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 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及小腦萎縮引起的共濟失調、帕金森氏綜合癥。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4、垂體
部位 位于足底雙拇趾趾腹的中間偏內側一點(在腦反射區深處)(見下圖7)。
功能 調節內分泌,平衡陰陽。
主治 內分泌失調的疾患、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腺、功能失調等,小兒生長發育不良、遺尿、更年期綜合癥等疾病。
手法 由上向下深入定點按壓3~5次。
![]() 5、三叉神經
部位 位于雙足拇趾第一節的外側約45度角,在小腦反射區前方。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足上,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足上(見下圖8)。
功能 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 偏頭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經麻痹及面頰、唇鼻之誘發的神經痛等。
手法 由上向下按摩3~5次。
6、鼻
部位 位于雙足拇趾腹內側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間關節前。左鼻的反射區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區在左足上(見下圖9)。
功能 通利鼻竅。
主治 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衄、鼻竇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
手法 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壓3~5次,或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刮壓3~5次。
7、頸項
部位 位于雙足底大拇趾根部。左側頸項反射區在右足上,右側頸項反射區在左足上(見下圖10)。
功能 疏經通絡,柔頸止痛。
主治 頸部酸痛、頸部僵硬、頸部軟組織損傷、高血壓、落枕、頸椎病及消化道疾病。
手法 沿拇趾根部,向內側推壓3~5次。
8、眼
部位 位于雙足第二趾與第三趾中部與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兩個位置)。左眼反射區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區在左足上(見下圖11)。
功能 清肝,養肝,明目。
主治 結膜炎、角膜炎、近視、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變。
手法 壓趾根部敏感點,點壓3~5次或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刮壓3~5次。
![]() 9、耳
部位 位于雙足第四趾與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包括足底和足背兩個位置)。左耳反射區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區在左足上(見下圖12)。
功能 補腎,開竅,聰耳。
主治 各種耳疾(中耳炎、耳鳴、耳聾等)及鼻咽癌、眩暈、暈車、暈船等。
手法 壓趾根部敏感點,點壓、按壓3~5次。
10、肩
部位 位于雙足足底外側,小趾骨與跖骨關節處,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緣與凸起趾骨與跖骨關節處。左肩反射區在右足,右肩反射區在左足(見下圖13)。
功能 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
主治 肩周炎、肩頸綜合癥、手臂麻木,習慣肩關節脫臼、髖關節疾患。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3~5次。
11、斜方肌
部位 位于雙足底眼、耳反射區下方寬約1指的橫帶狀區域(見下圖14)。
功能 舒筋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 頸、肩、背疼痛、手無力、酸麻、落枕等疾患。
手法 從外向內方向刮壓按摩3~5次。
![]() 12、甲狀腺
部位 位于雙足底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之間以及第一跖骨遠側部連成帶狀(見下圖15)。
功能 調節激素分泌,平衡陰陽。
主治 甲狀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退、甲狀腺炎、甲狀腺腫大等),能促進小孩長高,治療心臟病、肥胖癥等。
手法 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壓推按摩3~5次(注:拐彎處為敏感點)。
13、甲狀旁腺
部位 位于雙足內側緣第一跖趾關節前方的凹陷處(見下圖16)。
功能 補腎養腎,柔肝養筋。
主治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或低下、佝僂病、低鈣性肌肉痙攣、白內障、心悸、失眠、癲癇等疾患。
手法 在關節縫處定點按壓3~5次。
14、肺、支氣管
部位 位于斜方肌反射區后方,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到肩反射區處約一橫指寬的帶狀區域。支氣管敏感帶位于肺反射區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區帶(見下圖17)。
功能 補肺益氣,清熱解毒。
主治 肺與支氣管的病變(如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哮喘等)、鼻病、皮膚病、心臟病、便秘、腹瀉等。
手法 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壓刮按摩3~5次。
15、胃
部位 位于雙足底第一跖趾關節后方約一橫指幅寬(見下圖18)。
功能 降逆和胃,養氣止痛。
主治 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潰瘍、胃脹氣、胃腫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膽囊疾患等。
手法 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
![]()
實用足部反射區和穴位圖解(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