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Facebook讓我們更孤獨嗎? 社會媒體-從FACEBOOK到TWITTER-讓我們比以往都更專注于網絡。對于這些聯接,新研究發現我們從未像現在這么孤獨(或是自戀)-而且這種孤獨時肉體和精神上雙方面的。本報告將說明孤獨癥對于我們的內心和社會的影響。 社會媒體-從FACEBOOK到TWITTER-讓我們比以往都更專注于網絡。對于這些聯接,新研究發現我們從未像現在這么孤獨(或是自戀)-而且這種孤獨時肉體和精神上雙方面的。本報告將說明孤獨癥對于我們的內心和社會的影響。 By STEPHEN MARCHE Phillip Toledano YVETTE VICKERS, 一個花花公子玩伴和三級片演員,最知名的角色是在“50個赤腳女人的進攻”,去年8月的時候,她應該有83歲了,但是沒有人知道,實際上她死的時候是多少歲。按照驗洛杉磯驗尸官報告,稱她死了有一年了,由于她的鄰居,一個配角女演員,名叫Susan Savage,見到郵箱滿是蜘蛛網和發黃的信件,從破碎的玻璃窗,想辦法打開門,門口堆滿了像山一樣高的促銷郵件和各種服飾。走上樓梯,看到了 Vickers的尸體,已經變成了木乃伊,不遠處加熱器還在工作。她的電腦還在聯機,在空曠的房間內閃著詭異的光。 洛杉磯時報頭版“在本尼迪克特,前花花公子玩伴Yvette Vickers 家里發現了她的木乃伊尸體,”一時間,消息廣為傳播。2周之內,按照搜索引擎統計,關于Vickers之孤獨終老的話題吸引了16,057 名Facebook 和 881名tweets網友的關注。這個曾經拍恐怖片的演員,曾經作為好萊塢的用盡一切爛招來激發終極恐懼的代言人;現在她成為另一種恐懼的代言人:孤獨感代言人。她死后得到的關注遠比她的余生得到的關注多得多。沒有孩子,沒有宗教信仰,沒有任何方面的社交圈,她,作為一個老人,通過其它的途徑尋找伙伴。Savage透露給洛杉磯雜志社,她查過Vickers的電話賬單,以便可以查出她的死因。在她奇異死亡的前一個月,和她通話的不是她的家人,不是她的朋友,而是通過影迷團和因特網認識的粉絲。 最后的電腦節目停在了:和作家Stephen Marche的聊天,當時的時間是下午3點,東部時區,周一,4月16日,是回答讀者的問題。并點擊到了查看詳細內容的地方。 Vickers 的網絡連接范圍很廣泛但是很粗淺,和其它人的一樣。住在一個史無前例如此隔絕的世界里,沒有比現在更孤獨的了。在過去的30年時間,先進的科技實現了無需外出就可以得到整個世界。2010年,出資三百萬美元,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和紐約股份交易所鋪設了800里的光纜。是的,在這個世界里,可以和千里以外的人溝通,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但是無盡無休的孤獨卻滾滾而來。從未像今天這樣遠離人群,從未如此孤單。在一個滿是小說里描述的社交形式的世界里,實際上社交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矛盾:上網時間越多,就越孤單。期望著有個地球村;但實際上卻踏上了無盡無休信息庫這條不歸路。 而造成這個無法預計的孤獨情況的前端就是Facebook, 去年注冊用戶有8.45億人,年收入37億美元。該公司希望能于本年春季籌資50億美元上市,它是迄今為止歷史上最大的網絡初始股票。一些評論家估計該公司的市值約為1000億左右,屆時,它將超過世界咖啡產業,比咖啡更讓人流連往返。Facebook, 規模和取得的成就無與倫比:去年夏天,據相關統計,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站,月點擊量為1萬億。2011年第四季度,每天評論和喜歡它的用戶達到了27億人之多。Facebook可以是一個公司,一種文化或是一個國家---無論如何界定,它都遠遠超乎想象。 