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的做法關鍵詞:油條
原料;面粉,堿,礬,鹽。 做法一; 1.原料配比:面粉一斤用水七兩五錢,用堿,礬各二錢八分,鹽二錢(夏季天最熱時可用鹽,堿各四錢四分,鹽二錢八分)。 2.將堿,礬,鹽放盆內,加入少量的水,用硬木槌研化,要無渣,起泡沫,爾后對入水(溫水)和面,用手jiao勻,見無干面即用兩手jiao,使面滋潤黏合后,將和好的面外皮抹上油。和好的面不要亂揉,用手拉長拍扁,用刀切成一寸多長,八分寬,再把兩塊垛在一起,用手指順著在上面一按,再用小刀順中間切一口(兩頭不斷),用手拉長,下熱油鍋炸,一面成熟后再翻過來略炸即成。 做法二: 原料:面粉 500g;油適量; 其它按季節氣侯投料: 春秋:白凡(應為石字旁)15克,食用鹼10克,鹽8克,30度溫水300克 夏季:白凡(應為石字旁)16克,食用鹼11克,鹽10克,30度溫水300克 冬季:白凡(應為石字旁)14克,食用鹼9克,鹽7克,45度溫水325克 炸油條制作方法: 1.將凡、鹽、鹼(均為粉末狀)放入盆中 ,慢慢加說,使其全部溶解;加入面粉,用手攪拌均勻,使勁揉至“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靜置約30分鐘后,再揉一次,如此反復3次,至面團皮光滑潤,具有良好的延深性、韌性、彈性和可塑性;在面團和面盆結觸的地方抹上油,將面團整理,蓋好,跟據季節(冬季要注意保溫)放置約4~8小時。 2.在面案上刷一層油,將弄好的面團倒扣在案板上,攤開拉成長方形,蓋上油布,稍置. 3.切一塊,揉成長條,下鍋. 一年一次的油條——巨詳細的制作過程材料:面粉300g(我用的普通面粉、高筋面粉也可以的)、奶粉20g、白糖20g、酵母粉5g、溫水190ml、食用油20ml、鹽5ml、小蘇打1ml、溫水15ml
做法:1、面粉(我用的普通面粉、高筋面粉也可以的) 2、奶粉+白糖+酵母粉 ![]() 3、用溫水190ml攪拌均勻 4、用酵母水將面團攪拌成團 ![]() 5、倒入食用油將面團揉成面團 6、蓋上保險膜,發酵(現在夏天室溫大概是30度左右,正合適發酵。如果是冬季應該延長發酵時間并放在溫暖處,比如溫水鍋中) ![]() 7、一個小時之后面團發到兩倍大 8、面團內部細小均勻的氣孔 ![]() 9、鹽+小蘇打混合,用溫水化開 10、用小蘇打水將面團再次揉勻 ![]() 11、蓋上保險膜繼續發酵 12、一個小時后,又發到兩倍大了 ![]() 13、再看看可愛的小氣孔,放入冰箱冷藏以備早上用 14、從冰箱中取出面盆,案板上抹油,手上也要喲~將面團在案板上按壓成長方形 ![]() 15、刀上也抹油,將大面片切成小條 16、兩根面條疊在一起,壓扁,用筷子在中間壓道溝出來 ![]() 17、這些是處理好的油條坯子 18、油鍋燒到七成熱,下油條坯子炸制,邊炸邊給它翻身 ![]() 19、炸好的油條放在廚房用紙上吸油 ![]() 炸油條的配方及制作方法原料:面粉500克 礬12.5克 面堿14.5——15克 精鹽10——12克 溫水370克 注意事項:
