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陳風(fēng)·墓門》 墓門有棘,斧以斯1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2,誰昔3然矣。 墓門有梅,有鸮4萃5止。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譯文】墓門旁邊有荊棘,我用斧子劈開它。他呀不是好東西,全國人民都知悉。雖然知道可他不停止,誰知他過去是什么樣。 墓門旁邊有梅樹,貓頭鷹匯聚棲息此。他呀不是好東西,唱首歌來勸告他。勸告他也不愿改,他呀不會分好歹。 【說明】這是一首遣責(zé)的山歌,遣責(zé)的是陳國的一些壞人,作者用荊棘和貓頭鷹來比喻這些人,是他們阻隔了陳國發(fā)展的道路,使人們經(jīng)過墓門時都提心吊膽,因此歌者一邊砍著荊棘,一邊詛咒這些壞人。表現(xiàn)出普通老百姓對壞人壞事的樸素情感。 —————————————————— 【注釋】1.斯:《說文》:“斯,析也。”《漢書·嚴助傳》:“廝(斯)輿之卒。”這里用為劈砍之意。 2.己:(yǐ椅)《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詩·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論語·公冶長》:“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3.昔:《書·無逸》:“昔之人無聞知。”《詩·商頌·那》:“自古在昔。”《周禮·酒正》:“二曰昔酒。”《論語·泰伯》:“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國語·晉語》:“昔欒武子。”《易·說卦傳》:“昔者,圣王之作易也。”這里用為昨天、過去之意。 4.鸮:(xiāo肖)鳥名。俗稱貓頭鷹。《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 5.萃:《易·萃·辭》:“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書·武成》:“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管子·中匡》:“三王失之也,非一朝之萃。”《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師方壯,若萃于我,吾師必盡。”杜預(yù)注:“萃,集也。”《孟子·公孫丑上》:“出于其類,拔乎其萃。”《韓非子·說疑》:“有萃辱之名,則不樂食谷之利。”這里用為匯聚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