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藥目圖譜(1 )
2009年06月15日10:58 來源:360經(jīng)驗口袋
藥 目
1、(30味) . 白芍 . 白芷 . 半夏 . 板藍根 . 百部 . 檳榔 . 薄荷 . 斑蝥 . 鱉甲 . 川烏 . 附子 . 大黃 . 大青葉 . 丹參 . 當歸 . 地黃 . 地榆 . 杜仲 . 黨參 . 顛茄草 . 川芎 . 川貝母 . 蒼術 . 沉香 . 刺五加 . 陳皮 . 柴胡 . 蟬蛻 . 蟾酥 . 冬蟲夏草 2、(22味) . 莪術 . 茯苓 . 桔梗 . 枳實 . 香加皮 . 洋金花 . 洋地黃葉 . 生姜 . 茵陳 . 梔子 . 麥冬 . 苦杏仁 . 苦參 . 靈芝 . 連翹 . 龍膽 . 鹿茸 . 麻黃 . 綿馬 . 貫眾 . 木香 . 馬錢子 3、(33味) . 牛膝 . 牛黃 . 蒲公英 . 人參 . 肉桂 . 山楂 . 山藥 . 三七 . 石斛 . 石決明 . 石膏 . 麝香 . 砂仁 . 酸棗仁 . 檀香 . 天花粉 . 天麻 . 天南星 . 五味子 . 五倍子 . 細辛 . 小茴香 . 香加皮 . 延胡素 . 遠志 . 益母草 . 益智仁 . 淫羊藿 . 紫草 . 朱砂 . 浙貝母 4、(21味) . 防己 . 關術通 . 瓜萎 . 甘草 . 沉香 . 鉤藤 . 枸杞子 . 葛根 . 藁本 .紅花 . 厚樸 . 何首烏 . 黃連 . 黃芪 . 黃柏 . 黃芩 . 黃精 . 澤瀉 . 知母 . 金銀花 . 金蝎 5、(26味) · 吳茱萸 · 天冬 · 喜樹果 · 刺五加 · 金櫻子 · 空心蓮子草 · 延胡索 · 連錢草 · 錦燈籠 · 水菖蒲 · 地膚子 · 龍葵 · 水仙 · 淡豆鼓 · 留蘭香 · 仙茅 · 蓖麻子 · 含羞草 · 鳶尾 · 白扁豆 6、(26味) · 菟絲子 · 青黛 · 地骨皮 · 蒲黃 · 桃仁 · 海金沙 · 椿皮 · 桑葉 · 魚腥草 · 淫羊藿 · 白及 · 夏枯草 · 胖大海 · 梔子· 前胡 · 枳殼 · 川芎 · 枸杞子 · 黃連 7、(26味) · 杜衡 · 浙桐皮 · 密蒙花 · 薏苡仁 · 肉蓯蓉 · 紫珠葉 · 澤蘭 8、(26味) · 黃精 · 木鱉子 · 虎杖 · 牽牛子 · 烏蘞莓 · 綿馬貫眾 · 苘麻子 9、(26味) · 列當 · 蔓荊子 · 山楂─野山楂 · 荔枝草 · 土茯芩 · 牛蒡子 10、(26味) · 化橘紅 · 白薇 · 火麻仁 · 絞股藍 · 草烏 · 矮地茶 · 郁金 11、(22味) · 枇杷葉 · 紫參 · 狗脊 · 玄參 · 南沙參 · 黃芪 · 甘草 · 金銀花 12、(26味) · 一枝黃花 · 羊角拗 · 豬苓 · 苦楝皮 · 旋覆花 · 枳具子 · 桑寄生 13、(26味) · 川桐皮 · 枸骨葉 · 茵陳 · 粉萆 · 烏桕根皮 · 結香花 · 天仙子 · 昆布 · 祖司麻 · 啤酒花 · 王不留行 · 天仙藤 · 石韋 · 三尖杉 14、(26味) · 天胡荽 · 馬錢子 · 佩蘭 · 鬼臼 · 急性子 · 海芋 · 蔥子 15、(26味) · 瓜子金 · 粉防己 · 補骨脂 · 旱菜 · 廣防己 · 紅豆蔻 · 常山 · 土木香 · 水紅花子 · 筆筒草 · 烏藥 · 絲瓜絡 · 長春花
圖 譜
白芍 ![]() [來源] 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后刮去外皮或刮去外皮后再煮,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浙江、安徽、四川、貴州、山東等省,均系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呈圓柱形,兩端平截,長5~18cm,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苦、酸。 [主要化學成分] 芍藥根含多種芍藥甙(Paeoniflorin),經(jīng)加工后含量明顯減少,約在1%以下。并含少量羥基芍藥甙(Oxypaeoniflorin)、芍藥內(nèi)酯甙(Abiflorin)、苯甲酰芍藥甙(Benzoylpaeoniflorin)及苯甲酸、鞣質(zhì)、β-谷甾醇、揮發(fā)油等。 [功效主治] 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6~15g。 白芷 ![]() ![]()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白芷主產(chǎn)于河南、河北、陜西、及東北地區(qū);杭白芷產(chǎn)于浙江、福建、四川等省。 [藥材特征] 本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質(zhì)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huán)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shù)棕色油點。氣芳香,味辛、微苦。 [主要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及多種香豆精衍生物。如白芷素(Byak-angelicin)、白芷醚(Byakangelicol),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歐前胡素(Imperatoti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新白芷醚(Sen-byak-angelicol)和去甲基蘇北羅新(7-Demethylsuberosin)等。 [功能主治] 散寒祛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半夏 ![]() ![]() [來源] 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干燥塊莖。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及須根,曬干。依據(jù)臨床用藥需要,進一步加工為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等。清半夏加工法是:取凈生半夏大小分開,用8%白礬溶液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曬干(每100kg半夏用白礬20kg)。姜半夏的加工法是: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時,另取生姜片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干燥。(每100kg半夏用生姜25kg,白礬12.5kg)。