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最多的國家。我們知道,糖尿病與肥胖程度密切相關,越是體重超常,患病危險便越大;此外,缺乏運動也是危險因素之一。然而專家指出,除了以上常識,公眾對糖尿病的認識還有不少誤區,如果不予糾正,將加速糖尿病的“蔓延擴散”速度。 誤區一:只有生活條件好,物質生活豐富者才會得糖尿病。 說生活優越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大這并不錯,但生活條件差并非糖尿病的“保護”因素。事實上,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染上諸多不良嗜好與習慣,特別是嗜酒、抽煙、偏食、不講究衛生,同樣會患糖尿病。 誤區二:消瘦者不會患糖尿病。 有許多人雖然消瘦,但因為飲酒、營養不良(如鉻、鋅攝入不足)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同樣是糖尿病的侵犯對象。尤其是在消瘦的老年人中,并不乏糖尿病患者。 誤區三:少吃糖便可不得糖尿病。 實際上,糖尿病是機體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的結果,與糖攝入并沒有必然聯系。如果胰島功能好,攝入再多的糖也可利用、分解、處理,血糖會在正常范圍。另外,不只是攝入高“糖”會使血糖上升,其他含能量高的食物如脂肪、精米、白面同樣有此類作用。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不只是要限糖,還要限制肉類、米面等主副食。 誤區四:只要血糖水平正常便可高枕無憂。 血糖水平的確是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但血糖正常不一定說明胰島無問題。許多人在早晨空腹時血糖可基本正常,但如進食,血糖就會急劇升高并持續較長時間,這同樣對機體十分有害。中老年人檢查自己是否患糖尿病,應去醫院作糖耐量試驗。如結果提示糖耐量減低,就要高度提高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如運動、節食、補充鉻元素等防止其向糖尿病發展。 誤區五:尿糖陰性就不是糖尿病。 實際上,是否糖尿病,血糖水平是唯一可靠的標志。有的人因為腎糖閾上升,腎小球濾過有問題,即使血糖高于正常許多尿糖也是陰性,所以以尿糖陽性陰性判斷是否有糖尿病并不可靠。 誤區六:糖尿病人吃得越少越好。 糖尿病需要節制飲食這是肯定的,但并非越少越好。恰恰相反,有時候攝入能量、營養不足,還會加重病情惡化,嚴重的低血糖還會影響大腦功能。正確的做法是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工作量、活動量決定總熱量,在不超過總熱量的前提下可盡量使食物多樣化。糖尿病患者應保證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足量攝入,這對恢復胰島功能會大有裨益。 摘自《自我保健》2004年第3期 東誠/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