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如我們安住于正念,我們就不再貧窮。因為修習安住當下使我們充滿了喜、安詳、智慧和慈悲。
2.我們必須告別過去,以便我們可以回歸當下?;貧w當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觸。
3.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為了全身心地回歸當下,必須放棄所有對未來的妄想。
4.過去佛都覺悟于當下,所有現在佛、未來佛也同樣是覺悟于當下。
5.為了回歸當下,面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必須深入地觀察物的本質并體驗它的真實存在。
6.當我們這樣做了,我們就體驗到了甚深智慧,它把我們從痛苦和無明中解救出來。
7.要放下過去、回歸當下是不容易的。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擋住我們內心的習氣力量。
8.過去是一個儲藏室,既有痛苦的記憶也有幸福的回憶。
9.是什麼力量驅使我們追憶過去、生活在過去的意象當中呢?這種力量就是煩惱習氣。
10.人的習氣,通常提到的有九種:貪愛、瞋恨、驕慢、愚癡、見取見、執著、猜疑、嫉妒和自私。
11.使人執著于過去的唯一習氣就是貪愛。
12.習氣植根于我們每個人意識的深處。習氣會影響到我們的意識和日常行為。它們促使我們思惟、言談,甚至做一些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的事情。
13.當我們領悟了習氣是怎樣在我們的內心引起種種沖突,我們就會明白過去是如何入于當下的,因而我們就不會再被過去所淹沒。
14.習氣永遠與我們在一起,但是它們卻潛藏在意識的底層。我們雖稱它們「幽靈」,但是它們卻以非常真切的方式出現于現在。
15.我們必須學會改變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夠自如地專注于當下。
回歸當下二
1.有時,因為現在是如此地艱難,所以我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希望未來的處境會有所改善。
2.假如我們知道過去亦存在于現在,那我們就會明白,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現在而改變過去。
3.儘管未來尚未到來,但是它已經產生了種種幻象來干擾我們。而這些幻象不是由過去和未來產生的,它是由我們的意識創造的。
4.過去和未來都是我們意識的產物。
5.驅使我們思考未來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希望、幻想和憂慮。
6.未來是現在的維他命。希望給我們帶來了我們已經喪失的部分快樂。
7.雖然生活中必須有希望,但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希望可能會變成障礙。
8.假如我們把精力都投放在冀望未來,那麼我們將沒有精力來面對和改變現在。
9.我們有權力為未來作出籌劃,但是為未來作出籌劃并不意味著沉溺于白日夢之類的幻想之中。
10.當我們為未來作出籌劃的時候,別忘了我們雙腳是牢牢地扎根于現在的。我們只能從現在的既有條件下創造未來。
1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意思是提醒我們關心未來,但不是為未來焦慮和恐懼。
12.籌劃未來的最好方法是照顧好當下,因為我們知道既然現在是由過去構成的,那麼未來必定是由現在構成的,我們需要為之負責任的,就是當下。
13.過去和未來都存在于當下,如果我們抓住了當下,我們也就改變了過去和未來。
14.過去是非常真實的。它們就是我們內心的習氣,有時它們很平靜,而有的時候,它們會突然醒來,劇烈地活動起來。
15.若執著于過去就是對現在的麻木無知。當下我們唯一可把握的,關心當下就是關心未來。
回歸當下三
1.一旦我們改變了自己的心,那將像一朵浮動的白云一樣輕盈。我們會成為自己和他人的寧靜和快樂的源泉。
2.我們通過覺照、決心和正確的言行來做到這一點。所以有這些都發生于當下。
3.當我們用這種方式來改變現在的時候,我們也是改變了過去,同時也構筑了未來。
4.如果我們能夠改變過去,我們也就能夠改變未來。
5.我們對未來的憂慮和死懼使現在變得黑暗了,而未來無疑也會變黑了。
6.未來是由現在構成的。把握當下就是把握未來最好的方法。
7.對未來的關注和只是消耗我們的對未來的擔心和焦慮是不同的。
8.以一種覺悟的方式活在當下,全心全意地照顧好當下,我們就不會做毀掉未來的錯事。
9.活在當下,還意味著,去看那些美好健康的事物,以便滋養和保護它們。
10.回歸當下就是與生命相接觸。
11.生命只能從當下發現,因為「過去事已滅」,「未來尚未到」。
12.佛性、解脫、覺悟、安寧、快樂和幸福只能在當下發現。
13.幸福是正視事物、和事物相溝通的直接結果。這種幸福是構筑美好未來的原材料。
14.寧靜、快樂、自在、覺悟、幸福、佛性——我們所找的這一切,只能在當下發現。
15.在佛教裡,「無為」是一個法門,它可以幫助修行者停止追逐未來,全體回歸當下。
16.生命不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或者終點,生命是一條路。行禪就是毋需到達目標的走,每一步都能為我們帶來安寧,快樂和解脫。
17.沒有所謂通向安寧和解脫的路,安寧和快樂本身就是路。
回歸當下四
1.我們與佛陀、與解脫、與幸福的約會,就在當下,就是此時此地。我們不應該失約。
2.佛教教給我們呼吸的方法,它能夠賦予我們身心合一的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夠直視生命。
3.回到當下并不意味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所約束。
4.我們必須提起正念,保持高度的警覺,以使我們不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所左右或束縛,乃至對它產生貪愛或厭惡之情。
5.我們修行是為了使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成為真正的生活。
6.般若智慧是禪觀的結果。般若智慧是一切事物的基礎。
7.放下過去和未來,提起正念,深入觀察和揭示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
8.覺照生命存在的本質:放下過去和未來,提起正念,深入觀察和揭示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
9.假如我們沉迷于過去或未來,假如我們被貪、瞋、癡所左右,我們就不可能真正地過好我們生命的每一分鐘。
10.我們應當開上通向社會之門,回到我們自身,練習在覺照中呼吸,深入觀察我們身內身外正在發生的事情。
11.佛陀是人,他過著覺悟的生活,時刻安住在當下,輕鬆自在,安穩不動。
12.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但不要執著于它。這是獨處的最美妙的方法。
13.我們還要尋找什麼?一切東西都已經具足。我們不必在自己前面放置一個追逐的目標,然后相信在得到它以前自己不可能幸福。
14.佛陀的一個基本教導是:幸福地活在下一刻是可能的。
15.如果你修法,如果你與法相應,并根據法而生活,幸福和安寧將立刻與你同在。
16.我們只要允許自己活在當下,就能體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