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每逢春節,這首家喻戶曉的《恭喜恭喜》總會在街頭巷尾響起。但鮮為人知的是,最初的這句“恭喜”,是80年前四萬萬同胞對抗戰勝利的歡呼吶喊。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入上海,作曲家陳歌辛激動不已、百感交集,遂以“慶余”為筆名譜下此曲。 “冬天已到盡頭,真是好的消息,溫暖的春風,就要吹醒大地”,“經過多少困難,歷經多少磨煉,多少心兒盼望,盼望春的消息”。歌詞里的期盼與振奮,正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戰勝利來之不易的真實寫照:漫漫長夜終迎黎明,人們眼含熱淚相互道賀,定格下穿越烽火后一個民族悲喜交加的集體表情。 時光荏苒,今年已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如今再唱《恭喜恭喜》,“春的消息”早已點亮了“萬家燈火”,這首勝利的凱歌也成為了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民族記憶紐帶。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歷史提醒我們,和平與發展從來不是必然,而是需要爭取、捍衛的寶貴成果。 今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這不僅是一場國防力量的展示,更是對勝利的回望、對犧牲的告慰,以及對和平的宣誓——中國有能力、有決心守護來之不易的幸福。 從一首首歌曲、詩歌傳頌,到紀念館里一份份抗戰家書的靜靜訴說、校園中紅色課堂的代代傳遞,再到閱兵儀式、紀念活動,我們從未停止創造紀念的契機。因為紀念行為本身,具有喚醒、凝聚和啟迪的意義,它讓更多人得以觸摸歷史的脈絡,內化民族的情感。也正如此,我們得以確立自己作為中華兒女的身份認同,讓那份源于歷史的使命感,成為風雨中穩定的錨、前行時清晰的坐標。 這恰恰印證了中華民族將苦難沉淀為自強,將銘記轉化為力量的獨特智慧。紀念的深意,不止于回顧過去,更關乎如何理解當下、走向未來。 八十年過去,中國已從百廢待興走向繁榮富強,但民族復興的征程仍在繼續。戰爭時期,愛國是“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的堅韌;和平年代,愛國是愛崗敬業、精神傳承,是每一個平凡人在自己崗位上的踏實努力。國家的偉大,源于每一個人的奮斗;歷史的延續,依托于每一代人的接續使命。 這首《恭喜恭喜》,屬于每一個中華兒女。從戰火中的創作者,到今日傳唱的普通人,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對家國命運的共同關切。 恭喜恭喜,恭喜我們從未忘記;恭喜恭喜,恭喜我們繼續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