法辦夏的加工法是: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拌,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四川、湖北、河南、貴州、安徽等省。 [藥材特征] 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為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片狀,切面淡灰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zhì)脆,斷面略呈角質(zhì)狀。氣微,味微咸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本品為片狀,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zhì)硬脆,切面淡黃棕色,常呈角質(zhì)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法半夏:本品為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zhì)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主要化學成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β-Sitosteryl-D-glucoside)、黑尿酸(Homogentisic acid ,又稱 高龍膽酸)及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另含膽堿、原兒茶醛、微量揮發(fā)油及微量麻黃堿(0.002%)。原兒茶醛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質(zhì)。 [功效主治]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癥;生用外治癰腫痰核。3~9g。 板藍根 ![]() ![]()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于河北、江蘇、河南、安徽、陜西、甘肅、黑龍江等地均有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呈圓柱形,稍扭曲,長10~20cm,直徑0.5~1cm。表面淡灰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縱皺紋及橫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可見暗綠色或暗棕色輪狀排列的葉柄殘基和密集的疣狀突起。體實,質(zhì)略軟,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甜后苦澀。 [主要化學成分] 含無色油狀液體1-硫氰酸-2-羥基-3-丁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5-乙烯噁唑烷-2-硫酮[(+)5-Vinyloxyazolidine-2-thione]、腺甙(Adenosine)、棕櫚酸、β-谷甾醇、蔗糖、靛藍、靛玉紅及精氨酸等。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用于溫毒發(fā)斑,舌降紫暗,痄腮,喉痹,爛喉丹痧,大頭瘟疫,丹毒,癰腫。 百部 ![]() [來源] 百部科 (Stemonaceae)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對葉百部St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直立百部和蔓生百部主產(chǎn)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山東等省。對葉百部主產(chǎn)湖北、廣東、福建、四川、貴州等省。 [藥材特征] 直立百部 呈紡錘形,上端較細長,皺縮彎曲,長5~12cm,直徑0.5~1cm。表面黃白或淡棕黃色,有不規(guī)則深縱溝,間或有橫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角質(zhì)樣,淡黃棕或黃白色,皮部較寬,中柱扁縮。氣微,味甘、苦。 蔓生百部 兩端較狹細,表面多不規(guī)則縱皺紋及橫皺紋。 對葉百部 呈長紡錘形或長條形,長8~24cm,直徑0.8~2cm。表面淺黃棕至灰棕色,具淺縱皺紋或不規(guī)則縱槽。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至暗棕色,中柱較大,髓部類白色。 [主要化學成分] 直立百部塊根含直立百部堿(Sessilistmonine)、霍多林堿(Hordonine)、對葉百部堿(Tuberostemonine)、原百部堿(Protostemonine)等。 蔓生百部塊根含百部堿(Stemonine)、次百部堿(Stemonidine)、異次百部堿(Isostemonidine)、蔓生百部堿(Stemonidine)、異蔓生百部堿(Iso stemonamine)及原百部堿。 對葉百部塊根含對葉百部堿、異對葉百部堿、次對葉百部堿(Hypotuberostemonine)、氧化對葉百部堿(Oxotuberostemonine)、斯替明堿(Stemine)等。 [功效主治] 潤肺下氣止咳,殺蟲。用于新久咳嗽,肺癆咳嗽,百日咳;外用于頭虱,體虱,蟯蟲病,陰癢癥。3~9g。 檳榔 ![]() ![]() [來源]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廣東、海南等省。云南南部、福建、廣西、臺灣南部亦有栽培。原產(chǎn)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 [藥材特征] 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wǎng)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主要化學成分] 含6種與鞣質(zhì)結合而存在的生物堿,以檳榔堿(Arecoline,C8H13O2N)含量最多,其次為檳榔次堿(Arecaidine)、去甲基檳榔堿(Guvacoline)、去甲基檳榔次堿(Guvacine)及異去甲基檳榔次堿(Isoguvacine)等。此外尚含有鞣質(zhì)、脂肪油、檳榔紅等。 [功能主治] 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于絳蟲、蛔蟲、姜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水腫腳氣,瘧疾。 