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著來聊一聊孫武先生的《孫子兵法》。 上篇文章中,我們從間字訣中敘事的文法與其所依賴的知識體系(河洛體系)聊了一下孫武先生所建構的情報的五種來源,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一,王牌 在理論與觀念上,有了全面的情報網絡之后,接下來所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來理解,分析與運用所獲得的情報。真實的決策過程面臨時間,成本乃至情報信息不完全的多重約束,能夠通過有限的情報來獲取最大的戰略主動與戰略空間,是王牌間諜的重要特征。 這一段要講的便是這一件事情,即,在觀念上,已經有了不同渠道的情報來源,如何通過這些情報線索來實現最大的戰略主動與戰略空間。孫武先生是這樣說的: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孫子兵法·間字訣) 這一段話,看似非常簡單,實際上非常難理解??戳藢O子兵法領域里面,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學者,比如李零,都沒有說到點子上面去。 我們指出幾個觀念上的“險關”給大家看一看。諸如,一,在孫子兵法中,三軍指的是哪三軍;二,“圣智”,“仁義”,“微妙”在孫子兵法之中指的是什么意思;三,“用間”,“使間”有何區別,“間之實”又指的是什么? 我們從這幾個方面來聊一聊這段話中,孫武先生如何天雷勾地火,以文字為雷霆,建構其情報決策理論的。 二,神之一手 三軍是古中國軍事組織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大家聽的比較多的可能是孟子老師寫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實際上,在我們即將要拆解的《太公兵法》中,也有三軍的觀念。太公兵法虎韜軍用篇中,武王問,“王者舉兵,三軍器用,攻守之具,科品眾寡,豈有法乎”。 教員當年在面臨對手的軍事,情報,戰略等多重封鎖之下,下手神之一手,“四渡赤水”,突破重重封鎖線。在翻過岷山之后,寫下來著名的七律·長征篇。 其中亦有三軍的觀念,所謂: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先秦時期的三軍,實際上需要分成兩個層次來理解。一個是形而下的,一個是形而上的。在形而下,三軍的概念實際上與宗周各路諸侯軍事行動中的排兵布陣的方式有關。 在整體結構上,排兵布陣分為幾個區塊。即前后式的,左右式的。前后式即把軍隊分為前軍,中軍,后軍。左右式是把軍隊分為中軍,左軍,右軍。 這便是形而下的三軍。在這三軍中,前軍一般負責開路沖鋒,中軍負責居中調度策應,后軍負責后勤糧草運輸保障。三軍相互協調配合。 三軍之中,統帥大將軍一般位于中軍的位置居中調度。居中調度一般是通過旗幟與旗塔來完成的,所以大將軍的旗幟往往是比較大的,旗塔也是最高的。 現在的話語體系中,依舊可以看見其文化影響。比如說,在某一領域的領軍人物,也可以稱之為旗手,即調度指揮的人。 排兵布陣當中的這種空間結構的影響是很大的,是我們理解后面“圣智”,“仁義”,“微妙”這些關鍵術語的形而下的基石。 三,統一 在形而上,三軍實際上是指“武曲”,“七殺”,“破軍”這三軍。其中破軍負責打頭陣,沖鋒陷陣,于萬軍叢中取敵人首級。 七殺是負責傳令的,即把統帥的軍令快速,準確的傳達到各個作戰單位,并且保證軍令的貫徹與執行。在斗數之中,有一種格局便是所謂七殺朝斗,這是七殺當用有制。 武曲則是泛指負責后勤調度的將領,也叫壓陣之人。在早期,壓陣的人往往是戰力最高,最穩重的,是隊伍之中的壓艙石,危機時刻要能夠力挽狂瀾。在后期則淡化成了僅僅負責糧草運輸的了。 在影視劇中,多有表現這種結構。比如說,在《雍正王朝》里面,老十四征戰西北,年羹堯負責節制陜西。老十四便是破軍,年羹堯是武曲。 孫子兵法當中的“三軍”的概念,我傾向于是形而下與形而上的統一。有了這個背景知識,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句話,所謂: 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 也就是說,在軍事行動的組織結構(形而下)與觀念結構上(形而上),都要以“間”(情報,信息,人心)作為決策的重心。如何來以“間”作為決策的重心,運用情報,信息,人心的力量呢。 孫武先生實際上講了三點,即: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從文法上,在這三點鐘,應該是漏了一個字,準確的應該是:(謀)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少了一個謀字。 至于這個少字的猜想能否驗證,就有賴于地下出土文獻的印證了。我們先放在這邊。 也就是說,在情報的運用上,有三個關鍵點,即謀,賞,事。簡單來說,謀可以理解為戰略戰術目標,賞為利益分配(包括物質上與精神上的),事為行動方案(攻守策略)。 也就是說,情報需要圍繞這條主線的三個方面來進行部署。 四,作功 實際上,我們在孫子兵法第二篇“謀攻”篇中,重點分析過這個謀字。我們當時是從謀字的古文字字形來切入的。 謀是一個雙象字,主象是某字,輔象是言字。某的核心意思為樹木的果實,結果。言與某的組合,即言論,話語是圍繞果實,結果乃至目標展開的,這樣的言論便稱之為“謀”。通俗來說,就是以“目標”來定“策略”稱之為“謀”。 在謀攻篇中,孫武先生提出了其軍事戰略理論的核心原則與陽謀,即“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說,勝負并不在戰場上決定的,而是在戰場外決定的,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因為功夫在詩外。我真正理解到這一點,是通過周易里面的四象圖領悟到孫武拓展之后才豁然開朗的。 ![]() 在孫武拓展這個圖中,戰場是第一象限,戰場外(詩外)則是第二,第三,第四象限,是地緣,主將博弈,社會人心也即地利,人和,天時。真正能夠決定戰場走勢的,是這些看不見的戰場支點的博弈,這是孫武謀略的核心,即天時,地利,人和。 這樣一來,孫子兵法當中的第二篇謀字與第十三篇間字,就能夠首尾呼應,一以貫之起來了。也即我們在讀先秦經典之時,一直強調的一點,要有那個“一以貫之”的金線。 五,黃金支點 總結一下,情報網絡可以通過五種不同的渠道建立起來,在實際的決策過程中,則可能面臨時間緊迫,成本,信息不完全等多方面的約束。 如何在多重約束之下,利用有限的信息,線索,來實現軍事行動當中的戰略戰術主動,拓展戰略戰術空間,是情報分析,運用的主線。 在這條主線上,情報部署有三個黃金支點,即戰略戰術目標(謀),利益分配(賞),行動方案策劃(事)。明確主線便能提高情報做功(我從盲派命理里面借用過來的概念)的效率,進而在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重約束的條件下,提高決策的格局層次,進而獲得更大的戰略戰術主動,拓展戰略戰術空間。 下篇文章,我們再來來一輪間字訣中提到圣智,仁義,微妙等概念,這涉及到諸子百家當中的核心理念,大家做好準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