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麗 2005-12-13 13:24:32 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 2003年11月第1卷第11期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由黃芪,人參,當歸,炙甘草,陳皮,升麻,柴胡,白術組成。具有益氣升陽、調補脾胃等功能。主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等各種疾病,臨床運用較廣泛,使用恰當,每收捷效,現舉例如下。
1 治頑固性、多發性口腔潰瘍
患者,男,30歲,1999年11月4日診治。患者咽部疼痛不適反復發作4年余,此次因喝酒后,咽部灼熱,干澀,繼則頰部兩側多個潰瘍、疼痛,且伴低熱,神疲,四肢酸軟,頭昏,納呆,大便偏干,小便黃,舌淡,苔黃膩,脈虛而數,咽頰部及舌尖部可見大小不等的潰瘍,診為多發性口腔潰瘍。證屬脾胃氣虛、虛火上炎。治法補益脾胃、升陽瀉火。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生黃芪、黨參各15g,升麻6g,玄參15g,白術10g,當歸10g,陳皮6g,柴胡6g,黃連6g,黃芩10g,生甘草8g。服藥4劑。4劑后復診,咽部疼痛明顯減輕,但大便仍干、納呆,舌淡、苔黃微膩,脈數。上方加大黃6g,茯苓20g,繼服5劑。5劑后癥狀消失。囑其連服補中益氣丸1月余以鞏固療效。2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按:患者雖然年輕,但素來多病,身體虛弱,加上飲食不當,酒后損傷脾胃,使脾胃之氣已戕,脾胃氣虛,胃火上炎,故出現咽部疼痛和一些脾胃氣虛見癥,且兼見內傷發熱,故以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胃,升陽散熱,加玄參,黃連,大黃養胃泄熱,解毒散結,以療其潰瘍,最后用補中益氣丸調理1月余,效果滿意。
2 治氣虛眩暈
患者,女,55歲。2000年2月5日就診,患者由于先天性心臟病已動手術30年,現經常反復發作眩暈,并有2次暈厥史。近2年來,血壓常波動在65~85/47~52mmHg,曾經頸椎、頭顱攝片,腦電圖等檢查均屬正常。自覺頭暈眼花,如立舟中,四肢軟弱,神疲,不思飲食,大便稀軟,每日2~3次,舌淡胖,邊有齒印,苔薄,脈虛無力,證為脾胃氣虛,清陽少升。治法益氣補脾,養血升陽,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黨參20g,黃芪20g,白術15g,茯苓20g,當歸10g,升麻9g,柴胡5g,陳皮5g,制首烏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6g。藥進4劑,眩暈稍減,再服3劑,眩暈若失,精神大為好轉,血壓升至110/70mmHg,囑其再服10劑,以鞏固療效。
按:本例眩暈乃由于患者術后體虛,氣虛升舉無力所致。氣虛則血不能運行,故血虛。方中加首烏,茯苓健脾養血,柴胡,升麻,除升陽舉陷之外,引諸藥上行于腦,故起到藥到病除之功效。
3 治五更瀉
患者,女,48歲,2002年4月19日就診。患者訴1個月以來,每日清晨4~5時出現腹痛,繼則腹瀉,少則數次,多則十余次,曾服西藥治療,療效不顯。且來我處診治。筆者認為這是典型的五更瀉,四神丸主之也。可是服藥4劑后,效果不顯。患者甚為痛苦,細詢問病時,方知此病始于暴飲暴食之后。證見五更瀉,日數十次,矢氣則舒,且伴胃脘部不適,四肢欠溫,頭暈耳鳴,背部寒冷,勞則加劇,舌淡,苔白,脈沉細。證屬脾胃氣虛,清陽不升,胃腸氣滯,治宜健脾益氣升陽,兼通腑滯,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炙黃芪 15g,黨參15g,炒白術10g,枳實10g,楂曲各15g,陳皮10g,升麻9g,厚樸9g,柴胡6g,炙甘草5g,服藥5劑后,告知腹瀉已減大半,背部惡寒稍減,繼之上方加葛根10g,干姜6g,調理1周而愈。
按:患者由于暴飲暴食,脾胃受損,使中陽不振,清陽不升。而腎為先天之本,“腎為胃關”,主二便,開竅于二陰。脾為后天之本,兩者關系密切,脾胃之氣需腎陽之溫煦,腎之陽氣又需脾胃之氣以充養。脾胃氣虛,清陽下陷,陰竅失去腎氣之約束,故出現五更瀉。矢氣則舒為胃腸氣滯之故,故以補中益氣湯補益脾胃加干姜,葛根溫運升陽,枳實、厚樸以導胃腸滯氣使升中有降,補中兼運,故收效顯然。
作者單位:332000江西省九江醫專附屬醫院
(收稿日期:2003-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