鱉甲 ![]() [來源] 鱉科動物鱉 Trionyx sinesis Wiegmann 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為多,捕捉后殺死,置沸水中燙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剝落時,取出,剝?nèi)”臣祝埲猓瑫窀伞?br>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藥材特征] 呈橢圓形或卵圓形,背面隆起,長10~15cm,寬9~14cm。外表面黑褐色或墨綠色,略有光澤,具細網(wǎng)狀皺紋及灰黃色或灰白色斑點,中間有1條縱棱,兩側各有左右對稱的橫凹紋8條,外皮脫落后,可見鋸齒狀嵌接縫。內(nèi)表面類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頸骨向內(nèi)卷區(qū),兩側各有肋骨8條,伸出邊緣。質(zhì)堅硬。氣微腥,味淡。 [功能主治]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退熱除蒸。用于陰虛發(fā)熱,老熱骨蒸,虛風內(nèi)動,經(jīng)閉等 川烏、附子
![]() ![]() [來源] 毛茛科(Ranunculaceae)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母根加工為川烏,子根加工為附子。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稱川烏。將采挖得的烏頭子根,除去須根及泥沙,習稱“泥附子”,再進一步分別加工為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 鹽附子:選擇個大、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過夜,再加食鹽,繼續(xù)浸泡,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xiàn)大量結晶鹽霜并體質(zhì)變硬為止。 黑順片: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約 0.5cm的厚片,再用水浸漂,用調(diào)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到出現(xiàn)油面、光澤后,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xù)烘干。 白附片:選擇大小均勻的泥附子,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shù)日,連同浸液煮至透水,撈出,剝?nèi)ネ馄ぃv切成約0.3cm的厚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曬至半干,以硫磺熏后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四川、陜西兩省為主要栽培產(chǎn)區(qū),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種植。 [藥材特征] 川烏:呈不規(guī)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脫落處的痕跡。質(zhì)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huán)呈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 附子: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牙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孔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huán)紋,環(huán)紋內(nèi)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順片:為總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導管束.質(zhì)硬而脆,斷面角質(zhì)樣。氣微,味淡。 白附片:也為縱切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余同黑順片。 [主要化學成分] 烏頭:含總生物堿約0.82~1.56%,其中主要為劇毒的雙酯類生物堿,即中烏頭堿(Mesaconitine)及烏頭堿(Aconitine C34H4O1N)為0.01~0.23%,次烏頭堿(Hypaconitine)為0.01~0.11%。此外,尚含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及川烏堿甲、乙(Chuan-wu base A.B)等。附子的成分與烏頭類同。除生物堿外,尚含強心成分氯化棍掌堿(Coryneine chloride)及具有升壓及弱的強心作用的去甲豬毛菜堿(Salsolinol)。此外,生附子還含脂類成分約0.7%,主要為附子脂酸,其次為附子磷脂酸鈣、β-谷甾醇及其脂肪酸脂等。 [功效主治] 川烏: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大毒。內(nèi)服需經(jīng)炮制,并嚴格控制用量。內(nèi)服1.5~3g。 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大毒。嚴格用量,內(nèi)服3~15g。 川芎 ![]() [來源] 傘形科(Umbelliferae)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莖。夏季當莖上的節(jié)盤顯著突出,并略帶紫色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后烘干,除去須根。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四川。貴州、云南、陜西、湖北亦產(chǎn)。系栽培。 [藥材特征] 根莖為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shù)平行隆起的輪節(jié),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jié)上有多數(shù)小瘤狀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橫切面黃白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呈波狀環(huán)紋。