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受損(IFG)作為一種新的糖耐量異常類型是ADA糖尿病診斷和分型專家委員會于1997年推薦引入的,這是人類對于糖尿病的認識不斷深入的產(chǎn)物,盡管1979年NDDG和1980、1985年WHO診斷標準中均未提及FPG水平處于6.1~7.8 mmol/L之間的血糖狀態(tài)的概念, 但1997年ADA專家委員會報告是通過對現(xiàn)存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進行全面的分析后提出的,1991年巴黎前瞻性研究在非糖尿病中年白種人中發(fā)現(xiàn),2hPG正常但FPG處于6.1~7.8 mmol/L的人群,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與IGT人群相似,由此首次提出了“空腹血糖受損”的概念。在此前后, 多項流行病學研究也均表明IFG人群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危險高于正常血糖人群。與根據(jù)OGTT2小時血糖定義IGT類似,IFG定義的是FPG處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間的人群,1999年WHO專家委員會正式采納1997年ADA提出的上述建議。由此IFG的定義正式確立,并定義為介于糖尿病和正常人之間的“非糖尿病的空腹高血糖狀態(tài)”(6.1~7.0 mmol/L,如果做OGTT則2hPG<7.8mmol/L)。 ADA在2003年11月提議將IFG下限從6.1mmol/L下調(diào)至5.6mmol/L,與上次專家委員會報道相隔6年,與WHO提出推薦標準僅相隔4年。降低診斷界值的理論基礎(chǔ)來源于美國第三次全國健康和營養(yǎng)調(diào)查(NHANES III)的數(shù)據(jù)。然而IFG新標準的提出,對人群中正常血糖和糖代謝異常的分布,以及對糖尿病的防治策略產(chǎn)生何種影響,已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關(guān)注,由此而引發(fā)了各國對IFG切割點下調(diào)的研究和討論。 IFG和IGT均能預測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與其它代謝紊亂及心血管疾病有明顯關(guān)系。IFG和IGT均是代謝綜合征的組分,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對IFG人群實施基礎(chǔ)性干預治療,包括合理膳食、加強運動、減輕體重,尤其是減少內(nèi)臟脂肪,限制血游離脂肪酸水平升高,以減少肝糖原合成的原料來源,這些措施應該是有效的。藥物干預中以改善肝臟胰島素作用為主的雙胍類藥物也可能成為肥胖IFG者的選擇之一。
----------------------- 空腹血糖受損(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即FBG≥6.1mmol/L(110mg/dl)而<7.0mmol/L,IGT的診斷標準為OGTT2小時血糖≥7.8mmol/L而<11.1mmol/L。值得一提的是FBG不十分適用于糖尿病高危人群(40歲以上、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和高血脂等人群)的篩查,因如僅查FBG可能使相當部分IGT患者漏診,因一些IGT患者FBG可能正常,建議采用OGTT試驗,但在臨床背景中,推薦采用FBG,因其較為快捷、方便且費用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