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藥目圖譜(9) 2009年06月15日15:15來源:360經驗口袋
藥 目
1、(30味) . 白芍 . 白芷 . 半夏 . 板藍根 . 百部 . 檳榔 . 薄荷 . 斑蝥 . 鱉甲 . 川烏 . 附子 . 大黃 . 大青葉 . 丹參 . 當歸 . 地黃 . 地榆 . 杜仲 . 黨參 . 顛茄草 . 川芎 . 川貝母 . 蒼術 . 沉香 . 刺五加 . 陳皮 . 柴胡 . 蟬蛻 . 蟾酥 . 冬蟲夏草 2、(22味) . 莪術 . 茯苓 . 桔梗 . 枳實 . 香加皮 . 洋金花 . 洋地黃葉 . 生姜 . 茵陳 . 梔子 . 麥冬 . 苦杏仁 . 苦參 . 靈芝 . 連翹 . 龍膽 . 鹿茸 . 麻黃 . 綿馬 . 貫眾 . 木香 . 馬錢子 3、(33味) . 牛膝 . 牛黃 . 蒲公英 . 人參 . 肉桂 . 山楂 . 山藥 . 三七 . 石斛 . 石決明 . 石膏 . 麝香 . 砂仁 . 酸棗仁 . 檀香 . 天花粉 . 天麻 . 天南星 . 五味子 . 五倍子 . 細辛 . 小茴香 . 香加皮 . 延胡素 . 遠志 . 益母草 . 益智仁 . 淫羊藿 . 紫草 . 朱砂 . 浙貝母 4、(21味) . 防己 . 關術通 . 瓜萎 . 甘草 . 沉香 . 鉤藤 . 枸杞子 . 葛根 . 藁本 .紅花 . 厚樸 . 何首烏 . 黃連 . 黃芪 . 黃柏 . 黃芩 . 黃精 . 澤瀉 . 知母 . 金銀花 . 金蝎 5、(26味) · 吳茱萸 · 天冬 · 喜樹果 · 刺五加 · 金櫻子 · 空心蓮子草 · 延胡索 · 連錢草 · 錦燈籠 · 水菖蒲 · 地膚子 · 龍葵 · 水仙 · 淡豆鼓
· 留蘭香 · 仙茅 · 蓖麻子 · 含羞草 · 鳶尾 · 白扁豆 · 麻黃 · 知母 · 水飛薊 · 虎掌南星 · 榧子 · 大風子 · 升麻 6、(26味) · 菟絲子 · 青黛 · 地骨皮 · 蒲黃 · 桃仁 · 海金沙 · 椿皮 · 桑葉 · 魚腥草 · 淫羊藿 · 白及 · 夏枯草 · 胖大海 · 梔子· 前胡 · 枳殼 · 川芎 · 枸杞子 · 黃連 7、(26味) · 杜衡 · 浙桐皮 · 密蒙花 · 薏苡仁 · 肉蓯蓉 · 紫珠葉 · 澤蘭 8、(26味) · 黃精 · 木鱉子 · 虎杖 · 牽牛子 · 烏蘞莓 · 綿馬貫眾 · 苘麻子 9、(26味) · 列當 · 蔓荊子 · 山楂─野山楂 · 荔枝草 · 土茯芩 · 牛蒡子 10、(26味) · 化橘紅 · 白薇 · 火麻仁 · 絞股藍 · 草烏 · 矮地茶 · 郁金 11、(22味) · 枇杷葉 · 紫參 · 狗脊 · 玄參 · 南沙參 · 黃芪 · 甘草 · 金銀花 12、(26味) · 一枝黃花 · 羊角拗 · 豬苓 · 苦楝皮 · 旋覆花 · 枳具子 · 桑寄生 13、(26味) · 川桐皮 · 枸骨葉 · 茵陳 · 粉萆 · 烏桕根皮 · 結香花 · 天仙子 · 昆布 · 祖司麻 · 啤酒花 · 王不留行 · 天仙藤 · 石韋 · 三尖杉 14、(26味) · 天胡荽 · 馬錢子 · 佩蘭 · 鬼臼 · 急性子 · 海芋 · 蔥子 15、(26味) · 瓜子金 · 粉防己 · 補骨脂 · 旱菜 · 廣防己 · 紅豆蔻 · 常山 · 土木香 · 水紅花子 · 筆筒草 · 烏藥 · 絲瓜絡 · 長春花
圖 譜
01 列當
關鍵詞: 列當 中草藥圖譜 ![]() 列當 Herba Orobanches (英)Skybiue Broomrape Herb 別名 草蓯蓉、獨根草。 來源 為列當科植物列當Orobanche coerulescens Steph.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cm,全株被白色絨毛。根莖肥厚。莖直立,粗壯,暗黃褐色。穗狀花序頂生,約占莖的1/3~1/2;苞片2,卵狀披針形,先端尖銳;花萼褐色,近膜質,萼齒披針形,先端2裂;花冠淡紫黃色,長1.5~2cm,下部為筒形,上部稍彎曲,具2唇,上唇寬,頂端常凹成2裂,下唇3裂,裂片卵圓形,邊緣微鋸齒;雄蕊4,二強;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柱頭膨大,黃色。蒴果卵狀橢圓形,2裂,具多數(shù)種子。花果期5~8月。 生于沙丘、干草原、礫石沙地和戈壁。寄生于菊科蒿屬(Artemisia)植物根上。產于東北、西北、四川、河北、山東。 采制 5~6月采收,曬干。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腎,強筋。用于腎虛腰膝冷痛、陽痿遺精、神經官能癥。 ▇▇▇▇▇▇▇▇▇▇▇▇▇▇▇▇▇▇▇▇▇▇▇▇▇▇▇▇▇▇▇▇▇▇▇▇▇▇▇ 02 蔓荊子 關鍵詞: 蔓荊子 中草藥圖譜 ![]() 蔓荊子 Fructus Viticis 英)Simpleleaf Shrub Chastetree Fruit 別名 荊條子、京子、白布荊。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約3m。幼枝四方形,密被細絨毛;老枝圓形,無毛。葉對生,倒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圓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絨毛。圓錐花序頂生;萼鐘形,5齒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點,柱頭2裂。核果球形,熟后黑色。花期7月,果期9月。 生于海邊、河湖沙灘上。主產山東、江西、浙江、福建。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 性狀 果實球形,直徑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宿萼長為果實的1/3~2/3,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 化學成分 含莰烯、蒎烯、蔓荊子黃素(vitexicarpin)、γ-氨基丁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 不明、頭暈目眩。 ▇▇▇▇▇▇▇▇▇▇▇▇▇▇▇▇▇▇▇▇▇▇▇▇▇▇▇▇▇▇▇▇▇▇▇▇▇▇▇ 03山楂──野山楂 關鍵詞: 山楂 ![]() 山楂──野山楂 Fructus Crataegi Cuneatae (英) Nippon Hawthorn Fruit 別名 南山楂、小葉山楂、紅果子。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s Sieb. Et Zucc. 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落葉灌木。