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時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靈活地選用最佳句式,準確生動地向讀者傳遞信息,這是使文章富有文采的一條重要途徑。如能選擇恰當得體,就會有效地克服呆板枯燥沉悶的毛病,從而收到文采飛揚、氣韻流動的表達效果。
為了有效地進行句式選擇,我們先還是先來復習一下句式的分類。
現代漢語的句式,根據不同的標準,大致可做如下的劃分:
①根據表達語氣分: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②根據主語的性質分:主動句、被動句
③根據句子的容量分:長句、短句
④根據判斷的性質分:肯定句、否定句
⑤根據句子成分的位置分:常式句、變式句
⑥根據語體風格分:口語句、書面句
⑦根據句式整齊分:整句、散句
⑧根據句子數量分:單句、復句
就像錘子、鉗子、鏟子、刀子各有各的不同功用一樣,句式本身也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用得好不好之別。
成功的句式選擇一般都符合下述兩條原則:
首先,根據不同句式本身表意的鮮明程度來進行選擇。如描寫景物,燒托氣氛,可選用常式句,或抒發胸中塊壘,或強調重點,可用變式句,如要處罰一個人的過錯,就會說“情有可原,理無可恕”,而要寬恕一個人則會說“理無可恕,情有可原”。
其次,要服從不同語境,特別是上下文需要。句式的選擇和調整要受文體限制。議論文多用長句,文藝作品則多用短句,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則是長短句配合使用。當然,選擇句式還要受上下文的制約。
下面就來探討一下怎樣讓作文收句式靈活,氣韻自生的問題。
一、巧用長句和短句
所謂長句,指的是詞語多,結構復雜的句子,所謂短句,指的是詞語少,結構簡單的句子,語言要簡潔,自然要以短句為主。長句容量大,故表意嚴密,精確,細致,能滿足說理或抒發某種深沉、莊重之情的需要,但把握不好,則容易產生冗贅拖沓沉悶弊端,也容易出現語病。長短句各有其利弊,因此,長短結合,就能夠優勢互補,產生出參差錯落,活潑多變的效果。
如遼寧考生在《我能》一文中寫道:
是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詞人嗎?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放達之士嗎?是的,是他,是蘇軾?。⌒∪说囊痪渥嬔?,讓蘇軾貶居黃州,可他仍未失去信念,仍舊在快哉亭畔詠古吟詩,依舊在赤壁山下縱酒放歌?!拔夷堋弊屗谝钟糁斜Фɡ硐耄瑘猿中拍?。雖然歷史上少了一位清官,卻多了一位偉大的哲人。他永遠啟示我們: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
這節文字既有長達十多字的長句,也有短至兩三個字的短句,長短結合,句式靈活,再加上排比引用的運用自如,使得語言氣韻流動,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巧用整句和散句
整句是指結構相同或相似的一組句子。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都屬于整句。整句形式整齊,聲音和諧,氣勢貫通,意義鮮明。它適合于表達豐富的感情,能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印象。
如,有一篇文章是這么開頭的:
等待轉折者,虛度光陰,鄙視生命;
尋找轉折者,勤奮努力,開創人生;
錯失轉折者,妄自嗟呀,徒增歲月;
珍視轉折者,勵精圖治,走向成功。
開篇使用整句,出手不俗。不但使文章起筆見勢,而且很好地起到了領起全文和引出下文的作用,這就是使用整句的好處。
散句是指結構不同、多種多樣的句式交錯運用的一組句子。散句自由靈活,富于變化,容易避免單調呆板,取得生動感人的效果。
如2008年高考滿分作文《渠清如許》:
文革期間,畫家黃永玉與作家表叔沈從文于下放途中擦肩而過。沈從文淡淡地告訴黃永玉:“要從容。”十年動亂過去,黃永玉說那三個字總會在其心頭不經意地浮現。
這一段用的就是散句,各種句式交錯運用,同樣收到了非常和諧的藝術效果。
一般情況下,整句和散句交錯運用的較多。整句散句交錯運用,在整齊中求變化,于對稱中顯錯落,能使語言具有動感,如行云流水。因此,很多作家都是以散為主而整散搭配著運用。
如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寫道: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句中用兩個字數相等的分句,既寫出了魯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激憤情緒,又表達了對劉和珍烈士的無比敬佩之情,就是整散結合的一個典例。
下面一段話在這方面做得也是很成功的: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已是被無數古今事實證明了的真理。鄒忌直言諷諫,齊王懸賞納諫。齊國得以強盛。王平誠心忠告,馬謖固執己見,街亭終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開言路、納直諫,得有貞觀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廣積量、緩稱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銘的意見得到采納,精兵簡政,人民擁護;馬寅初的理論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國家受害……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說明了“從善如流”的重要嗎?
