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沖突

     昵稱2689074 2010-08-15
    (一)理想我與現實我的沖突

    這可以說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現。大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抱負水平較高,成就欲望較強,但由于他們生活范圍相對狹窄,社會交往比較單一,缺乏社會閱歷,對自我認識的參照點較少,因此,不能很好地將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從而使“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產生的較大差距。在現實生活中,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總是存在著一定差距的,合理的差距能夠激發大學生奮發進取的積極性,使人不斷進步、奮發有為。但是,如果差距過大,給大學生帶來苦惱會和不滿,則有可能引起自我意識的分裂,導致一系列心理問題。對理想自我的渴望與對現實自我的不滿構成了這一時期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特點。日本學者研究發現,在高中生、大學生和成年人的自我意識中,尤以大學生主體我與客體我、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的距離最大。[6]

    自我意識的這一沖突,一方面會使學生感到焦慮苦惱,痛苦不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會促使他們設法解決矛盾,來實現“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統一。但是由于個人的社會背景,生活經驗、智力水平、追求目標等方面的差異,自我意識的統一也出現個別差異。

    (二)獨立與依賴的沖突

    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遜從人格發展上概括出大學生所處階段的主要矛盾是親密與孤獨的矛盾。大學生生理與心理的成熟使他們渴望獨立,尤其是在離開父母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間,更加希望能在經濟、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獨立,擺脫成人的管束,他們一方面渴望獨立,以獨立的個體面對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以證明自己已經長大;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的校園生活使他們應有的社會閱歷與經驗相對匱乏,在心理上又對父母、朋友存在深深的依賴,特別是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這種依賴就表現得更為明顯。特別是對于獨生子女來說,由于長期受到父母的溺愛與保護,這種獨立與依賴的矛盾就表現得非常突出。不成熟的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互糾纏,便構成了大學生自我意識沖突的主要根源。過分的依賴使大學生缺乏對問題的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顯得優柔寡斷,缺乏主見;而過分的獨立又使部分學生陷入“凡事不求人”偏執狀態的,采取我行我素、孤傲自立的行為方式,但在遭遇挫折時又會出現不知如何尋求幫助的情況。另外,大學生生活形式上的獨立與經濟上的不獨立也形成了明顯的反差。希望獨立,又無法擺脫依賴,這種獨立意向與依賴心理的矛盾一直困擾著他們。

    (三)過度的自我悅納與自我拒絕的沖突

    這是大學生自我意識混亂的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過高的自我評價,即過度的自我悅納,另一種則是過低的自我評價,即自我拒絕。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往往導致個體自我意識確立過程中的過分自負或過分自卑這兩大心理缺限。它們是妨礙良好自我意識形成的心理障礙。

    處于自我拒絕意識狀態的大學生,在把理想我與現實我進行比較時,對理想我期望較高,又無法達到,對現實我不滿意,又無法改進。他們在心理上的一個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長過程中,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距離過大所導致的自我矛盾沖突,她們往往會產生否定自己、拒絕接納自我的心理傾向。這類大學生往往降低人的社會需求水平,對自我過分懷疑,壓抑自我的積極性,并可能引發嚴重的情感損傷和內心沖突。他們的心理體驗常伴隨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喪失和情緒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現象,尤其是面對新的環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會產生過激行為,釀成悲劇。近幾年來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問題所導致。

    過度的自我悅納是與自我拒絕相對立的自我意識狀態。在這種自我概念的支配下,個體往往擴大現實的自我,形成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理想自我,并認為理想我可以輕易實現。這種類型的大學生往往盲目樂觀,以我為中心、自以為是,不易被周圍環境和他人所接受與認可,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和不滿。因此極易遭受失敗和內心沖突,產生嚴重的情感挫傷,導致苦悶、自卑、自我放棄。有時會引發過激行為和反社會行為。

    某女大學生,因用卑鄙的手段盜取同學卡上的錢而進了監獄。可這位女生聲稱她并不難過,因為她是有意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自己對未來徹底絕望。她一直都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人,無論外表還是能力,她都認為自己是周圍人中的佼佼者,心存宏偉的抱負。可進大學后,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她的不切實際的夢想一次次被擊碎,干部競選中受挫,各類比賽失利,人際關系緊張,她不想“大材小用”,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懷疑身邊那些“遠不如她”的人是用了卑劣的手段取得了暫時的成功。她不是努力縮小理想我與現實我的距離,而是自我放棄,經常逃課。最后,他成了全系最差的學生,無法正常畢業。盜竊是因為痛恨那個各方面都不如她但卻比她“混”得好的同學,同時,自我毀滅,結束痛苦的掙扎。

    這個看來荒謬可笑的犯罪動機,發人深省,由于盲目的自我悅納,造成自負的心理狀態,無法找準自己的努力方向,更無法切合實際地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對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估計不足,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正如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王建中教授指出,現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自我定位不準,挫折承受力較差,一旦遇到較大的壓力,容易產生過激行為。”