枝密生,有細刺,幼枝有柔毛。葉倒卵形,長2~6cm,寬0.8~2.5cm先端常3裂,基部狹楔形下延至柄,邊緣有尖銳重鋸齒。傘房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均有柔毛,花白色。梨果球形或梨形,紅色或黃色,直徑約1~2cm,宿萼較大,反折。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于向陽山坡或山地灌木叢中,主產江蘇、浙江、云南、四川。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置沸水中略燙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狀 果實較小,類球形,直徑0.8~1.4cm,有的壓成餅狀。表面棕色至棕紅色,并有細密皺紋,頂端凹陷,有花萼殘跡,基部有果梗或已脫落。質硬,果肉薄,味微酸澀。 化學成分 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山楂酸( crataegolic acid)、齊菊果酸、槲皮素、金絲桃甙(hyperin)、表兒茶精(epicatechin)等。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山楂。 ▇▇▇▇▇▇▇▇▇▇▇▇▇▇▇▇▇▇▇▇▇▇▇▇▇▇▇▇▇▇▇▇▇▇▇▇▇▇▇ 04 荔枝草 關鍵詞: 荔枝草 中草藥圖譜 ![]() 荔枝草 Herba Salviae Plbeiae (英)Common Sage Herb 別名 雪見草、癩蛤蟆草、青蛙草、皺皮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荔枝草Svlvia plebeia R.Br.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tài) 二年生草本,高15~90cm。莖方形,多分枝,被倒向疏柔毛。根出葉叢生,有柄,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邊緣有圓齒,葉面皺折,面豐有腺點,兩面有毛;莖生葉對生。輪傘花序有2~6朵花,組成假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萼鐘形,輪傘花序有2~6朵花,組成假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萼鐘形,外被金黃色腺點及柔毛,分2唇,上唇頂端具3短尖頭,下唇2齒;花冠唇形,淡紫色至藍紫色,長約4.5mm,外面有毛,筒內基部有毛環(huán),上唇長圓形;頂端有凹口,下唇3裂,中裂片寬倒心形;雄蕊2,藥隔細長,藥室分離甚遠,上端的藥室發(fā)育,下端的藥室發(fā)育,下端的藥室不發(fā)育。小堅果倒卵圓形,褐色,平滑,有腺點。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坡、路邊、荒地、河邊。主產江蘇、浙江、安徽。 采制 夏、秋季花開、穗綠時采收,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 含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4-羥基苯乳酸、高車前甙(homoplantaginin)、尼泊黃酮甙(nepetrin)、楔葉澤蘭素(eupafolin)、粗毛豚草素(hispidulin)。 性味 性涼,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尿。用于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腎炎水腫、癰腫;外治乳腺炎、痔瘡腫痛、出血。 ▇▇▇▇▇▇▇▇▇▇▇▇▇▇▇▇▇▇▇▇▇▇▇▇▇▇▇▇▇▇▇▇▇▇▇▇▇▇▇ 05 土茯芩 關鍵詞: 土茯芩 中草藥圖譜 ![]() 土茯芩 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英)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別名 冷飯團、硬飯頭、紅土芩。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 常綠攀緣狀灌木。莖無刺。葉互生,薄革質,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1~5cm,先端漸尖,全緣,下面通常綠色,有時略有白粉,基出脈3條;有卷須。花單性異株,腋生傘形花序;花被片6,內輪細小,白色或黃綠色;雄花雄蕊6;雌花具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紅色,外被白粉。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或林下。主產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 采制 秋季采挖,曬干或切片后曬干。 性狀 根莖略呈扁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條塊,有節(jié)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微有光澤,凹凸不平,有殘留堅硬的須根,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并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斷面類白色或淡黃棕色,粉性,有維管束小點;常切成厚1~5mm的薄片。味微甘、澀。 化學成分 含菝葜皂甙類(smilax saponins),尚含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質。 性味 性平,味甘、淡。 功能主治 除濕,解毒,清熱,利關節(jié)。用于筋骨拘攣疼痛、瘰疬、瘡瘍。 ▇▇▇▇▇▇▇▇▇▇▇▇▇▇▇▇▇▇▇▇▇▇▇▇▇▇▇▇▇▇▇▇▇▇▇▇▇▇▇ 06 牛蒡子 關鍵詞: 牛蒡子 中草藥圖譜 ![]() 牛蒡子 Fructus Arctii (英)Great Burdock Achene 別名 大力子、牛子、惡實、鼠粘子。 來源 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二年生在形草本,高1~2m。