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主要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約1%。生物堿有川芎嗪(Chuanxiongzine)、L-異亮氨酰-L-纈氨酸酐(L-isobutyl-L-valine anhydride)等;酚類有川芎酚(Chuanxiongol)、阿魏酸(Ferulic acid)、大黃酚、瑟丹酸(Sedanic acid)、棕櫚酸和香莢蘭醛等。 [功效主治]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3~9g。 川貝母 ![]() ![]() [來源] 百合科(Liliaceae)川貝母 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肅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貝母 Fritillaria delavayi Ftanch.的干燥鱗莖。前三者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后者習稱“爐貝”。夏、秋二季或積雪融化時采挖,除去須根、粗皮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川貝母主產(chǎn)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區(qū)。暗紫貝母主產(chǎn)四川阿垻藏族自治州。甘肅貝母主產(chǎn)甘肅、青海、四川等省。梭砂貝母主產(chǎn)云南、四川、青海、西藏等省區(qū)。 [藥材特征] 松貝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質(zhì)硬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青貝 呈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抱合,頂部開裂。內(nèi)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 蘆貝 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白蘆貝)或淺棕黃色(黃蘆貝),有的具棕色斑點。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主要化學成分] 川貝商品較復雜,從商品川貝中分出貝母丙素(Fritimine)。甘肅貝母含岷貝堿(Minpeimine)及岷貝分堿(Minpeiminine)、青貝堿(Chinpeimine)。蘆貝中含蘆貝堿(Fritiminine)。 [功效主治]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3~9g;研末沖服一次1~2g。 蒼術 ![]() ![]() [來源] 菊科 (Compositae)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Thunb)DC.或北蒼術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Koidz.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撞去須根。 [產(chǎn)地分布] 茅蒼術主產(chǎn)江蘇、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北蒼術主產(chǎn)華北及西北地區(qū)。 [藥材特征] 毛蒼術:呈不規(guī)則連珠狀或結節(jié)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 。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須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或灰白色,散有多數(shù)橙黃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北蒼術:呈疙瘩塊狀或結節(jié)狀圓柱形,長4~9cm,直徑1~4cm。表面黑棕色,除外皮者黃棕色。質(zhì)較疏松,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香氣較淡,味辛、苦。 [主要化學成分] 茅蒼術:根莖含揮發(fā)油5~9%。油中主要成分為茅術醇(Hinesol)、β-桉油醇及(β-Eudesmol)、蒼術素(Atractylodin)、微量蒼術酮(Atractylon)。 北蒼術:根蒼中含揮發(fā)油3~5%。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素、茅術醇、β-桉油醇及微量蒼術酮。 [功效主治] 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雀目夜盲。3~9g。 沉香
![]() ![]() [來源] 瑞香科(Thymelaeaceae)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含樹脂的木材。全年均可采取,割取含樹脂的木材,除去不含樹脂的部分,陰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廣東省。廣西、福建等省區(qū)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本品呈不規(guī)則塊、片狀或盔帽狀,有的為小碎塊。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見黑褐色樹脂與黃白色木部相間的斑紋。孔洞及凹窩表面多呈朽木狀。質(zhì)較堅實,斷面刺狀。氣芳香,味苦。 另有進口沉香,表面黃棕或灰黑色,有刀劈痕,密布斷續(xù)棕黑色的細縱紋(即含樹脂的部分),有時可見黑棕色樹脂斑痕。質(zhì)堅硬而重,能沉水或半沉水,氣味較濃,燃之發(fā)濃煙,香氣強烈。 [主要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及樹脂。揮發(fā)油中含沉香螺萜醇(Agarospirol)及倍半萜成分白木香酸(Baimuxinic acid)、白木香醛(Baimuxinal)。 [功效主治] 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用于胸腹脹悶疼痛,胃寒嘔吐呃逆,腎虛喘急。1.5~4.5g。 刺五加 ![]() ![]()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Harms 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東北地區(qū)及河北、北京、山西、河南等地。 [藥材特征] 根莖呈結節(jié)狀不規(guī)則圓柱形,直徑1.4~4.2cm。根呈圓柱形,多扭曲,長3.5~12cm, 直徑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細縱溝及皺紋,皮較薄,有的剝落,剝落處呈灰黃色。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纖維性。有特異香氣,味微辛,稍苦,澀。 [主要化學成分] 含刺五加甙A(Eleutheroside A,即β-谷甾醇葡萄糖甙),刺五加甙B(即紫丁香甙Syringin),刺五加甙B1(即6,8—二甲氧基香豆素—7—葡萄糖甙),刺五加甙(即乙基半乳糖甙),刺五加甙D和E(為二種不同構型的紫丁香樹脂酚的葡萄糖甙)等。此外,尚含多糖及1-芝麻脂素(1-Sesamin)。 [功能主治] 益氣鍵脾,補腎安神。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陳皮 ![]()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果皮。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果實成熟后,剝?nèi)」ぃ瑫窀苫虻蜏馗稍铩?br>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廣東、福建、四川、江蘇、浙江、江西、湖南、云南、貴州等省。均為栽培。 [藥材特征] 陳皮:常剝成數(shù)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guī)則片狀,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點狀油室;內(nèi)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zhì)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 廣陳皮:常3瓣相連,形狀整齊,厚度均勻,約1mm。點狀油室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zhì)較柔軟。 [主要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檸檬烯(d-Limonene)、檸檬醛等。黃酮類化合物有:橙皮甙(Hesperidin)、橘皮素(Tangeret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川陳皮素(Neobiletin )、二氫川陳皮素(Citromitin)等。此外,尚含肌醇,維生素B1等。 [功能主治] 理氣鍵脾,燥濕化痰。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 柴胡 ![]() [來源] 傘形科(Umbelliferae)柴胡Buple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rnm scorzonerifolium Wild.的干燥根。分別習稱北柴胡和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土,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北柴胡:主產(chǎn)河北、河南、遼寧、湖北、陜西等省。 南柴胡:主產(chǎn)湖北、四川、安徽、黑龍江、吉林等省。 [藥材特征] 北柴胡: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有莖基及短纖維狀葉基,下部有分枝。表面黑褐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南柴胡:根較細,圓錐形,頂端有多數(shù)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表面紅棕或黑褐色,靠近根頭處多具緊密環(huán)紋。質(zhì)稍軟,易折斷,斷面略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 [主要化學成分] 柴胡(北柴胡):根含 a-菠菜甾醇 (a-Spinasterol) 、春福壽草醇(Adonitol)、柴胡皂甙(Saikosaponin a 、b)、柴胡皂甙 d (Saikosaponin d)、柴胡皂甙c (Saikosaponin c)。并含揮發(fā)油。 狹葉柴胡(南柴胡):根亦含柴胡皂甙。 [功效主治] 疏散風熱,舒肝升陽。用于感冒發(fā)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脫垂,脫肛,瘧疾。3~9g。 蟬蛻
![]() [來源] 蟬科昆蟲黑蚱 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 的若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全國大部分地區(qū)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略呈橢圓形而彎曲,長約3.5cm,寬約2cm。表面黃棕色,半透明,有光澤。頭部有絲狀觸角1對,多已斷落,復眼突出。額部先端突出,口吻發(fā)達,上唇寬短,下唇伸長成管狀。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開,裂口向內(nèi)卷曲,脊背兩旁具小翅2對;腹面有足3對,被黃棕色細毛。腹部鈍圓,共9節(jié)。體輕,中空,易碎。無臭,味淡。 [主要化學成分] 含大量甲殼質(zhì)。 [功能主治] 散風除熱,立咽,透疹,退翳,解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 蟾酥 ![]() ![]() [來源] 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凈,擠取耳后腺及皮膚腺的白色漿液,加工,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河北、山東、四川,湖南,江蘇,浙江等省。 [藥材特征] 呈扁圓形團塊狀或片狀。棕褐色或紅棕色。