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有何異同?
一、 兩國背景之比較: 中國向以天朝大國自據,蔑視一切外來事物。自古以來的邊患均來自生活于北方地區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漢民族,它們入侵中原的結果,總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漢文化,甚至成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而日本則有向偉大的中國文化世界借用先進東西的悠久傳統,因而當19世紀在同樣的面臨來自西方的高于我們傳統農業文明的工業文明的沖擊時,兩國的反映表現出很大的不同。 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統治者仍然極其厭惡和蔑視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兩次戰爭之間的十幾年中,面對西方擴張主義的挑戰幾乎沒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再次戰敗的刺激下,才出現洋務派,主張向西方學習以達到自強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務派也仍然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于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學習也就只能局限于先進的軍事技術方面。喊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日本面對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則要比中國快的多,他們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學習的方針。這也可從兩國自強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發出的變革綱領性文件中看出。中國弈忻在其《統籌全局折》中強調:"治國之道,在乎自強,而審時度勢,則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日本1868年天皇頒布"五條誓文"闡明新政權的目標。強調"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破除舊習。....求知識于世界。"這種認識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到其后的行動。 中國進行洋務運動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進武器對付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以維護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統治。而日本則在明治維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沒落的幕府統治,從而為改革掃清了道路。 二、 兩國領導力量之比較: 中國為清政府中的洋務派,其勢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方面。他們對當時掌握清政府實權的慈禧太后既沒有大膽"駁議"的勇氣,更沒有奪取政權、取而代之的要求。慈禧太后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為保護清政府統治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然而其實她仍然是腳踏頑固派、洋務派兩條船,身在曹營心在漢,猶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務運動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幾個地方上熱心洋務的總督、巡撫去搞,力量分散。洋務運動猶如大海中無人掌舵的大船,搖擺著不知駛往何方。而且洋務派也根本不懂得"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他們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機械制造來保護中國傳統文明。維護清政府的統治。 日本明治維新的領導則是下級武士,他們原本屬于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然而幕藩體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時,都遵循世襲門閥原則,對武士都嚴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進行選擇。下級武士總是與較高職務無關,許多確有才華的下級武士極為不滿。同時在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發展起來之后,物價上漲,幕府中的將軍、高官和各藩國的大名,常常感到"國用不足"。于是,他們不時壓低甚至停發下級武士的俸祿,這更使下級武士惱怒。不少下級武士生活于貧困之中,只得尋求別的生財之路。搞起了手工業生產,從統治階級變為小商品生產者。這既是社會地位的變化,也是階級屬性的變化。他們日益與資產階級溝通并日益資產階級化了。與資產階級的一致性,決定了下級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為反封建營壘的重要成員并且充當了領導者的角色。還有一些下級武士接觸了"蘭學"。即西方啟蒙學說。令人振聾發聵,大開眼界。正是在這一勢力的領導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天皇掌權,大刀闊斧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 兩國變革措施之比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體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其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逐漸剝奪了舊統治階級的特權,取消了對下層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許不同階層的人民之間通婚,實現形式上的平等。19世紀70至80年代,政府還頒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進歐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頒布了以普魯士軍國主義憲法為藍本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以法律形式確認了日本國家制度和統治機構的合法化。憲法標志著日本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中國在政治上則毫無建樹,根本沒有觸動封建專制制度。尤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敗日趨嚴重。 經濟方面:日本大力進行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先是由政府投資興辦了一些近代工業,作為示范,同時鼓勵私人資本發展。后來,政府又把大量國營企業優惠甚至無償轉讓給私人資本家經營。期間,日本制定法規,禁止行會壟斷、廢關卡,整頓幣制,統一匯兌,獎掖貿易,發展運輸和通訊事業。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中國洋務運動期間主要辦了一些軍事和民用企業,軍事工業均為官辦,民用企業有官辦和官督商辦兩種。官辦企業生產不計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管理機構為封建衙門式管理,大權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貪污腐敗現象嚴重,企業缺乏活力與動力。民用企業則壟斷了某些行業,且清政府對民間私人辦廠實行嚴格限制。導致中國民族資本無從發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用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發展近代教育,培養資本主義建設人才。建立全民義務教育制度,不顧農民的激烈反對,以處罰為手段,強迫家長送年滿6周歲的子女上學,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礎。 中國則僅辦了三十多所培養翻譯、軍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學校。選送了幾批出國留學生。 原有的教育體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絲毫的觸動。就這有限的幾所新式學校也成了頑固派攻擊的目標,他們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來拼了。奕忻雖曾力駁士大夫們把"師法夷人"說成是國恥,大呼"天下之恥,莫恥于不若人"。但他要駁到的不只是幾個守舊官僚,而是整個士大夫階級。 軍事方面:日本廢除了舊時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絕對效忠天皇的新式軍隊,積極準備對為侵略擴張。 中國洋務運動的重點在軍事方面,先是創辦了一系列的軍事工業,培養了一批近代軍事人才,后又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艦隊。中國確實開始走上了軍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艦隊噸位居亞洲第一。大規模艦隊的編練,大型企業的設立,曾受到世界的矚目,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漢陽鐵廠建成時,西方稱此為比強兵勁旅更可怕的"黃禍"。然而軍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敗導致軍事成果最終化為烏有。甲午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