莖直立,帶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葉叢生,大形,有長柄;莖生葉廣卵形或心形,長40~50cm,寬30~40cm,邊緣微波狀或有細齒,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短柔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排成傘房狀;總苞球形,總苞片披針形,先端具短鉤;花淡紅色,全為管狀。瘦果橢圓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剛毛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溝谷林邊、荒山草地中;有栽培。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浙江。 采制 秋季采收成熟果序,曬干,打下果實。生用或炒黃用。 性狀 瘦果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shù)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huán),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較淺。果皮硬,子葉兩片乳白色,油質。無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化學成分 含牛蒡甙(arctiin)、牛蒡酚A、B(lappaol A,B)、脂肪油等。 性味 性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肋丹毒、癰腫瘡毒。 ▇▇▇▇▇▇▇▇▇▇▇▇▇▇▇▇▇▇▇▇▇▇▇▇▇▇▇▇▇▇▇▇▇▇▇▇▇▇▇ 07 陸英 關鍵詞: 陸英 中草藥圖譜 ![]() 陸英 Herba Sambuci Chinensis (英)Chinese Elder Herb 別名 接骨草、臭草、走馬風、八棱麻。 來源 為忍冬科植物蒴藿Sambucus chinensis Lindl.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達3m。根莖橫生,圓柱形,黃白色,節(jié)上生根。莖具縱棱,幼枝有毛,髓部白色。羽狀復葉對生,小葉3~9,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5cm,寬3~5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稍圓至闊楔形,邊緣有細密的銳鋸齒,揉之有臭氣。復傘房花序頂生;花小,兩性,花間雜有不發(fā)育的倒杯狀肉質花(黃色腺體);花萼5裂;花冠白色或乳白色,裂片5;雄蕊5;子房下位,3室,柱頭頭狀或3淺裂。漿果狀核果卵形,成熟時紅色至黑色,果核表面有小瘤狀突起。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路旁、溪邊、荒野灌叢中。產于長江以南地區(qū)。 采制 夏、秋季采收,曬干。 化學成分 含氯原酸、α-香樹脂素棕櫚酸酯(α-amyin palmitate)、熊果酸、β-谷甾醇、豆甾醇、油菜甾醇、硝酸鉀、黃酮、鞣質等。 性味 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祛風活絡,發(fā)汗利尿。用于跌打損傷、風濕痛、脫臼、腎炎水腫、腳氣水腫、蕁麻疹。 ▇▇▇▇▇▇▇▇▇▇▇▇▇▇▇▇▇▇▇▇▇▇▇▇▇▇▇▇▇▇▇▇▇▇▇▇▇▇▇ 08 天南星 關鍵詞: 天南星 中草藥圖譜 ![]() 天南星 Rhizoma Arisaematis (英) Jachinthepulpit Tuber 別名 山苞米、蛇苞谷、山棒子、刀剪草。 來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異葉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ume 的塊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葉單一,鳥趾狀全裂,裂片13~21,倒披針形,中裂片較相鄰者小;葉柄長10~15cm。花單性,同株或異株;花序柄等長或稍長于葉柄;佛焰苞綠色,下部筒狀,長約5cm,上部漸次擴大,向前彎曲;雄花序下部3~4cm處具雄花;附屬體鼠尾狀,長達18cm,伸出佛焰苞外。漿果紅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山溝邊及較陰濕的林下。主產東北及河北、山東、河南、四川。 采制 秋、冬季采挖,去凈須根,洗凈,撞去外皮,曬干。制用。 性狀 塊莖扁圓球形,直徑約至5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上端中央有凹陷莖痕,周圍有細小根痕,周邊偶有微凸起的小側芽。質堅硬,斷面乳白色,粉性。味有麻舌感。 化學成分 含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及氨基酸。 性味性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于頑痰咳嗽,風疾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附注 同屬植物天南星A.erubescens(Wall.)Schott.、東北天南星A. amurense Maxim.的塊莖同作天南星藥用。 ▇▇▇▇▇▇▇▇▇▇▇▇▇▇▇▇▇▇▇▇▇▇▇▇▇▇▇▇▇▇▇▇▇▇▇▇▇▇▇ 09 青果 關鍵詞: 青果 中草藥圖譜 ![]() 青果 Fructus Canarli (英) Chinese White Olive 別名 橄欖、白欖、甘欖。 來源 為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 album Raeusch.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10~20m。羽狀復葉互生;小葉9~15,對生,革質,長圓狀披針形,長6~19cm,寬3~8cm,先端尾狀漸尖,下面網脈上有小窩點。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兩性或雜性;萼杯狀,3淺裂;花瓣3~5,白色,芳香;雄蕊6,子房上位,3室,每室胚珠2。核果卵形,長約3cm青黃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于低海拔的雜木林中;多為栽培。主產福建、四川、廣東、云南、廣西。 采制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干燥。 性狀 果實紡錘形,兩端鈍尖,長2.5~4cm,直徑1~1.5cm。