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路不是時空隧道,但讓人時空感錯亂,大部分時候它就像一碗什錦菜,用上海話講是“葷葷素素”一樣不缺。香火繚繞的老城隍廟與回廊兜轉的“豫龍坊”隔街對望,古色古香的牌樓下,鬧猛的不是一只燒五香茶葉蛋的鍋子,而是一盆參照便利店關東煮架勢分類的麻辣燙。再走遠一點,傳統的腌臘行和新派的婚紗店相繼入目,老城廂斑駁的石庫門、狹小的街市與簇新的高樓一起擔當背景…… 100年前,方浜的東段率先開始筑路,10年左右的時間,上海老城中那條淤塞的河最后全被填筑成了路,也就有了今天全長1903米的方浜路。一個多世紀來,它一直是連接小東門十六鋪和城隍廟、豫園地區的人流走廊,尤其是方浜中路一段,有上海最早的錢莊、金店銀樓、茶館、戲樓、商行,是歷史上最繁榮的商業街市之一。今天,方浜中路則是南市地標中的一個標本,新相與舊貌并存,彼此PK,彼此容納。 新相之豫龍坊 夾在方浜中路與晝錦路中間的就是“豫龍坊”,一大片仿古建筑群落,很顯眼。它走的是“新天地”的套路,十字花窗、青石碧瓦、飛檐翹角都是表面的復古,營造的是個氛圍。里面的咖啡館、餐廳,販賣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新潮。不過自從有了“新天地”、“外灘N 號”,就算是表里不一,舊瓶新酒,大家也樂得接受。“豫龍坊”的設計者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這里會成為受市民、游客熱愛的時尚地標,就像是豫園的九曲橋。 “豫龍坊”的廣場上,工人們正在雕琢一塊大型游龍壁,對面就是香火繚繞的老城隍廟。一邊喝著現煮的咖啡,咬著夾了生菜、奶酪的三明治,一邊觀賞石庫門里晾出的“萬國旗”,也算是南市新相帶來的新體驗。 新相之中華路婚紗街 方浜中路走到底就是中華路,眾婚紗店排成行,門面上都是婚紗照,含情默默的新娘,一臉幸福加興奮的新郎,讓來往路人都忍不住側目。打探之下才知道,這些人家都是從人民路“婚紗一條街”搬遷過來的。人民路的“婚紗一條街”、“輔料一條街”,董家渡路的 “面料一條街”,蓬萊路的“皮革一條街”都曾是南市商業的標志,扎堆經營是南市商家的喜好。進入一家婚紗店,一家門都是吃“婚禮飯”的,連小狗都跑出來迎客。婚紗租售、婚車、酒席、化妝、司儀、策劃、蛋糕……“除了登記結婚,一切都能搞定!”雖然,30多家婚紗店都是新搬遷來的,但其中一位女老板信心滿滿對記者說,現在生意是好到來不及做。 舊貌之“四牌樓” 去“四牌樓”的路上,會先經過一個仿古戲臺(名為“玄扈臺”。“玄扈”是徐光啟的號,算是紀念徐光啟),就在方浜中路與光啟路交叉的丁字路口。戲臺好像一塊“排門板”,方浜中路也只能順勢扭一扭,倒有了往日窄街鬧市的味道,你能找到老模老樣的腌臘行、布料店、中藥鋪。再往前就是“四牌樓”,據說曾有過4座牌樓,今天只剩下1座。這個小小的十字路口,最尋常的一下午也是車水馬龍,擁塞不堪,更不要說到了市集廟會的時令。一邊是丹鳳路,老城廂的迷宮入口,一邊是四牌樓路,被各色小吃攤位占據。老派的賣的是煮茶葉蛋、蘭花豆腐干,新派的就賣麻辣燙和燒烤,前者模仿便利店的關東煮擺放食物,后者則是魷魚、雞翅膀,駁樣自吳江路美食街。 新舊不清之“上海老街” 方浜中路東西兩頭都聳立著高大的牌坊,上書“上海老街”幾個燙金大字。這條老街到底應該算舊貌還是新相,記者一時還真犯難。東面一頭,老字號的名號赫然,個個都是有來頭有歷史,店面里賣的卻是無關緊要的貨色,諸如T恤、自行車、玩具;相比之下西面仿佛古意還濃厚些,仿明清建筑都是黛瓦粉墻、紅柱飛檐,集結著茶樓、古董店、旅游紀念品商店,但卻商味濃重。 檢索 南市地標 此刻,我們重新檢索對南市的記憶,再乘一回11路電車。不復存在的東南西北,大小8座城門、城隍廟、文廟、大境閣,這些南市地標一一經過。需要提醒的是,就連11路電車也不復當年模樣,人家已經換了綠色環保的新款電車。南市是老城廂,更是充滿活力的城市之心。在南市的地標身上,新相與舊貌總是并存著,這也是南市的魅力 豫園 老城廂僅存的明代園林。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豫園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 今天的城隍廟是上海最著名的旅游景點,有老上海特色的事物、食物大都匯集于此,諸如小籠包、五香豆、梨膏糖等。即使是美國派對女王帕麗斯?希爾頓也難擋豫園的魅力。 文廟 文廟,坐落在文廟路215號,是上海中心城區唯一的儒學圣地,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除了有夫子廟可供大家拜謁,文廟每個禮拜都有書市,除了交換古籍,二手小說、雜志也不乏買家賣家。文廟所在的文廟路,更是當下年輕人購買動漫產品的熱地。 王家碼頭 1990年代,王家碼頭街和外倉街沿街民宅破墻開店,經營花布、呢絨、真絲和服裝輔料,整個街段共設200余個紡織品攤位,在市內頗有影響。王家碼頭亦帶動了當地裁縫行業快速發展,毗鄰的董家渡面料市場生意紅火。意大利著名服裝設計師阿瑪尼曾來此“淘貨”。阿湯哥則把王家碼頭當做了《碟中碟3》的外景地。 |
|
來自: 情系故鄉 > 《圖說故鄉 印象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