1、礬在面團中除要和堿中和以外,還起到使制品發脆的作用,若礬過多,制品發硬,發脆并發澀。因此, 一般油條面團中,堿的用量都要超過礬。 2、面團中的堿,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冬天,堿要相應減少,夏天相應增加,這就要根據當地的情況靈 活掌握啦。 3、礬堿面團一般用搗的方式和面,因為不好揉。因此,要多搗幾遍,以使面團中的礬堿和均勻,一般地說 ,搗幾下面團就會變得很艮,就要靜置一段時間再搗。這就是為什么到幾下就休息一會的原因。 4、面團要根據面粉的吃水量加水,總的要求是面團要軟一些。 5、面團發酵時間要夠長,因為,礬堿反應速度較慢,要有相應的時間才行。 不用明礬的油條制作法 ZT 油條制作又一法 油條的傳統制法是:用面粉加入明礬、食堿、鹽等調制成礬堿面團,再拉條經油炸而成。但是,這種加有明 礬的油條,在炸作過程中會分解并殘留下一定量的鋁,所以營養衛生專家指出:人不宜長期食用油條。不過
由于用礬堿面團制作油條成本較低,操作過程也不復雜,所以這種制法至今仍被一些小館子或路邊小販采用. 筆者曾在一大酒店與淮揚廚師共事,在與他們的技術交流中,學到了一種新的油條制法,這是用面粉、泡打 粉、食粉、雞蛋等原料制成,成品具有色澤金黃、外酥內軟、松泡膨大、柔韌有勁的特點。尤其是在配料中 加入了一定量的雞蛋,營養價值也較普通油條有所提高。由于這種油條在制作中未加明礬,因此不會分解出 對人體有害的鋁,只不過其酥脆度稍遜于普通油條。 下面,筆者就將這種油條的制法及關鍵介紹給大家。 原料:上等高筋面粉1500克 泡打粉15克 食粉7.5克 精鹽30克 雞蛋4只 色拉油2500克 搟面杖搟成8厘米寬、1厘米厚的長條坯皮,然手用刀切成2.5厘米寬的坯條。 化學疏松劑的種類較多,現將主要的簡要分述如下:
(1) 食粉。 即小蘇打,其分子式NaHCO3,是一種堿式鹽。因其式中含有碳 酸根,如遇到有機酸、無機酸或酸式鹽中和后會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點心制品膨脹疏松的主 要動力。例如:制作合桃酥時,就是利用食粉加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比空氣重,所以氣體向 兩邊“橫”著膨脹。使合桃酥瀉身,體積增大。又如油條,就是利用食粉同明礬反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 使體積膨脹的。但是,食粉不可以加入過量,因為它是一種酸式鹽,過量會使堿性增加,PH值升高,制品內 外色澤會發黃,破壞組織,形狀不良。故在使用時要適量添加。 (2) 氨系列疏松劑。 即一些含有銨離子(NH4)的化合物,其中以碳酸氫銨(溴粉) 及碳酸氫二者使用較多,反應快并且膨脹力大,碳酸氫和碳酸氫銨在較低溫度加熱時,即可完全分解產生氨
氣,二氧化碳和水,不過其有一定缺點即氨氣與水作用會形成氨水,有一種氨溴味,不便食用,所以在添加 時要適量添加。如制作一些酥點、油條、薩騎馬等產品均有利用此疏松劑作為體質增大的氣體來原。 (3) 泡打粉。 即由食粉配以不同的酸性材料或酸式鹽及一些填充劑配合而成,一遇水即產生反應將二氧化碳放出,一般常 用的酸式鹽有:酸性磷酸鈣、硫酸鋁鉀(明礬),酒石酸氫鉀和葡萄糖酸內脂等,泡打粉用于點心中一般適 用于依士皮、酥類及一些油炸制品中,是一種常用的化學疏松劑。
又稱油炸鬼,是閩南福建等地的方言直譯.