表面棕黃色或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果肉灰棕色或棕褐色,質硬。果核梭形,暗紅棕色,具縱棱;內分3室,各有種子1粒。果肉味澀,久嚼微甜。 化學成分 含甲酚、麝香草酚(thymol)、維生素C、檸檬烯、對-聚傘花素(P-cymere)、莰烯、橙花醇(nerol)、龍牛兒醇(geraniol)、S-杜松烯(S-cadinene)、B-石竹烯(B-caryophyllene)、a-??烯(a-copaene)、橄欖醇(elemol)。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清熱,利咽,生津,解毒。用于咽喉腫痛、咳嗽、煩渴、魚蟹中毒。 ▇▇▇▇▇▇▇▇▇▇▇▇▇▇▇▇▇▇▇▇▇▇▇▇▇▇▇▇▇▇▇▇▇▇▇▇▇▇▇ 10 茅莓 關鍵詞: 茅莓 中草藥圖譜 ![]() 茅莓 Herba Rubi Parvifolii (英)Japanese Raspberry Herb 別名 天青地白草、紅梅消、三月泡。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茅莓Rubus parviflolius L.的莖葉。 植物形態(tài) 落葉小灌木,被短毛和倒生皮刺。三出復葉互生,頂端小葉較大,闊倒卵形或近圓形,長2.5~5cm,寬2~5cm,邊緣有不規(guī)則鋸齒,上面疏生長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花萼5裂,被長柔毛或小刺;花瓣5,粉紅色,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心皮多數(shù),分離,生于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熟時紅色可食。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路旁,荒地灌叢中和草叢中。分布于華東、中南及四川、河北、山西、陜西。 采制 夏季采收莖葉,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 葉含鞣質;預試莖含酚類、鞣質。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解毒,殺蟲。用于吐血、跌打刀傷、產后瘀滯腹痛、痢疾、痔瘡、疥瘡。 ▇▇▇▇▇▇▇▇▇▇▇▇▇▇▇▇▇▇▇▇▇▇▇▇▇▇▇▇▇▇▇▇▇▇▇▇▇▇▇ 11 香附 關鍵詞: 香附 中草藥圖譜 ![]() 香附 RhizomaCyperi (英) NutgrassGalingaleRhizome 別名 香附子、莎草根、三棱草。 來源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稈單生,有三銳棱。葉基生,窄線形,先端尖;葉鞘閉合包于稈上。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有葉狀總苞2~4片,與花序幾等長或長于花序;小穗寬線形,鱗片 2 列,卵形,膜質,兩側紫紅色,每鱗片有 1花。小堅果長圓倒卵形,三棱狀,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于荒地、路邊、溝邊或田間向陽處。主產山東、浙江、福建、湖南。 采制 秋季采挖,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曬干或燎后直接曬干。 性狀 根莖紡錘形,長1.5~3.5cm,直授0.5~lcm。表面紫棕色或焦黑色,具縱皺紋,有6~10個略隆起的環(huán)節(jié),節(jié)處有棕色毛須及殘留根痕;去凈毛須者較光滑,環(huán)節(jié)不明顯。質硬,經蒸煮者斷面黃棕色,角質樣;生曬者斷面顯粉性,內皮層環(huán)紋明顯,中柱有點狀維管束散在。氣香,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含香附醇(cyperol)、香附烯(cyperene)、芹子烯(β-selinene)、α-,β-香附酮(α-,β-cyperone)、廣藿香酮(patchoulenone)、檸檬烯、桉油精、蒎烯;尚含齊墩果酸及齊墩果酸甙。 性味 性平,味辛、微苦、甘。 功能主治 理氣解郁,調經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寒疝腹痛,乳房脹痛。 ▇▇▇▇▇▇▇▇▇▇▇▇▇▇▇▇▇▇▇▇▇▇▇▇▇▇▇▇▇▇▇▇▇▇▇▇▇▇▇ 12 女貞子 關鍵詞: 女貞子 中草藥圖譜 ![]() 女貞子 Fructus Ligustri Lucidi (英) Glossy Privet Fruit 別名 冬青子、蠟樹、蟲樹。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女貞Ligustrum Iucidum Ait. 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m葉對生,革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4cm,寬3.5~6cm,先端尖,基部圓形,上面深綠色,有光澤。花小,芳香,密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長12~20cm;花萼鐘狀,4淺裂;花冠白色,漏斗狀,4裂,筒和花萼略等長;雄蕊2;子房上位,柱頭2淺裂。核果長橢圓形,微彎曲,熟時紫藍色,帶有白粉。花期6~7月,果期8~12月。 主產江蘇、浙江、湖南、福建、廣西、江西、四川。 采制 11~12月采收成熟果實,曬干;或置熱水中燙過后曬干。 性狀 果實卵形、橢圓形或腎形,長6~8.5mm直徑3.5~5.5mm。表面黑紫色或灰黑色,皺縮,基部有果梗痕或具宿萼及短梗。體輕。外果皮薄,中果皮較松軟,易肅離,內果皮木質,黃棕色具縱棱,種子1~2粒,腎形,紫黑色,油性。無臭,味甘而微苦澀。 化學成分 含女貞子甙(nuzhenide)、洋橄欖苦甙(oleurope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4-羥基-B-苯乙基-B-D-葡萄糖甙、樺木醇(betulin)等。 性味 性涼,味甘、苦。 功能主治 滋補肝腎,明目烏發(fā)。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目暗不明。 ▇▇▇▇▇▇▇▇▇▇▇▇▇▇▇▇▇▇▇▇▇▇▇▇▇▇▇▇▇▇▇▇▇▇▇▇▇▇▇ 13 馬鞭草 關鍵詞: 馬鞭草 草藥圖譜 ![]() 馬鞭草 Herba Verbenae (英)European Verbena Herb 別名 鐵馬鞭、紫頂龍芽草、野荊芥。