本段首句用一個整散結合的句子,提出了論證中心論點: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結尾句用反問句,對本段中心進一步加以強調總括,發人深思。中間展開用排比和對比,或寫兼聽,或寫偏信,或寫納諫,或寫拒諫,兩兩相對,褒貶分明。不僅句式整齊,寫得極為概括簡潔;而且長短句參差錯落,令人讀起來跌宕起伏,朗朗上口,讀這樣的文段真是一種享受。如果我們在作文中能有機地運用整散結合的手法,那我們的語言就不乏亮點了。
三、巧用書面語句式和口語句式
經常出現在口語里的句式,叫口語句式。它較為短小,結構簡單,少用關聯詞,句內常有省略,顯得活潑而自然。經常出現在書面語里的句式,叫書面語句式,它多用長句,結構較復雜,較多使用附加成分和并列成分,關聯詞語也用得較多,因而顯得嚴謹、周密。另外,口語句和書面語句在用詞上也具有明顯的區別:口語句式大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詞語,書面語句則多由典雅莊重的詞語組成。
先來看看書面語句式和口語句式的差別:
①只要有一口氣,就要為人民干到底。
②看管房子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叫鄒文楷,身材矮小,模樣兒尋常。
③作為既是魯大海的母親又是周萍的生母的她,看到周萍他們一伙施行淫威,她恨。
④城市和鄉村都是我們的棲居空間,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當我們從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觸和期望。
例①是劉蘭臨刑前說的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很好地表現了劉胡蘭的堅定信念和視死如歸的精神,例②選用松散的口語句式,既避免了長定語,使鄒文楷的形象更加突出。例③④是書面語句式。它們都有較復雜的定語和并列成分,結構整齊勻稱,表達嚴密簡練。
再來看看它們使用的詞匯,也是有區別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和“有比較才有鑒別”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前者用詞通俗,后者用詞典雅。
四、合理運用常式句變式句。
句子的結構有一定的形式,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如主語在前,謂語在后;定語、狀語在前,中心語在后;偏句在前,正句在后,這樣按正常語序組成的句子叫常式句;而為了突出強調某一方面的意思,臨時改變了某一成分的位置的句子叫變式句。
比較下面兩組句子:
①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空的破碗;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②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定語后置)
③你怎么了?(常式句)
④怎么了,你?(主謂倒裝)
⑤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起來!(常式句)
⑥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ㄖ髦^倒裝)
第②句是魯迅在《祝福》中為突出祥林嫂乞丐的身份,為了強調周圍人對她的冷漠的一個后置句,“空的”放在后面,強調意味更強。第④句是孫犁的《荷花淀》中的一句對白。主謂倒裝是為了突出水生嫂對丈夫的關切之情。第⑥句是《國際歌》中的歌詞,“起來”前置,更能起到一種振奮人心的效果。
【佳作欣賞】
彼岸,燈火闌珊 08湖南考生
彼岸,秦桑低綠枝,燕草碧如絲?;蚩蓾M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圓,——風荷舉,閉上眼睛,便可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昌黎先生曰:“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彼?,朋友們,就讓這一切在腦海中聯翩,請不要試圖去登上彼岸,因為:
美啊,是距離成就了你。
美國阿拉斯加州有一個叫杰普的小鎮,旅游業十分繁榮,該鎮只有一個景點,就是一個湖心小島。它的參觀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準站在岸邊眺望,而不可以登島旅游?!边h遠望去,小島籠罩在一片紫霞中,風吹過,舞蹈起千萬藤蘿,美極了,讓不少游客流連忘返。其實,那只是一座荒蕪的小島,上面長滿了野生植物。美國人用距離造就了它的美麗。
其實美國人如此,我們中國人又何嘗不知曉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朗,無數揚花過影”那張先亦知曉落花須有月色的距離方顯隱約之美。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著黃昏才可欣賞到朦朧之美。
“合掌白蓮花未開,隔岸楊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須隔著嬋娟才越婉約。
彼岸,永遠燈火闌珊。
可如果我們試圖登上彼岸呢?
兩只相愛的刺猬,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賞對方,結果卻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傷痕累累。當距離消減的時候,美也隨之消減了。
耶穌得道以后,回鄉布道。許多人都從四面八方趕來,成為他忠實的信徒。人們都把他當作高高在上的神之子??珊笕擞腥苏J出他是木匠的兒子后,眾門徒一哄而散。因為失去了距離屏障,人們對美的敬畏也就蕩然無存了。
現今有不少人在考據蒙娜麗莎的原型??晌蚁雴枺绻藗冎懒嗽?,那蒙娜麗莎的微笑還那么迷人嗎?如果人們知道了斷臂之因,維納斯還那么流行嗎?如果人們知道了一切,樓蘭古國還那么美妙嗎?
美啊,是距離造就了你。彼岸,燈火闌珊。
點評:這是一篇充滿哲思的精美散文。
本文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句式靈活多變。作者開篇就用整散結合的句式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清幽的風光圖,然后,就用長短結合的散句順勢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文中,作者圍繞“距離產生美”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先用散句正面敘說美國人用距離造就湖心小島的美麗,接著用一個設問句——“其實美國人如此,我們中國人又何嘗不知曉此理呢?”來過渡。水到渠成地用三個自然段構成排比,講述中國古代崇尚的隱約、朦朧之美。從正面闡述了“距離產生美”之后,作者再用長短結合的句式從反面假設,如果“失去了距離的屏障”,美也就隨之消減了。最后,用一個短句“彼岸,燈火闌珊。”結束全文,干脆利落,留給讀者不盡的想像和思考的空間。
句式的參差多變,多種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都反映出作者有著較為扎實的語言根底。
(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