團塊狀質(zhì)堅,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角質(zhì)狀,微有光澤;片狀質(zhì)脆,易碎,斷面紅棕色,半透明,氣微腥,味初甜而后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功能主治] 解毒,止痛,開竅醒神。用于癰疽疔瘡,咽喉腫痛,中暑吐瀉,腹痛神昏,手術麻醉等。 冬蟲夏草 ![]() ![]() [來源] 麥角菌科(Clavipitaceae)冬蟲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 Oberthür的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合體,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發(fā)散時挖取,曬至6~7成干,除去纖維狀附著物及雜質(zhì),曬干或低溫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四川、青海、西藏,甘肅、云南、貴州等省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本品包括蟲體及由蟲體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兩部分組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0.3~0.8 cm;表面深黃至黃棕色,有環(huán)紋20~30個,近頭部的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細長圓柱形,單個不分叉,長4~7cm,直徑0.3cm,表面深棕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呈圓柱形,為子囊殼著生部位,子囊殼密生,每個子囊殼內(nèi)有多數(shù)子囊,每個子囊內(nèi)具2個線形的子囊孢子。子座頂部無子囊殼著生,稱不育頂。 [主要化學成分] 含蟲草酸(Cordycepic acid),即 D-甘露醇,為冬蟲夏草的主要活性成分。此外,尚含 蛋白質(zhì)、脂肪、多種氨基酸及鋁、鍶、鉀、鈉等多種微量元素;從 提取物中分到膽甾醇、次脂酸酯、軟脂酸、麥角甾醇、麥角甾醇過氧化物等。 [功能主治] 補肺益腎,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虛喘,勞嗽咯血,陽痿遺精,腰膝酸痛。3~9g。 大黃 ![]() [來源] 蓼科(Polygonaceae)掌葉大黃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 Rheum tanguticum Maxim.et Balf.、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用繩串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掌葉大黃與唐古特大黃主產(chǎn)甘肅、青海、西藏、四川等地,主要為栽培;藥用大黃主產(chǎn)四川、貴州、云南、湖北、陜西等省,栽培或野生。 [藥材特征] 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轉,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具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異型維管束);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特異,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主要化學成分] 掌葉大黃:根莖含蒽醌衍生物總量為1.01~5.19%,其中游離狀態(tài)為0.14~0.75%,結合狀態(tài)偽0.87~4.44%。游離蒽醌衍生物有大黃酸(Rhein)、大黃素(Emodin)、大黃酚(Chrysophanol)、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等,為大黃的抗菌成分。結合性蒽醌衍生物為游離的葡萄糖甙或雙蒽酮甙,系大黃的主要瀉下成分。此外,尚含4種大黃甙(Rheinoside A.B.C.D),亦為瀉下成分。尚含鞣質(zhì)類物質(zhì)約5%,為收斂成分。 唐古特大黃:根莖含蒽醌衍生物總量為1.14~4.36%,其中游離狀態(tài)約為0.30~1.20%,結合狀態(tài)約為0.82~3.16%。其他成分與掌葉大黃類同。 藥用大黃根:莖含蒽醌衍生物總量為3~3.37%,其中游離狀態(tài)約為1.24~1.31%,結合狀態(tài)的約為1.69~2.13%。其他成分與掌葉大黃類同。 [功效主治] 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3~30g。 大青葉 ![]() [來源] 十字花科(Cruciferae)菘藍 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葉。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葉片,除去雜質(zhì),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河北、陜西、江蘇、安徽等省。均系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多皺縮卷曲,有的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長橢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5~20cm,寬2~6cm。上表面暗灰綠色,有的可見色澤較深稍突起的小點。先端鈍,全緣或微波狀,基部狹窄下延至葉柄呈翼狀。葉柄長4~10cm,淡棕黃色。質(zhì)脆。氣微,味微酸、苦、澀。 [主要化學成分] 葉含菘藍甙(Isatan)約1%。并含芥甙(Glucobrassicin)、新芥甙(Neoglucobrassicin)、I-磺基芥甙、游離吲哚醇及氧化酶等。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用于溫邪入營,高熱神昏,發(fā)斑發(fā)疹,黃疸,熱痢,痄腮,喉痹,丹毒,癰腫。9~15g . 丹參 ![]() ![]() [來源] 唇形科(Labiatae)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四川等省。栽培或野生。 [藥材特征] 本品根莖短粗,頂端有時殘留莖基。