除了廣受贊譽外,Facebook還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Mark Zuckerberg在互聯網上的描述,也許作為一個有Asperger綜合征的私生子,讓人覺得沒有信服力。但是那種感覺是真實的。對于Facebook,如果不是Mark Zuckerberg,感覺是真實的。電影最難忘的鏡頭,也許會獲奧斯卡獎,結局的時候,無聲鏡頭里,Zuckerberg向他的前女友發出和好信,發一封,等一會,再發一封,又等一會,之后又發,反反復復,就像定格在琥珀中的孤獨。這樣的場景也許并不陌生:盯著閃爍的屏幕,盼望回復。 注冊 Google并設置朋友圈的同時,系統顯示請添加你的“真正的朋友,來分享你自己的私人信息。”那句短語,“真正的朋友”---如此熟悉,如此吸引人---完美的概況了這個社會媒介制造的焦慮濃縮在一點:實際上,Facebook正在打擾您的真正的朋友,因為它使您和他們隔著一層厚障壁,讓人孤單;而且這個網絡的傳播只會讓人更孤獨,而設計本意是徹底占領。 Facebook是造成人類孤獨感飆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保證大量的連接的原始初衷更增加該網站的賣點。美國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隔絕。1950年,10%的美國家庭家里才有一個人。到了2010年,近于27%的美國家庭里只有一個人。當然,與世隔絕不一定就代表不幸福。在新書中,Eric Klinenberg,作為一個社會學者,就職于紐約大學,他寫道:“無數的研究調查顯示由于生活質量提高而不是社交活動減少造成了人們日益孤獨。”是的。可是,在開始享受古怪的單身主義,或一起做編織工作的伙伴完成給德魯.巴爾的摩加州葡萄的眼鏡后來探望她這個離婚女人,或是近來大學畢業生的精彩描述,蒸汽朋克主題,300平方英尺單元用他們的書籍布置廠曲棍球賽,時刻提醒著不僅僅是在遠離人群。而是孤獨感在漸漸降臨。這種孤獨感容易使人徹底的絕望。 孤獨不代表寂寞。一個人獨處也很不錯。即使被大家包圍也可能感到孤獨。同時,受益于對這一話題研究的不斷發展,孤獨感不是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是心理學范疇。2005年數據分析,通過長期對荷蘭雙胞胎的研究,顯示孤獨感和基因有關,同精神病和焦慮癥類似。 現在仍然無法界定孤獨。最好的是采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孤獨定義測量表,一系列約有20個問題都是一個這樣的模式開始:“多長時間一次,你會感覺...?”比如“如果周圍一直有人,你多長時間一次會感覺到孤獨?”和“多長時間一次你會覺得沒有伙伴?”按照這種模式的測試,不同的研究顯示出孤獨激增是在短短這10年間。2010年美國退休協會研究發現35%的超過45歲的老年人孤單一人,而10年前,僅有20%的人有這種感覺。按照該項目的首席學者的研究,約20%的美國人,大約有6千萬人次,由于孤獨而不開心。整個西方國家,醫生和護士都在公開探討孤獨癥。 對于孤獨的新研究開始揭開了孤獨的驚人的原始機理。幾乎各種誘因都有可能造成孤獨,只是時間或是條件的問題。結婚的人比單身的人好些,有一篇專題文章指出,但是僅限于雙方都很有信心。如果有一方信心不足,婚姻不會減少孤獨。相信上帝也許有效,或這沒有影響,根據1990年代對德國宗教信仰和孤獨水平的調查。相信上帝是吸引人的有益的比相信上帝是憤怒的短期存在的好些。“對上帝的信仰,”專家指出,“和孤獨是相對獨立的。” 但是,很明顯這是社會互動問題。孤獨和孤單不同,但是這兩種情況現在都在增長。見人少了。聚會少了。當聚在一起時,團體缺乏意義性,或是有可能另有目的。有效地社會溝通朋友的降低的情況,在這25年間愈演愈烈。在調查中,個人信任圈從1985年的2.94人到2004年的2.08人。