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條新聞頗為惹眼——“Myspace已超越Yahoo!和Google成為全美第一大網站”。一時間對此的評論風起云涌,甚至被當做WEB2.0超越1.0的歷史性事件。第一大社區超越第一大門戶?這確實給為2.0高呼的人們打了一針興奮劑,但仔細看看Hitwise發布的這份數據,才知道不過是個美麗的誤會。Hitwise在統計中將Yahoo!的郵箱和主頁列做兩個地址來計算,如果統計網站總流量的話,Myspace的7.3%仍然位居Yahoo!的8.7%之后。 盡管如此,這次事件也著實讓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社區網站已經在規模方面能和傳統互聯網巨頭們等量齊觀了——不需要大量人工的采編組織,也不需要四處出擊的網絡蜘蛛和復雜的算法,只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用戶敲敲鍵盤,點點鼠標,上傳一些不一定精致的圖片或音樂,就可以聚沙成塔,集合起如此可觀的流量。實際上,不只是Myspace,其他一些具有社區化特性的網站,已經占據了全球互聯網非常顯著的地位。在Alexa流量排名前20位的網站中,除了Myspace,我們還可以發現Wikipedia、YouTube、Blogger、騰訊這些社區新貴。 對中國互聯網而言,社區的作用甚至更加顯著,在中國互聯網的用戶中,25歲以下用戶的比例超過50%,他們在獨生子女政策下成長起來,在家中一般缺乏同齡人相伴,因此,這些用戶對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需求特別強烈。互聯網上的社區化服務能夠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他們對溝通、交流的需求,因此尤其能夠得到他們的喜好。根據UCLA World Internet Project 2004年的數據,就網友的數量而言,中國城市地區的網民,以平均9.7個的數字在被統計國家中居于前列,遠高于韓國(5.1個)、美國(3.4個)等國家。
社區的本質是人與人的互動關系 前面數次提到了社區與社區化,那么社區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我認為,社區的本質是人和人的互動關系,而各種互聯網服務體現這種互動關系的趨勢可以稱之為社區化。社區的發展有其歷史背景,在PC時代的早期,電腦實現的是人與操作界面的互動,隨著互聯網的誕生,傳統的用戶與服務之間簡單按需響應的人機互動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逐漸成為趨勢,針對同一個主題進行交流、互動的用戶之間的關系將越來越密切,并產生以虛擬關系為基礎的互聯網社區。技術以及需求的發展,促進了人機互動向人際互動的發展,也催生了網絡社區。 對于不同互聯網服務社區化的程度,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討論,如下圖所示,橫軸是互動的層次,衡量的是人機互動到人際互動的變化;縱軸是互動的相對規模,衡量的是與人際溝通相關的信息和行為交互,在這個服務整體的信息和行為交互中占據比例的高低(從某種意義上說也代表了互動對服務的重要程度)。

我們可以看到,以人與人之間關系為直接訴求的服務,如SNS,處在社區化的最頂端,MMORPG也呈現很高的社區化程度,即時通訊的內容基本來自互動,但其互動以一對一為主,在層次上遜于MMORPG和論壇這類多對多的互動。 在電子商務的各個形態中,C2C的社區化特色已經很明顯了,B2B也在沿著同一方向前進,而B2C則更多停留在用戶和商家之間的多對一溝通,還沒有真正形成用戶之間的人際互動。
社區化對互聯網商業模式發展的影響 社區化是互聯網用戶和廠商都在面對的重要趨勢,也不可避免的對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產生影響,這種影響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激發原創內容 提到社區化就不能不談一個被炒的火熱的詞-WEB2.0,我認為WEB2.0本質上是一種理念,一種信息的組織方式,有著原創、分眾和互動的特性。在這里,互動性與內容的原創性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用戶在互動中創生的信息(UGC)將成為重要的內容源。 2,提升用戶粘性 讓用戶產生粘性是所有互聯網廠商所期盼的,也是向用戶收費的前提條件之一(隨后將有文章詳述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使服務對用戶的吸引不只存在于內容,更在于關系,人是容易轉移的,但關系不容易,在這種情況下,用戶一個人的轉移成本就變成了一群人的轉移成本,所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粘性自然得以提高。 3,刺激用戶數增長 用戶總是希望能盡可能簡單的和更多的人交流,因此他們有愿望將自己的社會關系向一起聚集,社區化的服務促使被“粘住”的用戶主動拉來其他用戶,使用戶數量通過口碑傳誦形成“自激”,產生指數式的增長。以Skype為例,作為世界范圍內用戶規模增長最快的社區之一,Skype在積累最初的一千萬用戶時用了一年時間,而最近積累同樣的用戶數只用了一個多月。當然,所有的互聯網服務都有加速增長的可能,但社區化的服務在這方面的趨勢表現得尤其明顯。 4,提供用戶行為信息 社區化對用戶的高粘性,以及對其他服務的集成性,可以通過人與人的交互提供豐富的用戶行為信息,從而為廣告的精準投放創造前提條件。網絡廣告是互聯網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有針對性的精準廣告投放所占據比例將越來越大,這也是很多正在尋求商業模式的互聯網服務的盈利出路。
社區化的發展方向 第一,社區以獨特文化為導向 社區的本質是用戶間的關系,而用戶又是內容的重要貢獻者,這些關系和內容相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將成為社區最主要的特征與差異。社區將憑借自身獨特的文化聚攏用戶,并以此為導向構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創生可行的商業模式(后文《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本質》將有詳細分析)。 第二,互聯網服務的廣泛社區化 社區化對互聯網商業模式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會看到各類互聯網服務都將努力提升自身的社區化水平。 以搜索引擎為例,目前搜索引擎的主要服務方式還是人和界面的互動,但百度的“知道”、新浪的“愛問”、雅虎的“知識人”都體現出了社區化的趨勢。社區化一方面可以提供原創內容,尤其是將一些只存在于人腦中的內容轉化到互聯網上,豐富了搜索引擎的信息源。同時也能提供搜索引擎所欠缺的粘性。百度不久前上線了百度空間,這體現了明確的社區化目標,以前的“知道”和“貼吧”都具有一定的互動性,但內容仍是以主題的方式組織的,而百度空間則第一次以人為主線,串聯起“貼吧”和“知道”,在社區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這對解決百度用戶粘性低、綜合體驗少的問題將有所幫助。 即使是目前社區化最不明顯的服務之一——信息門戶,也在向這一方向靠攏,新浪在世界杯期間推出了溝通工具WooCall,使瀏覽同一網頁的用戶可以實時的相互交流,這是一種向社區化的有益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