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通常高30~80cm。莖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圓形。葉對生,卵形至短圓形,長2~8cm,寬1~4cm,兩面有粗毛,邊緣有粗鋸齒或缺刻,莖生葉無柄,多數(shù)3深裂,有時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穗狀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開花時通常似馬鞭,每花有1苞片,苞片比萼略短,外面有毛;花萼管狀,5齒裂;花冠管狀,淡紫色或藍色,近2唇形;雄蕊4,二強;子房4室,每室1胚珠。熟時分裂為4個長圓形的小堅果。花期6~8月,果期7~11月。 生路旁、村邊、田野、山坡。主產湖北、江蘇、廣西、貴州。 采制 6~8月花開時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化學成分 全草含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羥基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質;葉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蘿卜素。 性味 性涼,味苦。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于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 ▇▇▇▇▇▇▇▇▇▇▇▇▇▇▇▇▇▇▇▇▇▇▇▇▇▇▇▇▇▇▇▇▇▇▇▇▇▇▇ 14 澤瀉 關鍵詞: 澤瀉 中草藥圖譜 ![]() 澤 瀉 RhizomaAlismatis (英) OrientalWaterplantainRhizome 別名 水澤。 來源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Alismaorientalis(Sam.)Juzep. 的塊莖。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沼生草本。葉基生,長橢圓形至廣卵形,長 3~8cm,寬1~9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或心形,葉脈5~7 條;有長柄;葉鞘邊緣膜質。花莖高達1m,花集成輪生狀圓錐花序;萼片3,廣卵形,綠色或稍帶紫色,宿存;花瓣3,倒卵形,白色,膜質;雄蕊6,心皮多數(shù),離生。瘦果倒卵形,扁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于沼澤、淺水池沼或稻田內。主產福建、四川、江西。 采制 冬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粗皮,干燥。 性狀 塊莖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7cm,直徑2~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橫向環(huán)狀淺溝紋及多數(shù)細小突起的須根痕,上端有臍狀莖痕,底部有數(shù)個瘤狀芽痕。質堅實。氣微,昧微苦。 化學成分 含多種四環(huán)三萜酮醇衍生物澤瀉醇A、B、C(alisolA,B、C)及其乙酸酯,表澤瀉醇A(epialisol A),環(huán)氧澤瀉烯〔alismoxide)以及卵磷脂、膽堿、糠醛。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利尿,清熱。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泄瀉尿少、痰飲眩暈、熱淋澀痛、高血脂癥。 ▇▇▇▇▇▇▇▇▇▇▇▇▇▇▇▇▇▇▇▇▇▇▇▇▇▇▇▇▇▇▇▇▇▇▇▇▇▇▇ 15 車前子 關鍵詞: 車前子 中草藥圖譜 ![]() 車前子 Semen Plantaginis (英) Plantain Seed 別名 牛么草子、車轱轆草子。 來源 為車前科植物車前Plantago asiatica L. 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葉叢生,直立或展開,方卵形或寬卵形,長4~12cm,寬4~9cm,全緣或有不規(guī)則波狀淺齒,弧形脈4~7條;葉柄長5~22cm。花莖長20~45cm,頂生穗狀花序;花萼4裂,宿存;花冠干膜質,4裂;雄蕊4,著生于花冠筒上;子房2室,花柱絲狀,宿存。蒴果卵狀圓錐形,周裂。種子4~8粒。花期5~9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野、路旁、溝旁及河邊。主產江西、河南;各地亦產。 采制 夏、秋季種子成熟時采收果穗,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 性狀 種子細小,略呈橢圓形,稍扁,長約2mm,寬約1mm。表面淡棕色或黑棕色,有細皺紋,一面有灰白色凹點狀種臍。質硬,切斷面灰白色。嚼之帶粘液性。 化學成分 含多量粘液質、桃葉珊瑚甙,并含車前子酸(plantenolic acid)、膽堿、腺嘌呤、琥珀酸、樹脂等。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赤腫痛、痰熱咳嗽。 附注 同屬植物平車前P. depressa Willd. 種子亦作車前子入藥。 ▇▇▇▇▇▇▇▇▇▇▇▇▇▇▇▇▇▇▇▇▇▇▇▇▇▇▇▇▇▇▇▇▇▇▇▇▇▇▇ 16 萊菔子 關鍵詞: 萊菔子 中草藥圖譜 ![]() 萊菔子 Semen Raphani (英)Radish Seed 別名 蘿卜子、蘿白子、菜頭子。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蘿卜Raphanus sativus L.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根肉質。莖高1m,多分枝,稍有白粉。基生葉大頭狀羽裂,側生裂片4~6對,向基部漸縮小,有粗糙毛;莖生葉長圓形至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或缺刻,很少全緣。總狀花序頂生,花淡紫紅色或白色,直徑15~20mm。長角果肉質,圓柱形,長15~30mm,在種子間收縮,熟時變成海綿狀橫隔,頂端漸尖成喙;種子圓形,稍扁,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采制 夏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 性狀 種子類卵圓形或橢圓形,稍扁,長2.5~4mm,寬2~3mm。