同樣的,1985年僅僅有10%的美國人說沒有人可以商量重要的事情,15%的人說只有一個好朋友可以商量。但到了2004年,25%的人說沒有人可以談話,20%的人僅僅有一個朋友。 面對社會的瓦解,實質上雇傭了一批人替代朋友,一個團隊都是專業治療工作者。Ronald Dworkin 在2010年胡佛研究所的調查內指出,在40年代末,美國有2500名臨床心理醫生,3萬名社會工作者,很少一部分婚姻和家庭治療專家。而到了2010年,美國有7.7萬個臨床醫生,19.2萬社會臨床工作者,40萬非臨床社會工作者,5萬婚姻家庭治療專家,10.5萬心理健康輔導員,22萬濫用藥物輔導員,1.7萬護士心理治療師和3萬生活輔導員。大多數病人都和精神病診斷有關。大批專業服務人員忙于過去的常規問題。日常的關懷也被外包了。 越來越需要專業的治療,由于社會結構的崩潰,一旦意識上有悲傷的信息,將會廣泛的影響公共健康。孤單非常影響健康。一個人,和其他不孤獨的人比,就好像是在年輕時就走進了養老院。不喜歡運動,變動的越來越胖,甚至會沮喪,失眠,癡呆或是認知功能衰退。也許孤獨不至于殺死Yvette Vickers,但是很可能讓她心臟產生疾病,這個疾病足以致命。 當然,除了健康的負面影響,孤單現在已經是美國人日常的第一開銷。帶著錢,逃到一個城市住房或是如果能承擔的起,買一個郊區的豪宅,當然無可避免在車上花的時間就長了。孤獨是美國的核心問題,是美國長期信仰的獨立主義精神的副產品:清教徒自愿離開歐洲,放棄團體,責難社會,他們始終不承認權利有差別。不是尋找孤獨,但是接受自治。牛仔出發去尋找一個無限的自主權和自立能力,而這些實際上都帶來了孤獨。但美國人似乎愿意支付這個代價。 今天,美國共性就是歌頌個人,脫離家庭和社會的構建,而且,最顯著的理念,全部的條款都是如此。偉大的美國詩人惠特曼“自我之歌”。偉大的美國文章是艾默生“自力更生。”偉大的美國小說是梅爾維爾的“大白鯨”,講述的是一個人孤獨的尋求自己,對周圍的一切無法理解。美國文化,高的和低的,都是關于自我表達和個人的真實性。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呼喚個人主義“最偉大的美國生命口號。” 自我創造是美國故事的一半。讓人們與世隔絕總是和推翻群眾堅信和固守的信念緊密相連。清教徒一方面孤立精神反叛,另一方面有煽動血腥的聯合。薩勒姆審巫案,回想起來,更像是在煽動團結---如 McCarthy 聽到的那樣。美國的歷史像是一個著名的寒冷冬天的豪豬的寓言,從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研究-他堅信擠在一起的人可以取暖,另一方面也能相互傷害,總是在獨行和聚眾之間徘徊。 現在就是處在一個相互逃離的時期。在他的第2000本書中, Robert D. Putnam 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戲劇性的后戰爭蕭條---人際交往圈的強度和價值---對美國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郊區蔓延,電視文化成為主要文化,專心致志于經濟困難的一代人和傳統家庭的瓦解。他描述的情形沒有受到財富的影響,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工會會員比率在2011年再次減少;但是看電視的時間一直在增加;共濟會和產權相關證券一直在逃避責任。孤獨由于我們想要孤獨。還要制造孤獨。 未來的問題就是:Facebook是讓人與世隔絕還是緊緊聯系;是擠在一起取暖還是帶著傷痛離開? 無法預計,在Facebook之前,數字科技已經讓人習慣了與世隔絕。在1990年代,學者們開始呼吁在增加機會接觸和缺少因特網間人際接觸之間的矛盾。著名的1998年文章,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小組的現象展示了使用網絡的增加必將導致孤獨感的增加。