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人相處久了,發現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從不內耗的人,都有個共同點——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而真正能賺大錢的,也幾乎沒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老實人。 不在乎別人眼光的人,活得那叫一個自在。 他們不會因為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陷入自我懷疑,整天糾結“我是不是做錯了”“他是不是討厭我”。 他們心里有桿秤,清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別人的看法不過是路邊的雜音,根本干擾不了他們前進的步伐。 老實人往往循規蹈矩,做事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太老實就容易錯過機會。 那些能賺大錢的人,腦子活絡,敢于突破常規。 他們不害怕失敗,也不擔心被人說“不老實”。 遇到商機,他們會果斷出手,哪怕過程充滿風險和爭議。 他們明白,只有大膽嘗試,才能在這片充滿變數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當然,不在乎別人眼光不是讓你我行我素、目中無人,不老實也不是教你去坑蒙拐騙。 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被外界的聲音輕易左右,不被傳統的觀念束縛。 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內耗,把精力都放在提升自己和抓住機會上。 1、普通人一輩子不懂的3個富人辦事邏輯! 第一,窮時鋒芒,成時慎行。 貧窮的時候一定要鋒芒畢露、膽大妄為;成功的時候一定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 有個朋友,剛創業那會兒,兜里比臉還干凈。 但他就是有一股子沖勁,啥都敢嘗試。 有一次,他聽說有個新興的行業展會,很多大企業都會參加,可他連參展費都湊不齊。 換做別人,可能就打退堂鼓了,可他偏不。 他直接跑到展會主辦方那里,軟磨硬泡,還把自己的創業計劃說得天花亂墜,最后竟然爭取到了一個免費的小展位。 在展會上,他又大膽地跟那些大企業的負責人交流,推銷自己的想法。 雖然很多人一開始都不把他當回事,但他毫不氣餒。 結果呢,還真讓他找到了幾個合作伙伴,慢慢把生意做了起來。 后來,他的公司越做越大,在行業里也有了一定的名氣。 這時候,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說話做事都特別謹慎。 有一次,一個記者采訪他,問他對行業未來發展的看法。 他沒有像以前那樣口無遮攔,而是思考了很久,才謹慎地表達了一些觀點。 我就問他:“你現在咋這么小心翼翼啦?” 他笑著說:“以前窮的時候,沒人關注我,我犯點錯也沒啥大不了的。現在不一樣了,一舉一動都被人盯著,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公司帶來大麻煩。” 記住,窮的時候,就得有股子鋒芒,敢于突破常規,才能抓住機會改變命運。 而成功的時候,就得如履薄冰,謹慎行事,才能守住自己的成果。 第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話可能聽起來有點不太“厚道”,但在這個社會上,還真挺實用。 那就是除了家人,沒幾個真心對你好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說話永遠只說五分。 小劉在公司里是個老實人,對誰都是掏心掏肺的。 有次,公司要提拔一個部門主管,他覺得自己很有希望,就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計劃都跟一個同事說了。 這個同事表面上跟他稱兄道弟,還鼓勵他好好干。 可沒想到,在競選的時候,這個同事竟然把他說的那些話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領導,說他不切實際,還愛炫耀。 結果,小劉落選了,而那個同事卻得到了提拔。 后來,小劉跟我抱怨:“我對他那么好,他怎么能這么對我呢?” 我說:“在這個社會上,除了家人,沒幾個人會真心希望你過得好。你說話太實在,把自己的底牌都亮出來了,別人當然容易算計你。” 從那以后,小劉也學聰明了,說話做事都留了個心眼。 就像古人說的:“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說話只說五分,剩下的五分既是神秘感,又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手段。 不能對誰都毫無保留,不然最后受傷的只能是自己。 第三,有技巧地發脾氣。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對方身上,而且該發脾氣的時候就得發脾氣。 我有個女性同學,結婚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對老公那是百依百順。 她以為只要自己付出一切,老公就會一直愛她、珍惜她。 可沒想到,老公卻越來越不把她當回事,經常對她呼來喝去。 有一次,老公在外面喝酒喝到很晚才回家,還對她發脾氣。 她一直忍著,沒有吭聲。 可從那以后,老公的行為越來越過分。 后來,她終于醒悟了,她跟我說:“我以前太傻了,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以為他會給我幸福。可現在我明白了,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從那以后,她開始重新找工作。 有次,老公又因為一點小事對她發脾氣,她沒有再像以前那樣忍氣吞聲,而是直接發火了。 從那以后,老公對她的態度也改變了很多。 記住,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別人身上,只有自己變得優秀、強大,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而且,該發脾氣的時候就得發脾氣,讓別人知道你心目中的邊界,不然別人只會得寸進尺。 2、人生得按階段“出牌” 不管你咋想,都得承認個客觀事實:人肯定是分階段的。 這就好比四季更替,各有各的景致和任務,要是亂了套,那可就麻煩咯。 要是才20出頭,本應像初升的太陽,充滿干勁地賺錢,為未來打基礎。 可有些人卻整天喊著順其自然、淡泊名利,這看似瀟灑,實則糊涂。 20歲正是精力旺盛、學習能力強的黃金時期,此時不拼搏,難道要等老了才后悔? 要是這時候不努力,人到中年,很可能就會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到時候想改變都難。 而那些50多、60來歲的人,本應是享受生活、含飴弄孫的年紀,卻還在一線天天熬夜、加班加點。 身體可不像年輕時那么抗造了,長期這樣高強度工作,遲早會撐不住。 就像一臺老舊的機器,不停地運轉,零件總會出問題。 其實啊,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什么階段就做什么階段該做的事。 上學時,就該心無旁騖地好好讀書,積累知識,為以后的人生鋪路;旅行時,就盡情地玩樂,放松身心,開闊眼界;上班時間,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玩命地干活,爭取取得好成績。 要是吃飯的時候還想著電影沒看完,20歲就有60歲那種看淡一切的心態,而60歲卻還像20歲一樣盲目沖鋒陷陣,這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 違背了規律,自然不可能有太好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