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雕,顧名思義,是用各種貝殼雕刻、拼合成的一種工藝品。貝雕這個名稱更容易讓人理解,但準確來說,這屬于傳統螺鈿工藝。山海潤以“創意+生活”,激發傳統工藝的生命力。 曾經,它們躺在大海深處,寂寥地映襯著色彩絢麗的海底生物;昔日,它們被澎湃海浪拍卷沖刷上岸,從此墜入人間;如今,精心雕琢后,它們天然的色澤、紋理和形狀煥然成為藝術珍品。貝雕,大自然饋贈與人類智慧的巧妙結合,無疑是海貝讓人驚艷的另一種方式。 海南貝雕的歷史由來與發展變遷 海南貝雕,最早可追溯至晉代,主要是以貝殼的形態作為酒杯等工藝品,后來又發展為在薄片貝殼上雕刻,形成裝飾品。 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海南貝雕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題材開始以表現海南地域特色的黎苗風情為主,同時逐漸脫離椰雕,以獨自的獨特面目示人。結合“螺鈿”鑲嵌工藝等特點,成功研究出浮雕形式的貝雕畫和多種實用工藝品,從而揭開了海南貝雕工藝史嶄新的一頁。令人贊嘆的是,海南貝雕作品有著國畫的神韻、刺繡的空靈、玉雕的質感、珍珠的光澤,并巧妙地將這些靈性渾然天成地融為一體。 貝雕畫題材多樣,藝術形態豐富 海南貝殼品種多樣,大的像簸箕,小的像米粒,形態繁多,色彩各異,一個貝殼還可以磨出多層色彩。所以制作的工藝品,品種多,題材廣。主要以花鳥、人物、山水、靜物等為題材,珠光晶瑩,古樸典雅,具有鮮明的裝飾性和觀賞性。品種有酒煙具,文具、臺燈、發卡、瓶插、魚缸、項鏈、首飾盒等實用工藝品,以及各種掛屏、座屏、屏風、圓雕等藝術欣賞品。把貝殼經過切割、拼接并粘貼,還可做成貝雕畫。另外,貝雕可以開發為旅游紀念品,便于攜帶,深受游客鐘愛。 因材施藝,巧心精制 貝雕的制作,關鍵在于因材施藝,所謂“材”,即天然提供的材料,依勢取形,然后用堆、疊、聯、粘等方法,制成成品。民間藝人對貝殼的運用,極其高妙:有斑痕的貝殼,鋸成帶疤痕的樹木軀干;具有螺絲旋紋的貝殼,切成仕女的發髻;利用江瑤貝、銀殼貝,制作樹葉;利用海螺、雞心螺的紅色作楓葉,把貝殼的個性發揮極致,創作最美的畫作表現。 貝雕工藝品的制作較為復雜,優質的貝雕工藝品往往經過裝裱,有的還配有底座,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一件幾十斤重的貝雕畫,需經過設計圖樣—切割雕刻—粘合—鉆孔—反復打磨,需耗費1~2噸的原材料,經過兩三個月的精雕細鑿方能完成。 貝雕畫以自然的材質、繁復的制作工藝、巧心的構圖與色彩搭配、以及千萬匠人的堅持,使貝雕畫成為最具收藏價值的海南旅游紀念品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