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記載:“陳侯鮑卒,于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 《左傳·桓公五年》“于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作亂,國人分散,故再赴。” 【宋】蘇轍說“桓公之世,陳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亂。是以國人追咎桓公,以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門》刺焉。” 解析:聞天語 陳姓出自周朝時的陳國,屬于以國名為姓。周武王滅商朝后,追封先賢子嗣,以守“三恪”,陳姓得姓始祖媯滿被封為侯爵,建立陳國,位居當時的12大諸侯國之列,地位相當高。陳國存在567年后,被楚國滅掉,陳姓由此大量產生。 西周時,陳國國力都較強。進入東周后,諸侯“禮崩樂壞”,陳國則更是進入多難之秋。 陳桓公是陳國的第十二任國君。是陳文公的兒子,據說腦袋不是很清楚。他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公子陀。春秋早期,鄭國是最早強大起來的國家,鄭莊公主動找到陳桓公,希望與陳國和平友好,陳、鄭兩國為鄰國,公子陀勸說他的哥哥陳桓公,兩個鄰國要交好,對于兩個國家都是有利的。結果陳桓公不聽,拒絕了。鄭莊公很生氣,于是派兵攻打敗了陳國。陳桓公自食惡果。公子陀非常聰明,一直覬覦國君的位置。 《左傳·桓公五年》“于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作亂,國人分散,故再赴。” 歷史上說陳桓公晚年的時候有精神病,陳桓公是一方諸侯國的國君,他為什么會犯神經障礙性疾病?又怎么會一個人出走不被人知曉,并且客死異國他鄉(xiāng)?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看看陳桓公死后陳國發(fā)生的事情,或許可以從中得到答案。國不可一日無主,身為一國之君的陳桓公患精神病出走,失蹤大半個月,給陳國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發(fā)生了陳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政變。由于陳桓公病重出走,國家混亂,陳桓公的弟弟陳佗趁機殺了太子免而自立為君,從此陳國開始內亂。公子佗喜歡亂搞男女關系,當上國君6個月后,跑到蔡國去淫亂。陳桓公的二兒子媯躍、三兒子媯林、四兒子媯杵臼聯(lián)絡蔡國外戚,設計殺了公子佗,公元前706年八8月,陳佗為被蔡人所殺,共在位20個月。媯躍即位,是為陳厲公。 《左傳》記載:“陳侯鮑卒,于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亂作,國人分散。” 【宋】蘇轍說“桓公之世,陳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亂。是以國人追咎桓公,以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門》刺焉。” 桓公在世的時候,陳國的百姓都知道公子佗是個心懷不軌的惡人,但是陳桓公就是沒有當機立斷除掉公子佗,以至于最后公子佗殺害太子,篡奪王位,陳國也陷入動亂,這一切都是因為陳桓公長期“知而不已”而導致的,所以百姓們才作了《墓門》這首詩歌,用來諷刺陳桓公的昏庸無能。 原文: 陳風·墓門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夫也不良,國人知之。 知而不已,誰昔然矣。 墓門有梅,有鸮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訊予不顧,顛倒思予。 注釋①墓門:指的是當時陳國都城的一座城門的名字。棘: 酸棗樹。②以:使用。斯:析,劈開,砍掉。之:代詞,酸棗樹。③夫:這個人,指陳陀。④知而不已:盡管人盡皆知,他卻依然如故。已:停止。⑤誰昔:往昔,由來已久。然:這樣。⑥梅:梅樹。梅古文作“槑”,與棘形近,也有說酸棗樹。⑦鸮(xiāo):貓頭鷹,古人認為是惡鳥。萃:集,棲息。⑧訊:借作“誶”(suì),斥責,告戒。