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T是葡萄糖耐量減低的簡稱。IGT是葡萄糖耐量正常(NGT)與Ⅱ型葡萄糖之間的過渡階段,每年IGT自然轉變為糖尿病的幾率至少在10%左右。因此,IGT是糖尿病病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有人稱它為糖尿病前期。 一、IGT的診斷標準 目前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仍認為是診斷IGT的唯一標準試驗。試驗當天晚餐后不再進食。第二天早晨空腹抽取靜脈血檢測血糖,然后給75克脫水葡萄糖熔于水后口服,服葡萄糖后2小時,再次抽取靜脈血檢測血糖。IGT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 L),服葡萄糖后2小時血糖≥7.8mmol/L(<140mg/d L),且≤11.1mmol/L(<200mg/d L) 。葡萄糖耐量正常標準為空腹血糖正常<6.1mmol/L(<110mg/d L),服葡萄糖后2小時血糖<7.8mmol/L(<140mg/d L)。 IGT者往往沒有任何臨床癥狀,有了IGT而不知道自己是IGT者,只有通過OGTT試驗,符合IGT診斷標準者才能得出IGT診斷。最近又提出應根據3個月內兩次OGTT試驗的平均值確診。 二、IGT的發病率 IGT的發病率與糖尿病相似,或略高于糖尿病,據估計我國目前IGT人群已近4000萬。 三、IGT的危害性 IGT的危害性在于它能發展為糖尿病和發生大血管病變,如心、腦血管和下肢血管病變的危險。IGT人群心血管疾病病死率處在糖耐量正常者和糖尿病患者之間。近年來在某些IGT者身上發現微血管病變,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和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的腎臟病變。但如果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一部分IGT者能逆轉為正常糖耐量,能延緩或終止血管病變的發展。而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則將有相當多的IGT者在數年或十幾年內發展為糖尿病,這也是為什么要積極干預IGT的原因。干預IGT是防止糖尿病發生的關鍵。 四、IGT高危人群的篩查 上已述及IGT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但IGT者具有很多高危因素,而這些高危因素與Ⅱ型糖尿病相同,如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脂質紊亂、高血壓、吸煙、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對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應進行OGTT試驗,作IGT篩查,以便及早發現IGT者,進行干預措施。 對那些確定為空腹血糖損害(IFG)者,即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 L),且<7.0mmol/L(<126mg/d L)者,可進一步做OGTT試驗,以便篩查出IGT者。因為IFG人群中約有一半人可能會合并IGT。IGT兼有IFG者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明顯增高,很容易轉變為糖尿病。 五、IGT的干預措施 IGT的干預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改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飲食不合理,攝入量過多,脂肪攝入過多,體力活動過少,精神過于緊張,吸煙和酗酒等。應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如限制攝入的總熱量和脂肪,多吃粗糧和新鮮蔬菜,如無合并心腦血管等嚴重疾病者,可進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包括慢跑、游泳、羽毛球、騎自行車、跳迪斯科舞等運動,每日至少鍛煉30分鐘,堅持以恒。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是IGT者不可缺少的基本干預措施,可使IGT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明顯下降。但有些IGT者雖通過生活方式干預而糖耐量仍不能恢復正常,還有一些IGT者不能堅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上述IGT者可及早采用藥物治療,可選用α—糖甙酶抑制劑(如拜唐蘋),或雙胍類藥(如二甲雙胍),或胰島素增敏劑(如文迪雅)。對IGT人群積極有效干預,不僅能防止糖尿病發生,而且還可能使IGT逆轉為糖耐量正常。 IGT如糖尿病一樣需終身治療,即使糖耐量已恢復正常,仍應堅持原有的干預措施。否則,又可能復發。對那些糖耐量恢復正常后,繼續飲食控制與運動鍛煉,但已停藥者,應定期復查OGTT試驗,一旦出現糖耐量減低,應即恢復藥物治療。 如IGT伴有高血壓、血脂紊亂及肥胖者應及早使用相應的藥物治療,如降壓藥及降脂藥。肥胖者經過飲食控制與體育鍛煉無明顯效果,可適當用減肥藥。通過上述相應治療,可減少大血管病變的發生。 摘自《生活與健康》2003.07.29 宋作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