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腎活血化痰法治療腦病的經驗 【關鍵詞】 滋腎活血化痰;腦疾病;腦/病理生理學 滋腎活血化痰法是將滋腎填精與活血化瘀、滌痰通絡有機結合而成的治療大法。本法一方面通過填補腎精使腦髓化生之源連綿不斷,神機得養則精神充沛,思維敏捷,行動靈活。正如《辨證奇聞》中所言:“補腦必須添精,而添精必須滋腎。”[1]另一方面,通過活血化瘀,通行血脈,使血液上行達腦,有效的發揮其充腦養神之功效。如《靈樞·平人絕谷》中記載:“血脈和利,精神乃居。”[2]滌痰通絡是本法又一重點,通過祛痰,凈化腦竅,暢運氣血,宣通經絡,達到明神益智的作用。如《丹溪心法》說:“痰涎壅塞,迷悶孔竅。”[3]上述三個方面的作用相輔相成,通過補腎填精、活血化痰通絡,使腦髓得養,脈絡通暢,神機自然,從而健腦益智,恢復腦功能。 1 中醫對腦的認識 腦位于人體最上部,深藏于顱腔之內,其外為頭面,內為腦髓。上至天靈蓋,下至風府穴,是全身最致密的器官。風府以下,脊椎骨之內為脊髓,脊髓上通于腦,成為腦髓。《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其蓋,下在風府。”腦與全身骨髓有密切聯系,是精髓和神明匯集之處。人的視、聽、嗅、感覺、思維和記憶力皆與腦有緊密聯系。腦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宰生命活動、精神意識和感覺運動。因此,腦是人體內極為重要的器宮。自古各代醫家對腦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認識,而傳統藏象學說把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活動歸屬于五臟,因此腦的病變,中醫學多從五臟進行辨證論治。從歷代中醫文獻和臨床資料來看,在五臟中,腎與腦的關系最為密切。最重要的論述是“腎充于腦”,是指腎的精微物質充養于腦,是腦的形成、發育及功能發揮的物質基礎[4]。《中國醫藥匯海·論腦以腎為本》說:“腦為髓海,所謂海者,是髓所歸宿之處……腦髓之充實,皆由脊髓上輸所致,故昔人名脊為河車之路。因腦居人之巔頂,其位至高,乃以河車之擎水道上者而形容髓之歸宿于腦也。腦為髓之總匯,而目系即發生于此,凡目所見之物,無一不留影于腦中,故腦性最靈,善能記性,人之靈固莫靈于腦矣,然其靈根實起于腎。”腦髓的充足與否對于維持精神活動和行為活動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充腦補腎為第一要義。 2 腦病致病因素 中醫學的腦病概念是指由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于腦,導致腦的功能失調,而出現思維、感覺、情志、記憶、運動等方面失常的一類疾病[5]。它不但包括全部神經系統疾病,還包括了許多的精神疾病,甚至一些能引起精神癥狀的熱性病病證也被列入腦病范疇。但這些腦病病機不外乎腦神紊亂、腦濁不清、腦瘀阻滯、腦萎髓空、臟病及腦等幾個方面[6]。其中,痰飲和瘀血是導致多種腦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且與其預后轉歸密切相關。《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膈痰風厥》說:“膈痰者,謂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于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故云膈痰風厥頭痛。”這是中醫學關于痰厥頭痛的最早記載。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靈樞·營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靈樞·平人絕谷》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說明人的精神活動必須得到血液的營養,才能產生充沛而舒暢的精神情志活動。反之瘀血擾神,則腦神紊亂;血瘀日久,則致腦濁不清;日久生滯,又可致腦絡不通[7]。同時又有觀點稱,痰濁與瘀血為同源異物,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互相依存,互相為用。痰濁隨氣血而動,無處不到,內至臟腑,外至經脈,阻礙氣血運行,日久則痰瘀互結,閉阻脈絡。故張山雷云:“痰涎積于經隧則絡中之血必滯。”《諸病源候論·諸痰候》說:“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濁瘀血留滯脈絡,血脈阻滯,在腦則阻遏清陽,神機失用,出現癡呆、中風、頭痛、偏癱、眩暈等病證[8]。 中醫歷代醫家已經認識到腎精不足、痰濁、瘀血是腦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并提出填補腎精、活血化痰的方法是治療腦病的重要法則。 3 常見腦病 3.1 老年癡呆癥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癥,是發生于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原發性退行性腦病,記憶障礙常常為本病首發癥狀。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以腦萎縮、神經元和神經突觸丟失、神經斑塊沉積和含有tau蛋白的神經纖維纏結為特征,其病因尚不明確[9]。中醫認為老年性癡呆屬于文癡、善忘、語言顛倒或智能減退的范疇。《辨證錄·健忘門》云:“人有年老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記憶,雖人述其前事,猶如茫然,此真健忘之極也。”