表面黃棕色、紅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圓形種臍,一側有數(shù)條縱溝。種皮薄而脆,子葉2,黃白色,有油性。味淡、微苦、辛。 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和脂肪油,揮發(fā)油中含α-、β-已烯醛和β-、γ-已烯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erucic acid)、亞油酸、亞麻酸及芥酸甘油酯等;尚含萊菔素(raphanin)、萊菔甙。 性味 性平,味辛、甘。 功能主治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于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 ▇▇▇▇▇▇▇▇▇▇▇▇▇▇▇▇▇▇▇▇▇▇▇▇▇▇▇▇▇▇▇▇▇▇▇▇▇▇▇ 17 赤小豆 關鍵詞: 赤小豆 ![]() 赤小豆 Semen Phaseoli (英)Adsuki Bean 別名 紅豆、野赤豆。 來源 為豆科植物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90cm。莖上有顯著的長硬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卵形,長5~10cm,寬2~5cm,先端漸尖,側生小葉偏斜,全緣或3淺裂,兩面疏被白色柔毛;托葉卵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具短爪,龍骨瓣上部卷曲;雄蕊10,二體。莢果圓柱形,長5~8cm。種子6~8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陜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廣東、四川。 采制 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 性狀 種子矩圓形,兩端較平截,長5~7mm,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有光澤,側面有白色線性種臍,長約4mm,不突起。子葉兩片肥厚,乳白色。 化學成分 含α-、β-球朊(α β-globulin)、脂肪酸、煙酸、糖類,維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甙等。 性味 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利水消種,解毒排膿。用于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附注 同屬植物赤小豆P. calcaratus Roxb.的種子亦作赤小豆使用。 ▇▇▇▇▇▇▇▇▇▇▇▇▇▇▇▇▇▇▇▇▇▇▇▇▇▇▇▇▇▇▇▇▇▇▇▇▇▇▇ 18 三葉鬼針草 關鍵詞: 三葉鬼針草 中草藥圖譜 ![]() 三葉鬼針草 Herba Bidentis Pilosae (英)Railway Beggarticks Herb 別名 鬼針草。 來源 為菊科植物三葉鬼針草Bidens pilosa L.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5~100cm。莖直立,四棱形,疏生柔毛或無毛。中下部葉對生,葉片3~7深化裂至羽狀復葉,很少下部為單葉,小葉片質薄,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有鋸齒或分裂,下部葉有長葉柄,向上逐漸變短;上部葉互生,3裂或不裂,線狀披針形。頭狀花序開花時直徑約為8mm,有長梗;總苞片7~8,匙形,邊緣有細軟毛;外層托片狹長圓形,內層托片狹披針形;舌狀花白色或黃色,4~7朵或有時無,部分不育;管狀花黃褐色,長約4.5mm,5裂。瘦果線形,成熟后黑褐色,長7~15mm,有硬毛;冠毛芒刺狀,3~4枚,長1.5~2.5mm。花果期9~11月。 生于路邊、荒野。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 含蒽醌甙。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瀉。用于腸炎腹瀉、闌尾炎、感冒咽痛、肝炎、蛇蟲咬傷。 附注 同屬植物鬼針草B.bipinnata L的全草亦藥用。 ▇▇▇▇▇▇▇▇▇▇▇▇▇▇▇▇▇▇▇▇▇▇▇▇▇▇▇▇▇▇▇▇▇▇▇▇▇▇▇ 19 瓶耳小草 關鍵詞: 瓶耳小草 中草藥圖譜 ![]() 瓶耳小草 Herba Ophioglossi (英)Adder’s Tongue Herb 別名 獨葉一枝槍、矛盾草、蛇咬子。 來源 為瓶爾小草科植物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 L.的小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小型草本,高達20cm。根莖短,肉質,直立,圓柱形,簇生黃色肉質的根。葉異型,常單生;總葉柄由根莖頂端抽出,長5~15cm,下部深埋土內;不育葉從總葉柄基部以銳尖或鈍圓,基部長楔形,全緣,無柄,微肉質,肉狀葉脈明顯。孢子囊重自總柄頂端生出,柄長6~17cm,穗長2.5~4cm,狹條形,寬2~3mm,頂端有小突尖,孢子惠成熟時橫裂為2瓣;孢子近平滑。 生于林下、泥沼劃地。分布于長江下游、西南以及湖北、陜西、臺灣。 采制 夏、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 含一枝箭三糖甙(3-O-methyl-quercetin-7-O-diglucoside-4’-O-glucoside)。 性味 性涼,味微甘、酸。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咳。用于毒蛇咬傷、疔瘡腫毒、感冒發(fā)熱、肺炎、胃痛。 ▇▇▇▇▇▇▇▇▇▇▇▇▇▇▇▇▇▇▇▇▇▇▇▇▇▇▇▇▇▇▇▇▇▇▇▇▇▇▇ 20 芥子 關鍵詞: 芥子 中草藥圖譜 ![]() 芥子 Semen Sinapis Aibae (英)White Mustard Seed 別名 白芥子。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 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達1m,全株被疏粗毛。莖直立,分枝。葉互生,中下部葉具長柄,葉片羽裂,頂裂片廣橢圓形,較大,3裂,側裂片2~3對;上部葉裂片較少。