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湯證: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術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心下(病位)有支飲(病因),其人苦冒眩(癥狀),澤瀉湯主之。 病因:如果一個人的營分里面水太多,如果一個人的血管里水分太多 表現:這個人會坐在椅子上看天花板,會覺得天花板在轉,這是澤瀉湯證
(澤瀉湯是把血液里面多余的水拔掉),這些用藥相反的地方,張仲景書中寫的很過癮。
澤瀉的功用: 為什么不是伏苓、豬苓?因為澤瀉是去血中之水,伏苓、豬苓是用陽氣引導水份,澤 瀉是從已經是液體的血之中,把不要的水再抓出來。(去掉廢水)
澤瀉湯證 劉渡舟談澤瀉湯證 澤瀉湯一方見于《金匱--痰飲咳嗽篇》。這個方子治療心下有支飲,頭目苦于冒眩為特長。“支飲”為四飲中的一種,顧名思義,它好像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鄰于心下,而偏結不散,故名曰支飲。 支飲的治法很多,就澤瀉湯證言,是支飲之邪上犯頭目,故出現冒眩的癥狀。冒,指頭如物冒,昏冒而頭不清;眩,指指目眩而見黑花撩撓。除此之外,支飲本身也有獨立的證侯,據《金匱》記載:“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是支飲的證侯。 由此可見,辨認澤瀉湯證時應抓住兩方面的證侯:一先抓住在飲本身的證侯,二又應抓住澤瀉湯的“苦冒眩”的證侯,然后才能確定用澤瀉湯的治療。 澤瀉湯證的“苦冒眩”,言其頭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狀之意。它異于普通的頭目眩暈癥狀,另外,這種冒眩的脈象則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見。這是因為弦脈主飲,而沉脈主水,方與水飲病機相適應。至于它的色診:或見黧黑,或見青黯,或色黃而晦暗,因人而異,不能一致。 應當指出的,舌診對臨床的意義,也是不可不講的。一般認為水飲病舌色必淡,因其寒也;苔多水滑,津液凝也;如果水濕合邪則又出現白膩之苔,而且厚也。故澤瀉湯證應以上述舌脈作為診斷依據。然而澤瀉湯證的舌體,則是特別肥大而異于尋常。它有質厚而寬,占滿口腔而使人望之赫然。 為了理論結合實踐,茲舉例說明: 1976年在湖北省潛江縣,治一朱姓患者,男,50歲,因病退休在家,患病已兩載,百般治療無效。其所患之病,為頭目冒眩,終日昏昏沉沉,如在云霧之中。且兩目懶睜,兩手發顫,不能握筆寫字,頗以為苦。切其脈弦而軟,視其舌肥大異常,苔呈白滑,而根部略膩。 辨證:此證為澤瀉湯的冒眩證。因心下有支飲,則心陽被遏,不能上喣于頭,故見頭冒目眩;正虛有飲,陽不充于筋脈,則兩手發顫,陽氣被遏,飲邪上冒,所以精神不振,懶于睜眼。至于舌大脈弦無非是支飲之象。 治法:滲利飲邪,兼崇脾氣。 方藥:澤瀉24克、白術12克。 患者服藥后的情況,說來亦耐人尋味。他服第一煎,因未見任何反應,乃語其家屬曰:此方藥僅兩味,吾早已慮其無效,今果然矣。孰料第二煎服后,覆杯未久,頓覺周身與前胸后背漐漐汗出,以手拭汗而有粘感此時身體變爽,如釋重負,頭清目亮,目眩立減。又服兩劑,繼續又出些小汗,其病從此而告愈。 親翁馬君之令堂,年雖耄耋,耳聰目明,牙齒堅固,步履穩健,仿佛花甲之歲。今秋病眩暈,時輕時重。一次劇烈發作時去某心腦血管病醫院就診,經CT、B超、心電圖等檢查,診斷為腦供血不足。點滴三磷酸腺苷、輔酶A,注射654-2,住院14天,癥狀略減,回原籍原平市匙村調養。歸家三日,眩暈復甚。馬君至孝,烏鳥之情甚濃,聞母病寢食不安,子夜從太原來電相邀,翌日上午至家。翁高堂睡臥于炕,不得少動,更不能左顧右盼,動則烏天黑地。房傾屋旋,耳內笛鳴,惡心嘔吐,身不支而仆,因之恒臥而不敢起坐。胃口索然無味,胸脘滿悶,噯逆不暢,飲食則嘔吐,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不發熱,背惡寒,雙足不溫,口干口苦,不思飲,不思冷。望其面色萎黃,目胞晦暗,舌質紅少津,苔薄白干燥。切診,脈沉弦滑,心下拒壓。 觀其脈癥,支飲為患已明若觀火。蓋年邁脾虛,不能腐熟五谷,運化水濕,致水飲停滯心下,水飲上逆,則眩暈嘔吐:水飲中阻,升降失調,津不上承則舌紅少津,氣不下行則畏寒足冷。治當化痰滌飲,健脾扶中。然癥有緩急。治有先后。刻下,滌化痰飲,當務之急,補益脾胃,日后再議。擬澤瀉湯加味: 澤瀉30g 蒼術15g 陳皮10g 半夏15g 茯苓15g 甘草6g 黃連6g 附子10g 生姜10g 三劑 三日后電話相告,一劑盡后,大便甚多,眩暈大減,知饑索食,背惡寒止,足冷亦輕,口仍苦甚。矢已中的,遙囑原方減附子,加黨參10g ,白術15g ,三劑。 三日后復通話,知眩暈止,坐立活動均無不適,納食可,大便日一行,口苦止,囑減黃連,再進三劑。 按:腦供血不足之眩暈,類中醫氣血虛弱、肝腎不足之眩暈,其發多緩,暈眩亦輕,伴有氣虛血弱、肝腎虧損之狀,絕無胸腹脹滿、惡心嘔吐等痰飲之象。如本案,若謂專科醫院診斷不清,余不之信。問題在于若不斷為腦傀血不足,何由收其住院?得近萬元之款?一味圖財,竟作虛聲恫嚇,醫德何在! 李某。男,12歲,原平市人。三年前,騎車摔倒,碰撞頭部,從此病眩暈。發作時天旋地轉,不得起立,不敢睜眼。惡心嘔吐,大便溏薄,發作過后一如往常,雜治不愈。望其面臉晦暗,舌苔白膩,診得脈象沉滑。 膩苔主濕,滑脈主痰。痰濕者,脾胃所生也。中州不健,則游溢之精悉化痰飲,上逆則眩暈。留伏心下,阻塞升降,清氣不升則便溏,濁氣不降則嘔惡。治療法則,當以健脾化痰為宜。擬澤瀉湯加味: 澤瀉10g 白術15g 半夏10g 茯苓10g 陳皮10g 神曲10g 三劑 二診:眩暈止,原方續進三劑。三月后暑假期,隨父來忻,言病未犯,需否服藥?診之元病象,遂未書方,囑其注意飲食耳。 按:小兒本稚陰稚陽,加之不知攝養,飲食隨便,損傷脾胃,致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飲,故見眩暈嘔吐。《金匱要略》云:“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李士材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循其理法,用之果應。 從高墜下,系發病之誘因,西醫謂腦震蕩后遺癥。然未見其他損傷病候,故不以瘀血論而從痰飲治。 從高墜下,系發病之誘因,西醫謂腦震蕩后遺癥。然未見其他損傷病候,故不以瘀血論而從痰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