否真的仁愛。 夫妻之間更是如此。 你覺得你付出了,但對方似乎感受不到,那就該看看你的關愛方式是不是對方需要的。 真正的關愛,不是你認為好的強加給對方,而是看到對方真正的需要。 日子不需要轟轟烈烈,就在這一舉一動的關心和愛護里。 有愛自然和,家和則萬事興。 2.重信棄疑,夫妻同心歲月馨 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信任,就是那顆最關鍵的“心”。 沒有信任,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草木皆兵。 對方說任何話,你都會下意識地懷疑其背后的動機,煩躁感油然而生。 信任一旦崩塌,再建立就難了。 所以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伴侶對你的信任。 不猜疑,不欺騙,坦誠相待,才能相濡以沫、攜手余生。 3.增鼓勵,消埋怨,理解互惜情誼深 《論語》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婚姻里,就是要多一份換位思考的理解。 少一些埋怨指責,多一些鼓勵肯定。 當你理解對方在外打拼的不易,對方體諒你操持家庭的辛勞,“無名火”就失去了源頭。 因為你們站到了同一邊,成為了戰友,而不是對手。 理解,消融抱怨;互惜,讓情誼歷久彌深。 ▽ 古語有言:“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從初見時的心動,到歲月里的相伴,婚姻從不是一場輕松的旅程,難免有摩擦、磕碰。 那些一聽到伴侶說話就冒起的無名火,不是感情消散的信號,而是生活在提醒我們: 該多些耐心,少些苛責;多些溫和,少些尖銳。 別讓不好好說話耗盡彼此的暖意,也別讓習慣性的煩躁沖淡多年的情誼。 夫妻一場,最珍貴的不是永遠不紅臉,而是即便有過摩擦,依然愿意好好說話,把“半世嫌” 過成 “一生安”。 認可的話,點亮文末“愛心”,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昀卿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
|
來自: 昵稱33555554 > 《婚姻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