《景岳全書·雜證謨》中指出:“癡呆證,凡平素無痰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10]在老年癡呆的發病過程中,腎中精氣虧虛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痰瘀互結、腦絡痹阻是重要因素。 3.2 缺血性腦卒中 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部供血障礙,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現代醫學認為腦血管形態結構受損、血液動力學異常和血液成分改變、血液黏滯度增加是形成該病的主要原因。而中醫則認為缺血性腦卒中屬中風、卒中范疇。《內經》認為“內虛邪中”是中風發生的重要原因。《醫級》云:“失和者,時失其調和之道也,此為三虛。感邪即中風也。三虛之體,復感虛風,與三虛相搏,則為卒死,偏著則為偏枯。”強調腎氣虛、痰瘀痹阻在中風發病中的重要地位。王清任提出了“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虛無氣,必停留而瘀”的中風腎虛血瘀病機論[11]。因此,補腎活血化痰法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法則。 3.3 偏頭痛 偏頭痛是反復發作的陣發性一側頭痛,是由于顱血管收縮功能變化而引起的頭痛,呈現與脈搏一致的搏動性痛或脹痛。現代醫學對其發病機理尚不清楚,認為可能是一種人體內分泌和水電解質代謝失調所致的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性疾病。中醫認為本病一般屬于偏頭痛、頭痛、頭風的范疇。最早見于《諸病源候論》中“飽食仰臥之,成氣病頭風”“飽食沐發,作頭風”的論述。本病為多種病因誘發,就血管性頭痛來說,多由于內傷、臟腑功能受損,復感外邪而誘發,其病機為虛中夾實,本虛標實,下虛上實,下虛多在肝脾腎,上實常為風痰瘀,治療上以疏風化痰、活血化瘀治標,補益肝腎治本[12]。 3.4 抑郁癥 抑郁癥屬情感性精神病,癥見情緒低落、思緒遲緩和精神運動性抑制,嚴重時可終日不言不動,甚至出現自殺觀念及行為[13]。現代醫學對其確切的病因尚不清楚,現有的研究已形成了抑郁癥的一些生物學假說,多數人認可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可能參與抑郁癥的神經生化機制[14]。《景岳全書》云:“若憂郁病者則屬大虛,本無邪實。”明確提出憂郁病這一病名。又有“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及“夫百病皆生于氣,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的認識等,均強調了體質素虛是抑郁癥發病的內在因素,肝失疏泄、痰濁內蘊、脾失健運、氣血不足以及腎精不足、元神失養、心神不交是其發病的主要機理[15]。 綜上所述,在多數腦病的發展過程中均會出現腎精虧虛,瘀血痰濁互結,上犯于腦,閉阻清竅,影響腦的生理功能。因此采用滋腎活血化痰法治療腦病在臨床上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2]澀江抽齋.靈樞講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602. [3]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217. [4]胡 聰,曾祥國,王米渠.試論“腎充于腦”的物質基礎[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7,13(1):1-3. [5]王新陸.腦血辨證[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2-99. [6]王新陸.論血濁與腦病[M].山東中醫雜志,2006,25(9):579-582. [7]靳 毅,謝樹勝,王 麗.痰濕與腦血管疾病關系探析[M].中國中醫急癥,2000,9(6):268. [8]張懷印,魏勇軍,張軍海.痰瘀同治在血管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M].河北中醫,2007,29(10):905. [9]熊曉玲,任建生.老年癡呆癥的病因病理和預防[M].中外健康文摘,2007,4(3):182-184. [10]袁德培.淺談中醫對老年癡呆的認識[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2,19(1):49-50. [11]張燦云,張德芹.缺血性中風病因病機及其中醫防治[M].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3,19(2):4. [12]李金博,田 琳,宋飛飛,等.血管神經性頭痛從肝論治[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1):49-50. [13]馮文林.抑郁癥的中醫學病因病機探討[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2,4(2):81-83. [14]沈劍文,梁志健.抑郁癥的生物學病因和抗抑郁藥的研究進展[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7,7(2):94-99. [15]胡 慧.抑郁癥中醫病因病機探討[J].陜西中醫,2007,28(2):190,2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