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早餐中,提起油條這種食品,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說起油條,還有個傳說呢。相傳在南宋時,人們對賣國賊秦檜恨之入骨,在京城有個丁姓小食販,把面團做成人形,入油鍋炸之,取名油炸檜。其成品外酥嫩內松軟,色澤金黃,咸香適口,成為老少皆宜、婦幼喜食的大眾化傳統早點食品。 做法一 原料:普通粉5000克,礬、鹽比例相同,明礬(冬季125克,夏季170克)、堿(冬季60克,春季70克,夏季85克),溫水(冬季3000克,夏季2750克)。 制作方法 1、將礬、堿、鹽按比例兌好,碾碎放入盆內,加入溫水攪拌溶化,成乳狀液,并生成大量的泡沫,且有響聲,再加入面粉攪拌成雪花狀,揣搗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面團,用溫布或棉被蓋好,醒20至30分鐘,再揣搗一次,再疊面,如此3至4次,使面團產生氣體,形成孔洞,達到柔順。 2、案板上抹油,取面團1/5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用小面杖搟成1厘米厚、10厘米寬的長條,再用刀剁成1.5厘米寬的長條,將兩條摞在一起,用竹筷順長從中間壓實、壓緊,雙手輕捏兩頭,旋轉后拉成長30厘米左右的長條,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邊炸邊翻動,使坯條鼓起來,豐滿膨脹酥脆,呈金黃色即成。制作原理:制作油條的面團屬于礬、堿、鹽面團。由于此種面團反應特殊,所以在成熟工藝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只適宜于高溫油炸方法,才能達到松軟酥脆的特點。面團調制所摻入的明礬(白礬)、堿(純堿)、鹽(勁大的粗鹽)在水的作用下而產生氣體,使面團達到膨松。在膨松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明礬和純堿,其反應式是:kai(so4)412h2o+na2co3+h2o→ai(oh)3+na2so4+k2so4+co2↑+h2o 從上述反應式中可以看出,面團調制時所加入的明礬、堿在水的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物為氫氧化鋁(又稱礬花),屬膠狀物質,使成品松軟;生成的硫酸鈉和硫酸鉀對人體無害,在面團中不起作用。而在調面時所加入的食鹽,則起著增加面團韌性和筋力的作用,便于制品的成型操作。由于氫氧化鋁和產生的二氧化碳共同作用,導致礬、堿、鹽膨松面團制品的漲發。 3、油條是否能炸得又松、又脆、又黃、又香,制作要領是: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不能壓得太緊,以免兩條粘連在一起,兩條面塊的邊緣絕對不能粘連;也不能壓得太輕,要保證油條在炸得時候兩條不分離;旋轉就是為了保證上述要求,同時在炸得過程中,容易翻動。雙手輕捏兩頭時,應將兩頭的中間輕輕捏緊,在炸的時候兩頭也不能分離。油條發起的原理是:當油條進入油鍋,發泡劑受熱產生氣體,油條膨脹。但是由于油溫度很高,油條表面立刻硬化,影響了油條繼續膨脹,于是油條采用了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竹筷在中間壓一下的方案,兩條面塊之間水蒸汽和發泡氣體不斷溢出,熱油不能接觸到兩條面塊的結合部,使結合部的面塊處于柔軟的糊精狀態,可不斷膨脹,油條就愈來愈蓬松。我們拿到一根油條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兩條面塊的外面,尺寸大概膨脹了一倍,而兩條面塊的里面,卻膨脹了許多倍。 許多人比較關心和面時堿和明礬的比例,其實其并不重要,明礬多了味道和口感會變差。一般可采用明礬為面粉的1%左右即可,堿的數量比明礬略少。 做法二 原料:面粉300克 250毫升溫牛奶 1小勺泡打粉 半小勺小蘇打 1小勺鹽 25克植物油 做法: 1.把泡打粉、小蘇打和鹽用溫牛奶化開,和面粉和好揉勻,再倒入少許植物油.揉光滑,蓋上蓋子放在常溫下一夜(注意不能放進冰箱)。 2.次日早上,把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不用揉,直接平攤并整理成寬約7cm、厚約1cm的長條,再用刀切成寬2cm的小條。然后用筷子在每個小條上順壓一下,再把每兩個小條的兩頭捏在一起。 3.鍋熱倒油,油溫較高時把做好的油條生坯抻長后,放入油鍋里炸至金黃色撈出即可。 1、不宜經常吃油條 大家知道,油條屬于高溫油炸食品,油溫達1900c,并且油是反復使用的,會造成油脂老化色澤變深,粘度變大,異味增加,油脂中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如必須脂肪酸、各種維生素等成分,基本或全部被氧化破壞,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聚合,形成二聚體、多聚體等大分子化合物,這些物質不易被機體消化吸收(在常溫下豆油的吸收率為97.5%,花生油為98.3%)。動物實驗證明,用含高溫加熱油脂的飼料喂養大白鼠幾個月后,就出現胃損傷和乳頭狀瘤,并有肝瘤、肺腺瘤。故認為高溫油脂有致癌的可能性,人們對此應引起高度的重視。許多學者認為:不飽和脂肪酸經反復高溫加熱后產生的各類聚合物,尤其是二聚體等毒性很強,大量動物實驗表明,這些聚合物能影響動物的正常發育,降低生育機能,使肝功能異常、肝臟腫大。