    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識的基礎,同時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證。健全的人格能夠推動親社會行為的產生,而有缺限的或不健康的人格則可能推動反社會行為。因此,積極促進平衡、協調而統一的自我意識的建立,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預防違法犯罪問題的產生具有建設性的作用。

    (四)交往需要與自我封閉的沖突。

    大學生迫切需要友誼,渴望理解,尋求歸屬和愛。他們有強烈的交往需要,希望能向知心朋友傾吐對人生和生活的看法,盼望能有人分擔痛苦,分享歡樂。但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或出于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在與他人交往時存有較強的戒備心理,總是有意無意地保持一定距離,許多大學生往往不愿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而把自己的心靈深藏起來,在公開場合很少發表個人的真實意見。正是這種交往需要與自我封閉的矛盾沖突,使得不少大學生都有孤獨的感受。因此,他們喜歡網上交流,椐許多大學生對上網聊天的頻率與對網上聊天的以來程度,可以看出,大學生內心的孤獨與交往的需要,但由于缺乏交流的技巧或是缺乏交流的安全感,所以寧愿把自己的內心狀態托付給不曾謀面的陌生人,也不愿意在身邊的同學中求得溝通與理解,他們認為網上的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不用擔心會受到傷害,可以暢所欲言,至少是安全的。不少談戀愛的大學生都說是為了排解內心的孤獨,找個伴,但不一定是真正的愛,這也足以見得大學生的孤獨。

    因此,大學生渴望交往與自我封閉的矛盾沖突在他們的心理上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建立正確的人際認知,學習溝通,學會交往是解決這一沖突的有效方法。

    (五)積極進取與消極退縮的沖突。

    經歷了大學生都有較強的上進心,她們希望通過努力來實現自身的價值。但在追求上進時,困難、挫折在所難免,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少大學生常常出現情緒波動。在困難面前望而生畏,消極退縮,聽之任之。但大多數學生在選擇暫時的退縮之后,又不甘放棄,心中依然渴望追求與進取。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女大學生的精神狀態波動,時而信心滿滿,斗志昂揚,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樣子,時而頹廢消沉,“看破紅塵”萬事皆空的落寞與惆悵。她們的內心極為矛盾,困惑、煩躁不安、焦慮也由此而生。

    由自我意識的分化帶來的種種矛盾沖突是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也為大學生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現。自我意識矛盾沖突一方面會使學生感到焦慮苦惱,痛苦不安,可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也會促使他們設法解決矛盾,來實現“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統一。但是由于個人的社會背景,生活經驗、智力水平、追求目標等方面的差異,自我意識的統一途徑也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其統一途徑有三個方面:一是努力改善現實自我,使之逐漸接近理想自我;二是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實際的過高標準,并改善現實自我,使兩者互相趨近;三是放棄理想自我而遷就現實自我。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狀況既是心理發展和健康狀況的集中反映,也是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發展的新起點。一般來說,自我意識能積極統一的,則往往心情舒暢,生活如意,容易成功;自我意識消極統一的,即不惜犧牲理想自我而趨同現實自我以達到統一的,則往往胸無大志,悲觀失望、難有作為;自我意識無法統一的,則往往內心苦悶、心事重重、無所適從。因此,要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大學生應努力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和積極的統一。[7]

    對于大學生而言,如果在主體我與客體我分化的基礎上,能夠形成新的認知水平上的協調統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反之則可能出現自我意識的混亂。在大學生中,良好自我意識的確立,意味著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身份角色與社會地位,并對這種認識有恰當而適宜的態度。自我意識對個體行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一般而言,持有較適宜的自我概念的人,在采取行為時,也往往恰當適宜,反之則往往與現實不相適應甚至發生沖突。


    二、大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

    在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當自我意識出現偏差時,個體的心理狀態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當意識中的自我與實際上的經驗產生分歧時,個體就會經歷不協調狀態。這是一種緊張和內在混亂狀態,人在這種狀態下,自己可能并未意識到,但是易于顯露出焦慮不安。因此,心理治療的宗旨就是把不協調的自我轉變為協調的自我。這是成為一個機能健全的人的關鍵。”[8]在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中,幾乎都把自我意識的健康程度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比如:恰當的自我關注;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合理的自我分析與評價;積極的自我體驗;生活的理想切合實際;善于自我接納;有效的自我控制;獨立、自主、有責任心;不斷的自我發展;有幸福感等等。都說明自我意識與個體的心理健康緊密相聯。歸結起來,健康的自我意識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 自我定位準確

