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昨晚6點零5分,“月亮之城”西昌。“嫦娥一號”帶著13億中國人的期待和夢想,飛向距離地球38萬公里之外的浩瀚蒼穹,飛向被美麗傳說縈繞千年的月亮女神。歷經13天零18個小時的自由飛翔,“嫦娥一號”將在30首中國歌謠的優美旋律中叩響月宮之門。 “我在遙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一首《月亮之上》,讓鳳凰傳奇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我想,它靠的不僅僅是旋律的優美,歌詞的流暢,更多的還是迎合了國人對月宮、對嫦娥千百年來的向往和期盼。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李太白先生的離愁,李煜后主的憂傷,歐陽修先生的沉醉,柳永先生的煙花青樓……千古絕唱,人間萬般情感,仿佛都能訴之于月亮女神。“嫦娥”奔月,這個傳唱千年的神話傳說,終于在今天從夢想照進現實,成了國人造訪月球、認知外太空的理想實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困擾東坡先生的這道“難題”,“嫦娥”馬上會給出答案;“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開國領袖的浪漫理想,后人們也可以親身體驗了。至于月宮里到底有沒有象征著生命的“桂花樹”,象征著生活的“嫦娥”和“吳剛”,象征著和諧的“玉兔”,象征著平安的“諾亞方舟”……在不久后的將來,中國人馬上會有自己的答案。 “嫦娥”奔月,不僅寄托著國人探秘月宮的渴望,更承載著國人征服蒼穹、向往外太空的大國之夢。為了這個夢想,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默默地揮汗躬耕。從樓蘭敦煌的飛天壁畫,到中國近代的鳥人試驗;從明朝官員萬戶把自己綁在椅子上,點燃椅背上的47支火箭,到29年前,中國專家歐陽自遠在0.5克月巖石上的辛勤鉆研;再從“神五”、“神六”飛天,到今天的“嫦娥”奔月……中國人一路走來,沉著而充實。雖然錯過了第一輪大國探月的良機,但我們能迎頭趕上,牢牢站在了新一輪探測熱潮的前方。月球的豐富資源,月球的戰略高點,太空的遠景探測……在科技競爭就是國力競爭的今天,“嫦娥”奔月的意義不言自明。 此刻仰望蒼穹,遙想“嫦娥一號”親近月亮女神,它在“拍攝月壤特性”、“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會不會驚動深鎖月宮的“嫦娥”和“玉兔”呢?空氣里仿佛彌漫著一種桂花酒的方向,眼前仿佛出現了吳剛手捧桂花酒與“嫦娥”同醉的景象…… 我們只能在心底祈禱:愿“嫦娥”平安,原人間平安,天上人間共嬋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