研究的批評家指出這兩組人參與研究---高效記者同學前往大學和社會活動團體活動板據統計,久而久之愈來愈孤獨。又回到了問題的本質:是因特網造成人們孤單還是孤單的人被因特網吸引呢? 在Facebook時代,問題已經惡化。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該國家有一般的人上Facebook),標題“誰在用Facebook?”,支出類一個復雜的且易于混淆的關于孤獨和社會網之間的關系。的使用者有輕度水平的“社會孤獨癥”---感到自己沒有朋友---但是“有家庭孤獨感”---把家人維系在一起的感覺。也許是Facebook鼓勵我們和家庭以外的人溝通,而忽略了和家庭成員的溝通---或是某些家庭關系不好的人到外面尋找安慰---其中之一就是Facebook。研究人還發現孤獨的人多數都愛花時間在Facebook:“最值得注意的發現,”他們寫到,"是神經病和孤獨個體的趨向于華更多的時間在Facebook上比不孤獨的個人時間更長。"且他們發現精神病患者跟喜歡對著墻壁,而外向的人除了對著墻壁外,更喜歡聊天。 Moira Burke,一名卡內梅基隆大學的人機研究學院的畢業生,使用了縱向研究方法研究了1200名Facebook 使用者。該研究,還在繼續,是大學學生賣出自我選擇的第一步,主要是考察Facebook 對于廣大人群的影響,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她總結道Facebook 的影響取決于你如何用它。正如母親講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如果用Facebook 直接和其它人聊天---就是使用“喜歡”按鈕,對朋友的帖子進行評論,或是其它---可以提升你的社交關注度。有個性的信息或是Burke稱為“集成信息”,更比“單向溝通”效果更好--那些懶人那樣的單擊。“收到合成信息的人不會孤單,而單向溝通的人更易感到孤獨” Burke說。一次,告訴朋友她的兒子滿臉都是哈利波特蛋糕,看起來好可愛,她那張背靠大樹遙望地平線的照片很有趣,或是她偶然參加的那場音樂會是多么棒,這種信息往來,也許會忽略一些人,他們也可能收聽到。“那些在Facebook上和朋友留言的人很少有孤獨感,” Burke 說。 另一方面,不專業的使用Facebook---查看朋友的境況,并隨時做好了變更自己世界的準備,Burk稱為“消極信息”和“廣播中”---交織著孤獨感。這就是孤單的情形,在朋友的迷宮中徜徉,偽造朋友的身份,試圖找出我們自己應該如何,聽誰的,他們在關注什么等等。 Burke的研究不同意孤獨時由Facebook造成的。在Facebook上孤獨的人在不在Facebook上時也是孤獨的人。Facebook和孤獨不是互為因果。受歡迎的人在哪里都受歡迎,孤獨的人也是一直都孤獨一人。也許我能說的就是Facebook同時也為孤單的人提供了一個平臺來獨處。與Burke談及廣泛研究,該研究是有斯坦福特大學畢業生進行的,表明相信其他人有強大的社會關系網是一件讓人很沮喪的事情。Facebook的溝通,如果不是社會的紐帶嗎?為什么每個人都很開心呢?0朋友多,相對而言現實社會網顯得空空如也。人們會因此而孤獨嗎?“如果人們發現其它人比自己活得好,有兩個結果,”Burke說。“一種人覺得很糟,另一種人覺得更有動力。” Burke本年作為數據科學家開始了 Facebook 的研究工作。 JOHN CACIOPPO,芝加哥大學認知與社會精神系統學科研究中心所長,是研究孤獨問題的學科帶頭人。在他的著作中,孤獨,發表于2008年,揭示了孤獨對人身體機能有深遠的影響。他發現在孤獨的人的晨尿中腎上腺素量和荷爾蒙升高。孤獨的影響更多:“抽取老年人血樣,分析他們的白細胞,”他說,“孤獨能改寫基因密碼。”孤獨影響的不僅是大腦,好友DNA基本的信息。如果孤身一人,你的身體也會孤獨。 Cacioppo,網絡溝通允許造假。“為了滿足強制的需要,群居的生物創造了寵物,網友或是上帝,”他說。