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給下列加點的字詞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邑人( )環(huán)謁( )不能稱( )日扳( )mǐn然( ) 或以錢幣qǐ之( ) 二.解釋加點字詞的意思。 1、世隸耕( )2、未嘗識書具( )3、即書詩四句( ) 4、邑人奇之( )5、環(huán)謁于邑人( )6、稱前時之聞( )7、收族為意( )8、卒之為眾人( )9、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10、受之天也( ).11、泯然眾人矣( )1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13、父異焉( )14、稍稍賓客其父( )15、父利其然也( )16、邑人奇之( )17、賢于才人遠矣( )1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 ) 三.指出下列加點字詞的詞義。 1.父異焉 ( ) 2.稍稍賓客其父 ( ) 3.父利其然也 ( ) 4.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 ) 5.邑人奇之 ( ) 四.填空 《傷仲永》的作者是 _代的王安五。他字 _,號_ ,是杰出的_ 家、 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五3.解釋下列多義詞。
然 于 于舅家見之 ( ) 泯然眾人矣( ) 環(huán)謁于邑人( ) 六、.翻譯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3、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4、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 6、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名。 。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七、用原文填空。 (1)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體現(xiàn)方仲永非凡天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仲永的父親“不使學(xué)”的原因 其具體做法是 (5)幼年仲永天資聰穎,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變得很平庸了表達這個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要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4).文章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圖是什么? (5)結(jié)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6)聯(lián)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7)全文并沒有作者的議論,那么作者哀傷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達出來的? 九.課內(nèi)語段閱讀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并自為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釋義。
⑵.解釋詞語。 ①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______ ②指物作詩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______ ④或以錢幣乞之 ______ ⑶.翻譯下列句子 ①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⑷.方仲永具有怎樣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⑸.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眾人矣”? ⑹.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⑺.仲永的天賦才華從哪些事情可以說明,請舉兩例。 ⑻.仲永的父親“不使學(xué)”的原因是什么?其具體做法怎樣? ⑼.聯(lián)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九.⑴.“扳”通“攀”,pān,牽,引 ⑵.①觀看,觀賞。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⑶.略。 ⑷.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并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⑹.表明其家庭絕無詩禮的熏陶。 ⑺.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書詩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⑻.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 (2)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3)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并自為其名。”“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⑻.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五.(1)第一階段是他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是十二三歲時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是又過七年后,他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xué)”。從道理上說,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為后文議論鋪設(shè)了充分的基礎(chǔ)。(4)表明其家庭絕無詩禮的熏陶,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xué)”作必要的鋪墊,同時也是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托。(5).點明主旨,說明人的天資與后天教育的關(guān)系。(7)童年的方仲永,天賦超人,能“指物作詩立就”作者聽說了這些事。可當(dāng)親眼見到時卻已“不能稱前時之聞”,再次見面已“泯然眾人矣”,對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傷之情滲入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