根數(shù)條,長圓柱形,略彎曲,有的有分枝并具須狀細根,長10~20cm,直徑0.3~1cm。表面棕紅或暗棕紅色,粗糙,具縱皺紋。老根外皮疏松,多顯紫棕色,常呈鱗片狀剝落。質(zhì)硬而脆,斷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紅色,木部灰黃或紫褐色,導管束黃白色,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栽培品較粗壯,直徑0.5~1.5cm,表面紅棕色,具縱皺,外皮緊貼不易剝落。質(zhì)堅實,斷面較平整,略呈角質(zhì)樣。 [主要化學成分] 丹參含結晶性菲醌類化合物,包括丹參酮Ⅰ(TanshinoneⅠ)、丹參酮ⅡA(TanshinoneⅡA)、丹參酮ⅡB(TanshinoneⅡB)、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等及其異構體。還含丹參新酮(Miltirone)及鼠尾草酚(Salviol)、次甲丹參醌1.2-二氫丹參醌等。 [功效主治] 祛瘀止痛,活血通經(jīng),清心除煩。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癥瘕積聚,胸腹刺痛,熱痹疼痛,瘡瘍腫痛,心煩不眠;肝脾腫大,心絞痛。9~15g。 當歸 ![]() ![]() [來源] 傘形科(Umbelliferae)當歸 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 的干燥根。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及泥土,待水分稍蒸發(fā)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甘肅省,系栽培。云南、四川、陜西、湖北等省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本品略呈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cm。表面黃棕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根頭(歸頭)直徑1.5~4cm,具環(huán)紋,上端圓鈍,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及葉鞘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1cm,上粗下細,多扭曲,有少數(shù)須根痕。質(zhì)柔韌,斷面黃白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眾多棕色點狀分泌腔;木部色較淡,形成層環(huán)黃棕色。有濃郁的當歸特有香氣,味甘、辛、微苦。 [主要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約0.42%,油中主要藁本內(nèi)酯(Ligustilide)約占47%,正丁烯基酜內(nèi)酯(n-Butyliden-phthalide)約占11.3%,此外尚含倍半萜(Sesquiterpenes)A及B、香荊芥酚(Carvacrol)、當歸芳酮、苯戊酮鄰羧酸、苯二甲酸酐、阿魏酸、煙酸、丁二酸、尿嘧啶、蔗糖、氨基酸等。還含微量元素銅和鋅。 [功效主治] 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5~9g。 地黃 ![]() [來源]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鮮或干燥塊根。秋季采挖,除去蘆頭、須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干。前者稱鮮地黃,后者稱生地黃。將凈生地黃加黃酒拌勻,置適宜的容器內(nèi),密閉,隔水加熱,或用蒸氣加熱燉透,至內(nèi)外色黑,油潤;也可不拌酒直接蒸至黑潤,切厚片入藥,稱為熟地黃。每100g藥材用黃酒約20kg。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河南省。遼寧、河北、山東、浙江亦產(chǎn)。 [藥材特征] 鮮地黃:呈紡錘形或條狀,長8~24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guī)則疤痕。肉質(zhì),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導管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多呈不規(guī)則的團快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段稍細,長6~12cm,直徑3~6cm,有的較細,長條狀,稍扁而彎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guī)則的橫曲紋。體重,質(zhì)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或烏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黃:為不規(guī)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粘性大。質(zhì)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端面烏黑色,有光澤。味甜。 [主要化學成分] 含環(huán)烯醚萜類,如梓醇(Catalpol),鮮根中約含0.11%;并含水蘇糖32.1~48.3%及多種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為2~4.2%。還含β-谷甾醇、甘露醇和微量的油菜甾醇。 [功效主治]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于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fā)斑發(fā)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12~30g。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用于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疹。9~15g。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nèi)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9~15g。 