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癌術后易復發 隨訪極為重要核心提示:如果食物中缺乏蛋白質,就有可能導致消化道上皮細胞分化異常而發生癌變。專家表示,飲食上最重要的就是講究均衡營養,每天吃齊五谷、蔬果、奶和肉四大類食物,以攝足人體需要的養分。 沒有早期癥狀,手術切除率低,惡性程度高……長久以來,胃腸癌因為這些特點而成為我國居民最為擔心的疾病之一,很多患者被診斷為胃腸癌的時候已經失去了早期治療的機會。廣東省中醫院胃腸(腫瘤)外科鄒瞭南醫生在廣東省中醫院舉辦的健康大講堂時說道:許多患者都想知道如何預防,其實胃腸腫瘤的提早篩查才是關鍵。 現象:消化道病患大多“談鏡色變” 才30歲的張群(化名)由于工作原因經常要應酬“拼酒”,最近又出現“胃出血”,為“清查”其胃部病變情況,醫生給他開了胃鏡檢查。一聽說要將一根下端帶有“鏡子”的小管從口中插到胃里去照一照,個頭不小的大小伙居然嚇得拔腿就跑。好不容易被女朋友拽回來,他卻求著醫生說開點藥吃就行了,醫生哭笑不得,再三勸他慎重考慮,他仍堅持他前年“胃出血”也是吃點藥就過去了,插管子的事情“太嚴重”,他可“經不起這種折騰。” “其實,人們對包括胃鏡在內的消化內鏡存在很多誤解,不少人都認為非得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迫不得已才需要做胃鏡檢查”。 鄒瞭南指出,這一檢查項目在胃癌高發的日本如今已成為體檢的普通項目之一,即使沒什么不適癥狀的人,到了40歲以上也會例行內鏡檢查,不少早期胃癌的患者因此贏得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以胃癌為例,早期胃癌的治愈率高達95%,1996年日本對640萬人進行了胃鏡篩查,約千分之一的人被檢出胃癌,其中約一半為早期胃癌。 提醒:早期胃腸癌五年存活率90%以上 鄒瞭南指出,由于競爭激烈,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壓力都越來越大,再加上不定時進餐、過量飲酒等不良習慣,人們的胃腸道變得越來越“脆弱”,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胃痛、胃脹、泛酸、燒心甚至出現便血等癥狀。上述損害因素的持續存在,對胃腸道黏膜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害,會不會發生什么病變呢?做內鏡檢查就一目了然。 “早期胃腸道的癌癥很多都沒有明顯的癥狀,進行基因、生化或免疫等檢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不高,不容易發現。”鄒瞭南解釋說,但在內鏡下,消化道黏膜的隆起、糜爛、增厚等多種形態學上的改變都可被發現并可及時取樣送檢,這對早期癌癥的發現和確診非常有利。因此,無癥狀內鏡檢查應被視為早期診斷的一個重要手段加以重視。 “若能早發現并得到正確的診療,早期胃癌及腸癌的五年的存活率均可達90%以上。”鄒瞭南稱,而晚期癌手術后存活能過5年的卻不超過10%。因此,特別提醒,有胃腸癌家族史,或長期腹痛、大便潛血陽性以及年齡大于40歲的消瘦人群最好兩三年做一次例行的內鏡檢查,即使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或癥狀緩解、消失了一段時間,也不要輕易忽視定期的檢查,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胃腸癌術后隨訪極為重要 在胃腸癌患者術后,會存在一部分病人再次復發的可能性,廣東省中醫院胃腸(腫瘤)外科鄒瞭南醫生介紹,“同時胃腸癌術后,有些胃癌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貧血、對藥物產生排斥作用,一些腸癌患者會在肛門位置出現不適等癥狀,這些都只能依靠隨訪來請醫生對癥治療和鑒別。”“胃腸癌頭兩年的復發率最高,當局部再次發作時,腫瘤已發展至晚期。因此病人需要每3~6個月就復查一次,這樣的頻率起碼要堅持兩年。兩年過后,可以改成半年一次,然后再堅持3年。這樣一共5年下來,如果都沒有復發,就可認為大腸癌已經達到臨床治愈了。”鄒瞭南醫生說。 只吃粗糧易磨損消化道 鄒瞭南醫生介紹說,“高脂少纖”飲食是造成腸道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如今青少年的飲食習慣也越來越西化。“看看那些最受小孩子歡迎的洋快餐,肉是一大塊,蔬菜卻一點點,長此以往,患肛腸疾病的風險很可能越來越高。”專家警告說。 要多吃高纖維的食物,那么把主食改成粗糧是不是就能防癌呢?但是專家給出的答案恰恰相反。鄒瞭南醫生解釋說,當你以玉米、山芋、豆類等富含粗纖維的食品為主食,食道、胃腸等消化道黏膜細胞易受磨損,需要蛋白質予以修復。 如果食物中缺乏蛋白質,就有可能導致消化道上皮細胞分化異常而發生癌變。專家表示,飲食上最重要的就是講究均衡營養,每天吃齊五谷、蔬果、奶和肉四大類食物,以攝足人體需要的養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