再說,油條面團中加入的堿和礬又對面粉的營養成分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所以為防止油的老化,在炸制油條時,要經常更換新油,最大限度的降低或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因此,油條不要經常的作為早點食用,但為調劑口味,偶爾吃一次對身體也無妨。 2、恢復期病人和老年人不宜食油條 食物中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是維持生命、調節生理功能、進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對于恢復期病人還可起到修補和恢復受損的組織器官,增加身體抵抗力。 《金匱要略》里寫到:“所含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體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者成疾。”說明了飲食對身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與恢復有密切關系。 油條屬于高溫油炸食品,熔點高,在胃內停留時間長,難消化,還會影響睡眠。油條的營養素大部分被破壞,高溫油還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質,會影響身體的恢復及健康。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日趨減退,胃功能降低,腸道吸收能力差,不宜吃油膩及難消化的食物。老年人正常食量有所減少,代謝紊亂,易引起一些維生素缺乏,如vb1、vb2等,經過高溫油炸的油條恰恰對這兩種維生素破壞最大。再加上被油污染所含有的有害物質,易使老年病如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發病率高,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這對老年人增強體質、延年益壽不利。 3、孕婦及兒童不宜吃 孕婦及兒童處于增加營養、增強體質的階段,各種營養成分需求全而多。孕婦飲食要選配得當,避免進食有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而油條屬于不易消化的食品,不符合孕婦的飲食要求。經過高溫的油脂所含的必須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遭到氧化破壞,使油脂的營養價值降低,食用油條,難以起到補充多種營養素的作用,還會造成厭食,所以說孕婦不宜吃油條。幼兒也不宜食用高溫油炸的食物,除上述的不利因素外,還有高溫油脂中的脂肪酸在腸道內與鈣結合成皂鈣,從腸道中排除,影響了幼兒鈣的吸收,易引起幼兒偏食,影響幼兒的正常發育。綜上所述,油條是一種傳統食品,但經常食用,對人體健康是不利的。 油條是我國傳統的大眾化食品之一,它不僅價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 油條的歷史非常悠久。我國古代的油條叫做“寒具”。唐朝詩人劉禹錫在一首關于寒具的詩中是這樣描寫油條的形狀和制作過程的:“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這首詩把油條描繪得何等形象化啊!可當你們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條時,是否想到油條制作過程中的化學知識呢? 先來看看油條的制作過程:首先是發面,即用鮮酵母或老面(酵面)與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團發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適量純堿、食鹽和明礬進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長10厘米左右的條狀物,把每兩條上下疊好,用窄木條在中間壓一下,旋轉后拉長放入熱油鍋里去炸,使膨脹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黃、又香的油條。 在發酵過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團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變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變成乙醇,并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有機酸類,這些有機酸與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類。 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使面團產生許多小孔并且膨脹起來。有機酸的存在,就會使面團有酸味,加入純堿,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機酸中和掉,并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使面團進一步膨脹起來;同時,純堿溶于水發生水解;后經熱油鍋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條更加疏松。 