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常見疾病治癥:舌體胖大 【辯證診斷】 1、舌體胖嫩苔白,夜尿頻數,為命門火衰之象。 2、胸悶痛(如蟲動,悶痛或流動的痛),舌頭肥大、白厚。 3、(1)舌形扁為血虛,舌形胖為氣虛。 (2)舌頭太大是血虛(心陰虛);如果有時肥大,是心陽虛。 (3)一般舌體增大是血瘀癥、水濕過剩;齒痕一般是脾虛、腎虛。 (4)舌頭瘦小一般是長期疾患造成體虛,多見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名家論述】 1、辨舌之形容:軟硬、脹癟、戰痿、歪斜、舒縮、吐弄《辨舌指南》 辨舌之形容 心者,生之本。其經通于舌,其竅開于舌,故舌為心之外候也。察舌質形容可定內臟之虛實,觀舌苔垢色可以辨外邪之寒熱。所謂形容者,如舌之軟硬,舌之脹癟,舌之戰痿,舌之歪斜,舌之伸締,舌之葉,是也,皆能辦臟腑經絡之寒熱虛實,病之可治與不可治,于此已可判矣。故先錄此例如下。 第一節:軟硬 軟者,痿柔也,氣液自滋。硬者,強硬也,脈絡失養。有胃氣則舌柔和,無胃氣則舌板硬。舌軟者,軟而不能動也。 1、舌紅痿軟難言者,心脾虛也。心清語塞,舌軟無力難言者,營衛不足也。 2、軟而淡紅者,宜補氣血。深紅者,宜涼氣血。赤紅者,宜清涼臟腑。紫紅者,宜寒涼攻瀉。鮮紅灼紅者,宜滋陰降火。絳紅而光痿軟者,陰虧已極,不治之證也。 3、舌萎軟黃燥腹滿不得睡,將發黃也。聲亂音嘶,舌萎,伸不得前者,因誤發其汗也。舌萎,人中滿,唇反者,脾經氣絕也。在病后乏力之時,舌亦萎軟不能言,養胃益陰則自復也。 舌強硬者,如木舌、重舌、腫舌、大舌之類,皆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為熱極也。 1、舌忽腫而不硬者,木雷也。舌腫滿口,滋出如豬胞,氣息不得通, 2、硬如木石者,血氣滯也。舌木硬者,厥陰病也。舌紅而強硬,失音者,死候也。 3、凡紅舌強硬,為臟腑實熱已極,不如燥火內伏,誤服溫藥,則舌根亦強硬,不能言語。或時疫直入三陰,皆里證實熱,宜苦寒救補湯即服之。 4、舌邊四周紅色,中間至根有干硬黑色,如有長小舌,其上有刺者,熱毒堅結大腸也,宜白虎合承氣湯下之。有痰者,舌灰胖而硬,宜豁痰。亦有白苔干硬如砂皮者,俗名水晶苔,此邪熱在表時,津液已干燥,后雖入胃,不能變黃,宜增液承氣下之。下后白苔潤澤者生。 5、凡疫證苔如積粉,此火極水化。若誤認為寒,妄投溫燥,其苔愈厚,津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變白為黑,其堅硬似鐵,其厚似甲,敲之嗄嗄有聲,言語不清,非舌卷也。專用甘寒以充津,如五汁飲、增液湯之類。 6、大抵抵溫暑熱證,舌硬不語,下證為多。雜證舌強硬,胃氣將絕也。如中風入臟則舌難言。傷寒舌短,亦為死證,皆板硬無胃氣也。 7、凡板硬之舌,不論何色,不治者多有苔硬如石,如繭裂,為龜紋,刮之不去。在舌心者,可治。滿舌如是者,不治。 第二節:脹癟 脹者,浮而腫大也,或水浸,或痰溢,或濕熱上蘊。癟者,薄而瘦小也,或心虛,或血微,或內熱消肉。 1、舌腫脹者,病在血。舌赤脹大滿口者,心胃之熱也。舌赤腫滿不得息者,心經熱甚而血壅也。 2、舌腫大者,或因熱毒,或因藥毒也。 A、唇舌紫釋青腫者,中毒也。 B、舌紫腫厚者,酒毒上壅,心火炎上也。或飲冷酒塞適其熱也。 3、舌紫短團圖攣者,食滯中宮,而又熱傳厥陰也,宜即下之。如神志清爽,舌脹大不能郁口者,此屬脾濕胃熱郁極,化風化痰,毒延口也,邪在脾胃,唇口亦腫也。 4、如脹大不能出口,神不清者,病在心脾兩臟也,用大黃磨汁,和入煎劑內,更須參辨苔色。如舌色白滑、黑滑者,多由水氣浸淫者,宜通陽利水。黃膩滿布者,由濕熱郁而化毒,宜清濕火化毒。白膩、黃者,痰濁相搏上溢為脹也,宜痰化濁。舌黃脹大滿口者,乃胃府濕熱蘊結不消也。 5、舌紅脹大滿口者,乃心胃俱有熱毒也。紅舌脹出口外不恬者,熱毒乘心也,外用銀針,去惡血,以梅冰、人中黃末之。 6、舌形圓大胖軟者,足少陰虛證也。生有紅點者,熱毒乘心也。若舌腫耳于,下血不止,腳浮者,六日死。足腫者,九日死,腎絕也。 7、又耳干舌腫光絳,漏血大便赤泄,足腫者,肉絕,九日死。胃絕五日死也。嘉約翰云:舌之腫大,或有出于心火發炎,或因于疔毒者,或因于過服汞藥而致者,間有舌微腫,一伸伸出即現齒印者。 舌癟者,薄瘦也。舌肉屬心脾,心脾虛,則舌癟也。亦須辨其苔色。若淡紅、嫩紅者,心血不足也。紫絳灼紅者,內熱動風也。舌干絳,甚則紫暗如豬肝色者,皆心肝血枯也。舌紫枯癟,形如豬肝色,絕無津液,乃不治證也。舌質不赤,中黃無苔枯瘦者,乃過汗,津枯血燥,死證也。舌紅千癟不能言者亦死證也。舌紅舌能言者,因證治之,或可救也。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經方治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