    能夠有準確的認知與評價自我,不夸大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對現狀與未來有明確的認識,準確的評價和符合實際的規劃,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一些女生常常會受社會傳統文化的影響,低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或降低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名牌大學的相當數量的女生也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因此,容貌漂亮的女生沾沾自喜,甚至靠年輕漂亮找到了自己認為的“一勞永逸”的歸宿,而荒廢了學業,在網上看到有人為這類女生大唱贊歌,夸她們懂得資源最大效益化。甚至有人認為大學文憑也只不過是使她們更加美麗的點綴而已。與此相對比,長相平平或容貌較差的女生,則自卑不已,甚至有以死發泄不滿的。其實,這些都是自我定位不準確的表現,都會給人的正常發展和心理健康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

    (二) 積極而客觀

    自我體驗與評價積極而客觀是健康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內容。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生活空間拓寬了,人際間交流增加,自我評價能力迅速發展,自我體驗也受到社會需要和主體意識與客體的相互關系的影響,逐步由矛盾、困惑向平衡過渡。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由于大學生面對的競爭與社會變革時期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壓力源更是多元的,如果不能正確的評價,則會產生消極的自我體驗,其后果表現也是多方面的,放棄學業、采用暴力、封閉自我、消極厭世、以偏概全、行為乖張、偏激主觀等等,引發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甚至是精神疾病,這在大學里并不鮮見。因此,只有以積極的態度去認識和評價人與事件,客觀理性地分析現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體驗到愉悅的情緒,產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觀念。

    (三)自尊、自信

    自尊是指一個人尊重自己,對自己持肯定態度的情緒體驗。它是一種要求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維護一定的榮譽與社會地位的自我意識傾向。自信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信心,它推動人的心理與行為向積極方向發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強,這是大學生在新時代特征下必須研究的課題。由于社會文化影響的多維化,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在大學生中,貪圖享樂,不思進取,“妄想”一勞永逸,把自己的前途、人生寄托在“放棄”自尊的基礎上的事件屢屢發生。我在咨詢中也接待過類似的女生,她們一方面是迫于生計,但更多的是享樂觀念在作祟,哪怕放棄尊嚴也在所不惜,因為實在難以抵御金錢和時尚生活的誘惑力。她們的內心也充滿了痛苦與彷徨,久而久之,無法自拔,甚至,由此而滋生出不少的心理問題。當然,這只是極少數的現象,但發生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大學生身上,不得不讓人憂慮。

    不少大學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心理,或認為自己其貌不揚,擔心被人歧視;或認為自己天資愚鈍,將來不能成器,對未來缺乏自信;或認為自己出身貧寒,擔心被人看不起等等。對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也往往因自嘆無能而輕易放棄。在他們身上常常伴隨著一些特殊的情緒體驗,如害羞、不安、內疚、憂傷、失望等,并出現自鄙、自怨、自餒、自棄等心理現象。

    自尊是獲得良好發展的前提條件,自尊是自信、自立、自強的基礎,也是獲得良好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要條件之一。馬斯洛把尊重需要寫進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并把它排在第四位。尊重的需要表現為自尊、尊重他人和獲得他人的尊重三方面的需要,其中,自尊是基礎,沒有自尊,便不可能獲得他人尊重,更不懂得尊重他人。因此,自尊是大學生的生長性需要,只有自尊才能自信,只有自信才能不畏艱難,坦然面對困境,健康向上。

    (四)自主而又善于合作

    能夠獨立地分析與思考問題,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傾向,有獨立的見地,不受他人暗示,善于獨立處理自己或周圍的問題,有主見,能獨立地支配自己的行為,但同時不拒絕與他人的合作。很多大學生片面地把獨立性理解為凡事完全靠自己,拒絕別人幫助,遇到困難和挫折自己默默去承受,其結果適得其反,往往把自己弄得心力憔悴。[9]這是片面的,更是不健康的。自主與合作是相輔相成的。

    所謂合作,是指社會互動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達到互動各方都有某種益處的共同目標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10] 美國社會學家哈里特•朱克曼對1901-1972年的28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統計發現,與別人合作進行研究的有185人。在諾貝爾獎設立的第一個25年,合作的比例是41%,在第二個25年,合作的比例上升為65%,在第三個25年,合作的比例上升為79%。這些數字說明,合作也已成為科學研究的一種趨勢。[11]“與同事真誠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是排在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12] 因此,自主不意味著不聽正確的意見,一意孤行,更不是一個人“單干”,而是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尤其要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培養合作精神,樹立“競合”意識。同時,大學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不僅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而且能與人友好相處,在他人的支持在中獲得成長。

    (五)有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艾里克森將認同稱之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認為這是青少年自我發展的一個重點。艾里克森認為,人的一生可以分為既是連續的、又各有獨特發展課題的不同發展階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漸進的發展學說”。他認為人一生的發展要遵循胚胎的漸次生成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據此,他將人的一生從嬰兒期到老年期分為八個發展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發展課題,他稱之為“心理•社會的危機”(psycho-social crisis)。艾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的確立,對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較好地適應社會和實現自身的價值都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同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性和同一感,是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