“但是替代品無法成為正品”。正品就是真是的人,有血有肉。在和 Cacioppo聊天時,他對于Facebook對社會的影響了解十分透徹。是的,他不反對,一些研究說明在Facebook上擁有的朋友越多,人就越不孤獨。他還強調這個因襲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大多數情況,”他說,“”人們在 Facebook上有老朋友,有孤獨感并保持通話。”但是網絡給人一個更友好互聯的世界時虛假的。一個人在Facebook上的社交網取決于他實際生活中的社交圈,而不是其它。通過網絡無法建立社交圈,僅僅是一個社交圈傳遞信息的平臺。多數,Facebook不會摧毀社交圈,同樣也不會建立社交圈。 一次實驗, Cacioppo尋找Facebook,聊天室,在線游戲,約會地點和面對面溝通等不同形式相關感染者的孤獨頻率。結果不明朗。“面對面溝通機會越多,孤獨的比率越少,”他說。“在線溝通越多,月孤獨。”但是,確信的是,我建議 Cacioppo,意味著Facebook 和相關軟件讓人們更孤獨。他不同意。 Facebook 就是個工具,他說,和其它的工具一樣,是否好用取決于如何使用。“如果想用 Facebook 來提高面對面的機會,”他說“他確實增加了社會資本。”因此如果社會媒介讓你組織一個由朋友構成的足球賽,那是有益的。如果你求助與社會媒介而不是你的朋友,那就是無益的。 “Facebook真的很棒,但是要使用得法,” Cacioppo 繼續說道。“像是一臺汽車,可以用來接送朋友,或是自駕。”但是車是否能增加孤獨感呢?如果車能載人到郊區,是能增加孤獨感。“是由我們如何使用汽車決定的,”Cacioppo 說,“這些高科技的東西如果使用的好能讓人們更聚集而不是隔離開來。” 問題就是我們自己想要孤獨,盡管感覺很不好。我們使用科技的歷史實際上是我們想要隔絕和實現隔絕的過程。在亞太茶公司建立了A&P店,將美國的自助方式用到零售業,切斷了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的聯系。電話出現時,人們不再登門拜訪。社會媒介發展的很廣泛。惠普社會實驗室研究等處自然人在Twitter上溝通會變得沮喪,如無意外,結論是:“在Twitter上的信息溝通都是無意義。”我就奇怪了:那還有什么是有意義的? 孤獨不絕對是有Facebook 或是 Twitter或其它社會媒介造成的。我們正在自作自受。把泛泛的無意識的科技強行用于知道我們的行為并不能成為借口。我們自己決定如何使用設備,而不是其它的問題,每一次我在附近的雜貨店購物,都需要選擇。我可以到售貨員處購買也可以通過設備購買。我總是,無一例外,選擇設備。快捷高效,我解釋說,但實際是我不喜歡在付款處排長隊等待:時尚媽媽對于我的高碳菠蘿加以苛責;望眼欲穿的女士想要看看能都刷信用卡;老人更是需要無比的耐心來等待;而這些都是我無法容忍的。最好就是繞過這些,電話購物。 科技無處不在,讓我們可以隨意溝通,同時,實際上也阻止我們實際上的人際溝通。Facebook美麗的外表,來源廣泛,一方面切斷了現實社會的尷尬同時又讓我們更社會化呢?遠離意外會上發言,遠離尷尬瞬間,遠離放屁或是大量飲酒等等實際社交上遇到的尷尬。相反,我們擁有的是優雅的社會機器。每件事情都是簡單:升級,圖片和界面。 但是這種優雅社交的代價是個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我們不僅需要社會紐帶和他人聯系,同時牙咬發展我們的社會紐帶。一直都幸福,裝成幸福,實際上并不幸福---疲憊不堪。去年一組專家在丹佛大學發表了著作,關于“論幸福的價值”。人生的目的顯示了價值和成就之間的關系。研究還發現,例如,想要的高分的學生比不想的人的分數更高。幸福不是意外。研究的結論讓人費解: 想要幸福不一定就有幸福。事實上。早特定條件下,相反是正確的。在生活壓力小時,多數人都幸福感,越不平衡,心理越不健康,生活滿意度低,則越會覺得沮喪。 越是想要快,里快樂越遠。 