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自信,必先自立自強。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表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立足,必須有自立自強的品質,但是我們做家長的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自古就有“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遠矣!”的古訓,然而我們的家長中有相當一大部分對于孩子的教育是溺愛多于嚴厲,有的根本談不上“嚴厲”二字,對孩子的要求往往多放在學習方面,忽視勞動習慣的養成教育,致使孩子沒有自理生活的能力,衣服和襪子也要家長給洗,形成了孩子貪圖享受和好逸惡勞的思想,這樣家長所期盼的學習好也就成了水中泡沫。這樣的孩子是不能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的。筆者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曾做過調查。學生中自己會做飯的是少的驚人,只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五以下。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人也是很少的。這樣的孩子也就不會體諒家長的辛苦和生存的艱辛。 一:自己的事自己做 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提高自立能力的過程。從學會走路開始,我們就獲得了身體的自立;當能夠自己吃飯穿衣時,我們就有了自立生活的體驗;直到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了,我們就獲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自立的生活表現在方方面面,也從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從小培養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孩子自己的事讓他們學著自己做。當然實在不會做的時候,家長可進行指導,但切忌不可代替。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養成自立的好品質,將會使他們終身受益。我的女兒自理生活的能力是很強的,一般的事情是難不倒她的。但是她剛從姥姥家帶來時,兩歲半的孩子連飯也不會自己吃,跌倒后還在等我把她拉起來。我就從培養她自己吃飯入手,注意了她自立意識的培養,后來她學會了做飯、洗衣服、掃地等活。她十一歲就能為我做飯。我有病的時候她還能照顧我。主動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不但沒有影響到她的學習,相反促進了她學習的進步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人生需要自立 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的失業率、犯罪率之比分別為1:15和1:10,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的離異率、心理疾病率也較低。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是孩子成長的溫室。但是對于孩子的成長道路來說,家庭和學校只是人生的起點。每個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和溫室中,終究是要走向社會的,要經風雨,見世面。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平等的,優勝劣汰是一個自然法則。自立作為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他們心理品質成熟和塑造的過程。我們做家長的要教會孩子自尊、自信、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讓他們在自立的過程中養成勞動觀念,學會理解他人、善于和他人勾通和交往,和諧相處,積極地讓孩子融入社會,奉獻社會,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能夠自立自強的人。 三;培養愛心從愛父母開始 要讓孩子懂得做父母的艱辛,家長把生活上的艱辛適當地告訴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知道生存的艱辛,讓他們學會感恩,愛自己的父母。同時也讓他們明白權利和義務,讓他們懂得孩子在未滿十八周歲時父母有撫養的義務。但父母年老沒有生活能力時,孩子同樣負有養老的義務。讓他們愛自己的父母,試想一個連生身父母都不愛和冷漠的人,是不會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的。這樣的人也就是一個沒有社會責任心的人。讓孩子在生活中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對他們的成長有好處的。也能讓他們克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惰性,克服孩子的依賴性,這樣做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四:在實踐中培養自立自主的品質 告別依賴,一個重要的表現是能獨立生活。要獨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負責。作為家長要求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責,勇于承擔責任也是培養自立品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尊重孩子,讓他們必要時走進社會,教他們從實踐中學習。也要立足于當前的學習,從小事做起,讓他們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家長,學習是為了自己將來能在社會上生存。這樣也就慢慢的培養起孩子自立自強的品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