總狀花序頂生;萼片4;花瓣4,黃色,有爪,排成十字形;雄蕊6,四強;子主心上位。長角果廣線形,長2~2.5cm,有粗白毛,先端有長喙。種子圓球形,淡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各地有栽培。 采制 夏末秋初角果成熟變黃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 性狀 種子圓球形,直徑1~2.5mm。表面黃白色,光滑,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子葉兩片沿主脈處對折呈馬鞍狀,胚根折轉于子葉間。無臭,葉辛辣。 化學成分 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myrosin)、芥子堿(sinapine)、4-羥基笨甲酰膽堿(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羥基笨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等。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jié)麻木、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附注 同科植物芥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 的種子亦作芥子入藥,習稱“黃芥子”。 ▇▇▇▇▇▇▇▇▇▇▇▇▇▇▇▇▇▇▇▇▇▇▇▇▇▇▇▇▇▇▇▇▇▇▇▇▇▇▇ 21 葫蘆巴 關鍵詞: 葫蘆巴 中草藥圖譜 ![]() 葫蘆巴 Semen Trigonellae (英)Common Fenugreek Seed 別名 苦豆、香草。 來源 為豆科植物戎蘆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有香氣。莖直立,多叢生,被疏毛。三出復葉互生;小葉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3.5cm,寬0.5~1.5cm,兩邊均生疏柔毛;葉柄長,托葉與葉柄連合。花無梗,1~2朵腋生;花萼筒狀;花冠蝶形,白色,后漸變淡黃色,基部微帶紫色;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莢果細長,扁圓筒狀,略彎曲,長6~11cm,寬0.5cm,具網脈及柔毛,先端有長喙。種子10~20粒,棕色,有香氣。花期4~6月,果期7~8月。 多栽培。主產安徽、四川、河南。 采制 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打下種子,曬干。生用或微炒用。 性狀 種子略呈斜方形,長3~5mm,寬2~3mm,厚約2mm。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微有灰色短毛,兩側各有一深斜溝,兩溝相接處為種臍。質堅硬。氣香,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葫蘆巴堿(trigonellinelline)、薯蕷皂甙元葡萄糖甙(diosgenin-B-D-blucoside)、牡荊素(vitexin)、異牡荊素(saponar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牡荊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葫蘆巴甙Ⅰ、∏(vicenin Ⅰ ∏)。 性味 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 溫腎,祛寒,止痛。用于腎臟虛冷、小腹冷痛、小腸疝氣、寒濕腳氣。 ▇▇▇▇▇▇▇▇▇▇▇▇▇▇▇▇▇▇▇▇▇▇▇▇▇▇▇▇▇▇▇▇▇▇▇▇▇▇▇ 22 荔枝核 關鍵詞: 荔枝核 中草藥圖譜 ![]() 荔枝核 Semen Litchi (別名)Lychee Seed 別名 荔支、丹荔、麗枝。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8~15m。小枝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羽狀復葉互生;小葉2~4對,革質,長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2.5~4cm,幼時橙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小,綠白色或淡黃色;花萼杯狀,4裂,密被柔毛;無花瓣;花盤肉質,環(huán)狀;雄蕊8,子房密被柔毛。果實核果狀,近球形,果皮干硬較薄,有瘤狀突起,熟時暗紅色。種子黃褐色,假種皮白色內質,味甜可食。花期2~3月,果期6~7月。 多栽培;主產廣東、廣西、福建、臺灣。 采制 夏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皮及肉質假種皮,洗凈,曬干。 性狀 種子長圓形或卵圓形,略扁,長1.5~2.2cm,直徑1~1.5cm。表面棕紅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澤,略有凹陷及細波紋。一端有類圓形黃棕色的種臍,直徑約7mm。質硬,子葉2,棕黃色。味微甘、苦、澀。 化學成分 含α-亞甲環(huán)丙基甘氨酸[α-(methylenecyclopropyl)-glycine]、皂甙、鞣質。 性味 性溫,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 行氣散結,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睪丸腫痛。 ▇▇▇▇▇▇▇▇▇▇▇▇▇▇▇▇▇▇▇▇▇▇▇▇▇▇▇▇▇▇▇▇▇▇▇▇▇▇▇ 23 刀豆 關鍵詞: 千金子 中草藥圖譜 ![]() 千金子 Semen Euphorbiae Lathyridis (英)Caper Euphorbia Seed 別名 小巴豆、續(xù)隨子。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續(xù)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 二年生草本,有乳汁,全株被白粉。莖直立,圓柱形。莖下部葉密生,線狀披針形,上部葉對生,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近心形。