從上面的反應中,我們也許會擔心,在油條時不是剩下了氫氧化鈉嗎?含有如此強堿的油條,吃起來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處也就在這里。當面團里出現游離的氫氧化鈉時,原料中的明礬就立即跟它發生了反應,使游離的氫氧化鈉經成了氫氧化鋁。氫氧化鋁的凝膠液或干燥凝膠,在醫療上用作抗酸藥,能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面,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常見的治胃病藥“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氫氧化鋁,因此,有的中醫處方中談到:油條對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對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療效。 《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一伙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南宋軍民對此無不義憤填膺。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兩個賣早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面團,分別搓捏了形如秦檜和王氏的兩個面人,絞在一起放入油鍋里炸,并稱之為“油炸檜”。一時,買吃早點的群眾心領神會地喊起來:“吃油炸檜!吃油炸檜!” 為了發泄心中憤恨,于是人們爭相仿效。從此,各地熟食攤上就出現了油條這一食品。至今,有些地方,仍有把油條稱為“油炸檜”。油條是中國大眾最喜歡的食品之一。油條起初的名字叫做“油炸檜”,據說最早是臨安人發明的。 相傳在南宋年間,邪惡宰相秦檜和他和老婆王氏因妒嫉及貪婪,外通金國,在東窗定下了毒計,把精忠報國的岳飛害死在風波亭。消息傳開來,老百姓個個義憤填膺,酒樓茶館,街頭巷尾,都在討論這件事。 那時,在從安橋河下,有兩個食品攤,一家賣芝麻蔥燒餅,一家賣油炸糯米團。這一天,剛剛散了早市,做燒餅的王二通通火爐,理好灶上賣剩的最后一迭蔥燒餅,看看沒有買主,就坐在條凳上休息。這時,做糯米團的李四,也已收拾好油鍋,蹲在那里抽袋煙。 兩人彼此打過招呼,就一起聊起了天,談來談去,就談到秦檜害死岳飛的事情上來了。兩人都非常憤懣,就想用一種方法來抒發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想來想去,王二想到了一個辦法,只見他從面板上弄了兩個面疙瘩,揉揉捏捏,捏捏團團,不久就捏成了兩個面人。一個吊眉無賴,一個歪嘴刁婆。他抓起切面刀,往那吊眉無賴的頸項上打橫一刀,又往那歪嘴刁婆的肚皮上豎著一刀。 李四看到后,認為還不是恰到好處,他跑回自己攤子去,把油鍋端到王二烤燒餅的爐子上來,將那兩個斬斷切開了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對背地粘在一起,丟進滾燙油鍋里去炸。一面炸面人,一面叫著,“大家來看油炸檜羅!大家來看油炸檜羅!” 過往行人聽見“油炸檜”,覺得好新鮮,都圍攏來。大家看著油鍋里有這樣兩個丑人,被滾油炸得吱吱響,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也跟著喊起來;“看呀看呀,油炸檜羅!看呀看呀,油炸檜羅!” 恰巧,秦檜坐著八抬大轎,正從皇宮里退朝回府,經過從安橋。秦檜在轎子里聽見吵雜的喊聲,覺得這聲音直刺向自己的心窩,就叫停下轎子,立刻派出親兵去抓人。親兵擠進人群,把王二和李四抓來,連那油鍋也端到轎前,秦檜看見油鍋里炸得焦黑了的兩個丑人,氣得絡腮胡子根根都朝上,走出轎來大聲嚎叫:“好大的膽子!你們想要造反?” 王二心里異常平靜的回答說:“我們是做小生意的,對造反不敢興趣?” 秦檜說:“既然如此,怎敢亂用本官的名諱?” 王二說:“啊呀,宰相大人,你是木旁的‘檜’,我是火旁的‘燴’哩!這時,圍觀的眾人都叫起來,“對呀,對呀,音同字不同!”秦檜無話可說。它看看油鍋里浮起的那兩個丑人,喝道:“不要羅唆!這炸成黑炭一樣的東西,如何吃得!分明是兩個刁民,聚眾生事,欺蒙官府!” 聽秦檜這么一說,人群中立刻站出兩個人來,說:“就要這樣炸,就要這樣炸!”一面把油鍋里的面人撈起來。還連聲說:“好吃,好吃!我越吃牙齒越暢快,真想一口把它吞下去哩!”這一來,氣得秦檜臉象紫豬肝,他只好瞪瞪眼睛,往大轎里一鉆,灰溜溜地逃了。 無賴秦檜被當眾吃癟,這件事情一下哄動了臨安城。人們紛紛趕到從安橋來,都想吃一吃“油炸檜”,王二和李四索性兩人合伙做起了“油炸檜”生意。 后來,由于捏面人很費工夫,讓顧客老排長隊,因此王二和李四想出了一個簡便的法子,他們把一個大面團揉勻攤開,用刀切成許多小條條,拿兩根來,一根算是無賴秦檜,一根算是刁婆王氏,用棒兒一壓,扭在一起,放到油鍋里去炸,仍舊叫它“油炸檜”。 老百姓當初吃“油炸檜”是為了消消心中的憤懣。但一吃味道真是不錯,價錢也便宜,所以吃的人就越來越多。一時間臨安城里城外很多攤位,都學著做起來,以后就漸漸的傳到了外地,天長日久,就把這些根長條條稱作了“油條”。 健康早餐-放心油條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