顧:管,在意。訊:這里是動詞,即給予消息。⑨顛倒:跌倒。狼狽的樣子。譯文: 陳國都城門前長著酸棗樹, 就要拿起斧子把它砍掉。 這個人真不是個好東西, 國中的人無不知曉。 知道他居心險惡卻不加制止, 由來以久就是這樣的。 陳國都城門前長著酸棗樹, 有貓頭鷹飛落在門前的樹上。 這個人真不是個好東西, 唱支歌兒把警鐘敲響。 告戒的話他充耳不聞, 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天語賞析: 《墓門》這首詩歌是一首諷刺詩,就是在諷刺陳國的第十二任國君陳桓公,詩歌共二段。第一段是諷刺他不能知人,明明身邊有公子佗這么一個禍害隱患,但卻看不清,也不果斷,第二段則是諷刺陳桓公不能聽從勸諫,執(zhí)迷不悟,一意孤行。 首章詩人借物起興,說“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墓門:指的是當時陳國都城的一座城門的名字。棘: 酸棗樹。城門口長滿了酸棗樹,是不是對行人很不方便,詩人借物起興,是在勸說陳桓公說你身邊有一個心懷不良的人,是一個大禍患,應該早點用斧頭除去。面對不好的東西,有阻礙的東西,應該早點砍掉他,以防后患。“夫也不良,國人知之。”這個人真不是個好東西,舉國上下的人們都知道啊,那么陳桓公又是怎么做的?他明明知道自己的弟弟是一個心懷不軌的人,卻沒有做任何動作,任惡有身邊蔓延,沒有當機力斷,除去公子陀,導致最后公子陀殺死了太子免。“知而不已,誰昔然矣。”知而不已:盡管人盡皆知,他卻依然如故。已:停止。陳桓公明明知道他的弟弟公子陀是一個居心險惡的人卻不加制止,由來以久就是這樣的。到最后,引禍上身,也只能自識惡果了。主要就是在諷刺陳桓公昏庸無能,沒有當機立斷處理公子陀,導致后來公子陀殺死了太子免,引發(fā)陳國動亂。 二章“墓門有梅,有鸮萃止。”這里的梅,就應該也是指酸棗樹,城門口長滿了酸棗樹,對于行人很不方便。有貓頭鷹飛落在門前的樹上。因為貓頭鷹的叫聲不好聽,古人認為貓頭鷹是不祥的鳥,它的叫聲難聽也很不吉利,也許詩人是在引喻那些忠言逆耳勸說陳桓公的人,雖然他們的勸諫聲音如貓頭鷹一般,不好聽,但忠言逆耳,然而陳桓公不聽。“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借作“誶”(suì),斥責,告戒。這個人真不是個好東西,唱支歌兒把警鐘敲響。“訊予不顧,顛倒思予。”這個訊:這里是動詞,即給予消息。意思是我當時勸說你的時候你不聽勸,已致你自己下場如此地悲催,導致陳國發(fā)生禍亂。現在你后悔也來不及了。這是多么令人痛心棘手的一個現實啊。詩人以此諷刺陳桓公多么的昏庸,愚蠢啊,最終自食惡果。 從古至今,有多少個這樣的例子啊,如夏桀時大臣,關姓始祖,因忠諫而被桀所殺。據《韓詩外傳》記載,夏桀時,建造的酒池中可以運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長,池中之酒可供牛飲者三千人。關龍逢向夏桀進諫說:古代的君王,講究仁義,愛民節(jié)財,因此國家久安長治。如今國王您如此揮霍財物,殺人無度,您若不改變,上天會降下災禍,那時定會有不測的結果。他懇請國王改變這種情況。說畢,立于朝廷不肯離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殺之。商時的比干勸諫紂王而被挖心;楚國的屈原勸楚懷王而被放逐;明知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若一個人能夠正確對待批評,聽取他人的意見或建議,那必是立諫言者事業(yè)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禍國殃民而遺臭萬年。找到自己身上的缺點或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其位與國家有利,不在其位使自己變得更美好。在生活中,如果常有人批評自己,給自己提個醒,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天語小詩: 為《陳風·墓門》而作 文:聞天語 風舉起鞭子 向天空揮舞 紛紛揚起的 是萬物猩紅的淚 也許你的眼睛 已盲 你的耳朵 已聾 看不見 叢生的荊棘 聽不見 悲傷的吟唱 也許你的生命 不需要靈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