    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這種心理上的任務的實現,在傳統社會里通常能夠比較順利地得以解決,因為傳統社會是一個同質性較高的穩定延續的社會,而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則是它的異質性、與傳統之間的斷裂,因而現代青年想要迅速而明確地建立起自我同一性并非易事,因此,必須經歷一個心理社會的“合法延緩期”。

    馬西亞(Marcia)具體整理了艾里克森的觀點,認為認同發展中有兩個心理社會指標:一是“危機”(crisis),即青少年會有危機感,是個人想要嘗試不同角色和尋找美好理念的感覺。二是“承諾”(commitment),即青少年克服危機之后為自己找到自我定義,并為自己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也就是“我知道我是誰”并且“別人也知道我這個人是誰”的感受。馬西亞進一步定義了“承諾”的主要內容:一是職業上的承諾;另一個是政治上、宗教上等意識形態的承諾。雖然個人需要承諾的內容很多,但馬西亞認為職業的承諾對青少年而言是最重要的。

    自我同一性就是指生理自我、心理自我與社會自我的整和統一。生理自我是個體對自己身體、生理狀態(如身高、體重、容貌)的認識和體驗,它使一個人把自我和非我區別開來,意識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軀體內的。生理自我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只能接受它不能改變,隨著自我意識的成長,我們逐漸對生理自我有一個明晰的看法與正確的認識,但由于青年時期的不確定性,大學生正處于對生理自我高度關注時期,如女生關注自己是不是漂亮、迷人有吸引力,胖瘦高矮甚至臉上的雀斑;男生關注自己的體形與身體高度甚至生理器官、聲音的吸引力等。心理自我是個體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個性特點、心理品質的認識、體驗和愿望,包括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智力、能力、性格、氣質、愛好、興趣等的認識和體驗。心理自我是隨著年齡、閱歷、文化水平、心理水平等的發展而產生、形成與成熟的。它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個體社會化進程加速,社會自我逐漸體現出它在自我意識中的重要性,與此相應的責任感、義務感、角色感都在迅速形成。社會自我是個體對自身與外界客觀事物關系的認識、體驗和愿望,包括個人對自己在客觀環境及各種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地位、權利、義務、責任、力量等的意識。大學生期望社會給予積極的肯定與認可的愿望更加強烈,渴望融入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生理自我、心理自我與社會自我是密切聯系的、相互影響的,它們都包含著不同的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但由于比例和搭配的不同,構成了個體對個體自我意識之間的差異。也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對人、對己、對社會的獨特的看法和體驗。三者統一協調發展,自我同一性就處于良好狀態,相反,三者矛盾沖突,則自我同一性發展不良,容易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

    目前,我國處在改革時期,高校的許多制度都面臨著新的調整,社會組織的秩序也在變革之中,大學生比任何時候都承受著更多更大的壓力與挑戰,自我常出現矛盾與掙扎,甚至是“分裂”,尤其突出的是就業的壓力,使大學生們常常模糊了“我是誰”和“在別人眼中我是誰”的自我認識,因此,能夠盡快地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對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六)能有效的自我控制

    沒有自我控制就如同沒有制動的汽車,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我國的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于快樂和欲望的控制。”亞里斯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于置行為與理智”,經過他們的提倡,“節制”被定為古希臘的四德(智勇義節)之一。后世的思想家在發揮和修正這些學說時,也都一致強調理智對個人的約束作用。這些理論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是他們強調人的行為應自覺地受意識和理智的控制,卻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要求和人類歷史發展的歸宿。從心理衛生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志。

    大學生常常“心動而不行動”,事實上心動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行動則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有時即使是一件最簡單不過的事,也需要意志努力才能達到目的。因此,自我控制的培養是從小事入手的,而當意志成為一種習慣時,自我控制便轉變為“自動化”的“程序”,就標志著良好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大凡成功的人都有較高的自我控制。當然,并非所有的自我控制都是積極的,有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自我控制能力強,而在實際中卻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沒有能夠達到,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與否定。

    當然,并非所有的自我控制都是積極的,有的大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自我控制能力強,而在實際中卻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沒有能夠達到,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與否定。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天| 极品少妇无套内射视频| 蜜臀久久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毛1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亚洲AV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理论在线A中文字幕| 67194熟妇在线直接进入| aaa少妇高潮大片免费看|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视频| 色欲久久人妻内射|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国产|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日韩有码国产精品一区| 深夜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少妇无套内射中出视频|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日本高清乱理伦片中文字幕 |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9|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免费A级毛片樱桃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午夜场| 中国女人熟毛茸茸A毛片|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狠狠色噜噜狠狠亚洲AV|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国产av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无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