Sophocles 觀點大致如此。 Facebook,把最求幸福感放在了數字世界的前沿和核心。從新界定我們的身份和成就比一些公司的例行資料或是私家規定更讓人無法容忍。Facebook的兩個反對者,他們都不是害怕或厭惡科技的人-專注于這點。Jaron Lanier,“你不是小角色”的作者,是虛擬現實科技的發明人。他對于社會媒介的認識讓我們想再看科幻小說:“我害怕的是我們在讓我們自己適應數字世界,而令人擔心的是移情和人性。” Lanier 說Facebook讓我們固步自封與自我展示,而這些,對于他而言,就是最重要最無法接受的。 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文化學院教授,與1995年發表了關于電腦對人類生活的積極影響,在2011年出版了他的新書講了網上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團體的孤獨:“這些天,關系不穩定,隱私不安全,反過來又寄希望于科技來保護我們。” 數字虛擬世界的問題是他的不完整性:“我們在網絡上的紐帶,實際上,最終是不牢固的。但是這些紐帶容易受到關注,”她說。“既然不喜歡打擾別人,那就相互打擾,只不過是在虛擬世界中。” Lanier 和 Turkle 是對的,最起碼分析正確。Facebook上充斥著自我展示,強大的載體和虛偽的冷漠,正在消除著自然性。(看看如何在300張圖片中輕易的拋出3張照片!)主要是24/7 的策劃包裝。也許見怪不怪,澳大利亞研究“誰在用Facebook?”發現一個Facebook用戶和自戀者之間的關聯:“Facebook的用戶比其它不使用的人大體上都偏向自戀狂,暴露狂和領導欲望,”該著作作者寫道。“事實上,Facebook提供了自戀者喜好的展示自我做表面文章的平臺。” 自戀行傾向和其它傾向相比,不是大問題。在為2013年診斷手冊時,精神病專家正全力改進對于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定義。一般來說,自戀是盲目自大,希望受到關注,缺乏移情。2008年調查,問到了3.5萬美國人關于是否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疾病。大于65歲的老年人中,3%有此癥狀。20歲多的年輕人,比率約為10%。全部的年齡組,1/16的美國人有個自戀型人格障礙癥。聯系時實質的。自戀是孤獨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或是另一個原理啊其它現實人群的條件。 相當一部分對Facebook的投訴時關于他混淆了距離和親密感,或是虛假的距離和虛假的親密感。我們在線溝通成為自我展示的動力,而自我展示又成了溝通的動力。 Facebook 真正的危險不是讓我們和別人隔離,而是把我們的虛榮心和孤立的欲望混淆,并要改變孤立的特征。性的隔離不是美國人想象的那樣,驕傲的非國教徒,獨立意識的禁欲派或是被發送到外太空的宇航員。Facebook的隔絕式癡迷。關于Facebook的用量不是主要問題---一周就有7.5億張照片上傳---主要的是是誰在做這些工作。一半以上的用戶-1/13的地球人是Facebook用戶--每天都寫日志。在18-34歲之間,一半以上在醒后就查看Facebook,28%的人上床前查看 Facebook 。無情的是如此新的豐富的變化。Facebook從未停歇,我們也從未停歇。人類一直在精心策劃這自我展示。但是不是所有時間,不是每個早晨,在我們倒咖啡前都有機會。 Yvette Vickers去世時電腦還在開機。 隔離過去好時光的回憶不僅是無意義的也是無情的偽善的。但是這個新設備的魔力,就是為我們優雅高效的提供所需,并模糊未給我們提供的:全都如此。 Facebook 揭露人類的本質---不是一面鏡子---這種聯系和膠水黏在一起不同,而是即時的全連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