地榆 ![]()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 (Bert.) 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習稱“綿地榆”。春季將發(fā)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東北地區(qū)、及內(nèi)蒙古、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山東、貴州等地。 [藥材特征] 本品呈不規(guī)則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或扭曲,長5~25cm,直徑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縱皺紋,橫裂紋及支根痕;質(zhì)硬,斷面較平坦或皮部有眾多的黃白色至黃棕色綿狀纖維,木部黃色或黃褐色,略呈放射狀排列。切片呈不規(guī)則圓形或橢圓形,厚0.2~0.5cm;切面紫紅色或棕褐色。無臭,味微苦澀。 [主要化學成分] 主要含地榆甙I(Ziyu-glycoside I)及地榆甙II(Ziyu-glycoside II),其甙元均為19-2-羥基熊果酸,糖為阿拉伯糖。另含地榆皂甙 A、B、E(Sanguisorbin A、B、E),其甙元均為熊果酸(Ursolic acid)。此外,尚含鞣質(zhì)及游離的沒食子酸和鞣花酸(Ellagic acid)。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杜仲 http://www./wiki/Image:Nydu02.jpg ![]() ![]() [來源]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樹皮。4~6月剝?nèi)。稳ゴ制ぃ阎?#8220;發(fā)汗”至內(nèi)皮呈紫褐色,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于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省。多為栽培。 [藥材特征] 本品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nèi)卷,大小不一,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nèi)表面暗紫色,光滑。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主要化學成分] 含杜仲膠,為反式異戊二烯聚合體,此外,尚含果膠、綠原酸、有機酸、維生素C、鞣質(zhì)及微量生物堿。 [功能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于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癥。 黨參 ![]() [來源] 桔梗科(Campanulaceae)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 Nannf.、素花黨參 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 (Nannf.) L.T.Shen 或川黨參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產(chǎn)地分布] 黨參:主產(chǎn)山西、陜西、甘肅、四川以及東北地區(qū)。 素花黨參:主產(chǎn)四川西部及甘肅部分地區(qū)。 川黨參:主要四川、重慶、湖北、湖南、貴州等省。 [藥材特征] 黨參:根呈長圓柱形,稍彎曲,長10~35cm,直徑0.4~2cm。表面黃棕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致密的環(huán)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huán)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zhì)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至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素花黨參:表面黃白至灰黃色,根頭下致密的環(huán)狀橫紋常達全長的一半以上。斷面裂隙較多,皮部灰白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 川黨參:表面灰黃至黃棕色,有明顯不規(guī)則縱溝。質(zhì)較軟而結實,斷面裂隙較少,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 [主要化學成分] 黨參:含皂甙、菊糖、果糖、植物甾醇、微量生物堿、多種人體必須的氨基酸及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還含蒲公英萜醇乙酸酯(Taraxery1-acetate)、木栓酮(Friedelin)等。 [功效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nèi)熱消渴,貧血。9~30g。 顛茄草 ![]() [來源] 茄科(Solanaceae)顛茄Atropa belladonna L.的干燥全草。在開花至結果期內(nèi)采收,除去粗莖及泥沙,切段干燥。 [產(chǎn)地分布] 原產(chǎn)歐洲,我國有引種。 [藥材特征] 本品根呈圓柱形,直徑5~15mm,表面淺灰棕色,具縱皺紋;老根木質(zhì),細根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灰白色,木部寬廣,棕黃色,形成層環(huán)紋明顯,髓部中空。莖扁圓柱形,直徑3~6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皺紋及疏稀的細點狀皮孔,中空,幼莖有毛。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卵狀橢圓形,黃綠至深綠色。花萼5裂,花冠鐘形。果實球形,直徑5~8mm,具長梗,種子多數(shù)。氣微,味微苦、辛。 [主要化學成分] 含顛茄生物堿,包括莨菪堿(Hyoscyamine,C17H23NO3)等。 [功效主治] 抗膽堿藥。一般制成顛茄膏、顛茄酊等制劑服用。有毒。 |
|
來自: 博金 > 《中醫(y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