總花序頂生,呈傘狀,傘梗2~4,基部有2~4葉輪生;每梗再叉狀分枝,有三角狀卵形苞片2,每分叉間生1杯狀聚傘花序;總苞杯狀,先端4~5裂,腺體4,新月形。蒴果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生于向陽山坡;多為栽培。主產河南、浙江。 采制 秋季種子成熟后,割取植株,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干。 性狀 種子橢圓形或卵圓形,長3~4mm,直徑2~4mm。表面灰棕色,有網狀皺紋,皺紋凹下部灰黑色,形成細斑點,一側具有溝狀種脊,頂端有圓形微突起的合點,基部有類白色突起的種脊。味辛。 化學成分 含巨大戟二萜醇3-十六烷酸酯(ingenol 3-hexadecanoate)、7-羥基千金二萜醇(7-hydroxylathyrol)、γ-大戟甾醇(γ-euphol)、α-大戟烯醇(α-euphorbol)、七葉內酯(aesculetin)、七葉甙(aesculin)、續(xù)隨二萜酯(euphorbiasteroid)、瑞香索(daphnetin)、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glucuronide)等。 性味 性溫,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行水消腫,破血散瘀。用于水腫、痰飲積滯脹滿、二便不通、血瘀閉經。 ▇▇▇▇▇▇▇▇▇▇▇▇▇▇▇▇▇▇▇▇▇▇▇▇▇▇▇▇▇▇▇▇▇▇▇▇▇▇▇ 24 蛇莓 關鍵詞: 蛇莓 中草藥圖譜 ![]() 蛇莓 Herba Duchesneae Indicae (英)Indian Mockstrawberry Herb 別名 蛇泡草、三匹風、龍吐珠、三爪龍。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Focke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柔毛。莖細長,匍狀,節(jié)節(jié)生根。三出復葉互生,小葉菱狀卵形,長1.5~4cm,寬1~3cm,邊緣具鈍齒,兩面均被疏矛橇 ,具托葉;葉柄與地片等長或長數(shù)倍,有向上伏生的白柔毛。花單生于葉腋,具長柄;副萼片5,有缺刻,萼片5,較副萼片小;花瓣5,黃色,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著生于扁平花托上。聚合果成熟時花托膨大,海綿質,紅色。瘦果小,多數(shù),紅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路旁、草叢、陰濕處。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 采制 春、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 種子含亞油酸、β-谷甾醇。 性味 性微寒,味甘、酸;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散結。用于痢疾、腸炎、白喉、頸淋巴結核、水火燙傷、蛇咬傷、疔瘡腫毒。 ▇▇▇▇▇▇▇▇▇▇▇▇▇▇▇▇▇▇▇▇▇▇▇▇▇▇▇▇▇▇▇▇▇▇▇▇▇▇▇ 25 龍眼肉 關鍵詞: 龍眼肉 中草藥圖譜 ![]() 龍眼肉 Arillus Loongan (英) Dried Longan Pulp 別名 桂圓肉、亞荔枝。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Euphoria longan (Lour.) Steud.的假種皮。 植物形態(tài) 常綠喬木,高達10m,樹皮暗灰色,粗糙,枝條灰褐色,密被褐色毛。羽狀復葉互生;小葉4~12,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20cm,寬2~5cm,全緣或微波狀,下面粉綠色。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有銹色星狀柔毛;花小,雜笥,黃白色;花萼5深裂,黃色;花瓣5,被白毛,花盤明顯;雄蕊7~9;子房上位,密被毛。果球形,外果皮黃褐色,略有細瘤狀突起。鮮假種皮白色透明,肉質味甜。種子黑色,有光澤。花期3~4月,果期7~8月。 產于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四川、貴州、臺灣、均系栽培。 采制 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實,干燥,除去殼、核,曬至干爽不粘。 性狀 為縱向破裂的不規(guī)則薄片,常數(shù)片粘結。長約1.5cm,寬2~4cm,厚約0.1cm。棕褐色,半透明,一面皺縮不平,一面光亮而有細縱皺紋。質柔潤。氣微香,味甜。 化學成分 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維生素B1、B2、P、C。 性味 性溫,味甜。 功能主治 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 26 鐵莧菜 關鍵詞: 鐵莧菜 草藥圖譜 ![]() 鐵莧菜 Herba Acalyphae (英)Copperleaf Herb 別名 血見愁、海蚌念珠、葉里藏珠。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 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被柔毛。莖直立,多分枝。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2.5~8cm,寬1.5~3.5cm,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疏毛或無毛,葉脈基部3出;葉柄長,花序腋生,有葉狀腎形苞片1~3,不分裂,合對如蚌;通常雄花序極短,著生在雌花序上部,雄花萼4裂,雄蕊8;雌花序生于苞片內。蒴果鈍三棱形,淡褐色,有毛。種子黑色。花期5~7月,果期7~11月。 生于山坡、溝邊、路旁、田野。分布幾乎遍于全國,長江流露尤多。 采制 夏、秋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化學成分 含生物堿、黃酮甙、酚類。 性味 性涼,味苦、澀。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濕,收斂止血。用于腸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癰癤瘡瘍、皮膚濕疹。 |
|
來自: 博金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