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趣味對聯故事集錦(16)

     爲♀妳鎖鈊 2012-07-12

    李調元幼年趣對

    享有“蜀中才子”之稱的李調元(一七三四--?)綿州(今四川綿陽)人。清乾隆年間進士。是當時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

    孩童時代的李調元,就能吟詩作對。有一年夏天,李調元家中,來了許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聽李調元的父親說過,李調元從小就能詩,善對,但持懷疑,不大相信。恰好當時,李調元站在他父親旁邊,他要當場試一試。是時,天氣炎熱,客人們一邊搖扇,一邊吸煙。這位名流,便以當時情景,出了上聯,要李調元對出下聯。聯文是:

    吸煙搖扇,目前風云聚會;

    上聯一出,客人們交頭接耳,議論此聯難對,李調元的父親,也要求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對的聯。不料,李調元在稍加思考后,朗聲地對道: www.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聯才對畢,頓時哄堂大笑。此聯雖不雅,但舍此難對。滿座客人都為李調元應對之快,嘖嘖稱奇。

    不久,李調元上學了。當時,他生了一身疥瘡,上課時,不停地搔癢,先生看見了,笑著戲出一聯:

    抓抓癢癢,癢癢抓抓。不抓不癢,不癢不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李調元聽后,既難為情,又很氣憤,頓時忘了尊卑,對著先生隨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調元深感自己,一時沖動而出言不遜,對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賠禮道歉。晚年,他將此事告訴兒孫,要他們引以為戒。八歲孩子“封”秀才    古時候,有個孩子名叫甄廣才,出身貧苦家庭,祖輩世代務農。小甄從小博覽群書。八歲那年到城里參加鄉試。應試的那天,下著毛毛雨,他父親背著他進考場。在場的主管監考官看見,以為是來看熱鬧的,便叫你將他們父子轟出去,他父親解釋說:“大人,我是送兒子來應考的。”主考官朝他們父子掃視一眼,隨口訓斥道: 日記谷 www.

    子把父當馬,成何體統?

    甄廣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龍,理所當然!

    主考官一聽,暗想,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對聯嗎?仔細一看,這孩子眉宇清秀,兩眼明澈,從心眼里高興,于是親自抱他下地,牽他進考場。主考官問他:“你會對句嗎?”甄廣才兩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請出題。”這時正值天寒地凍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著一個火爐便說道:

    爐捧胸前暖;

    甄廣才不家思索地隨口答道:

    風吹背后涼。

    主考官一聽,驚喜不已,覺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而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于是又出個上聯: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話音剛落,甄廣才就對出下聯:

    荷出水面,珠筆點天文。

    經過這樣一串的對答,在場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不如。主考官樂得連聲稱贊:“真神童也,真神童也!”當場就“封”甄廣才為秀才。

    南生考神童    一個叫南生的文人從南方來到河北高邑,聽說這里出了個神童趙南星(1),有點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彈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聽到這個神童上下學都要從一家酒館門前經過,于是來到這家酒館,要了一蝶菜,燙了一壺酒,一邊自斟自飲,一邊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讓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風。

    天上瀝瀝下著春雨,過不多時,魚里走來一個不滿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襖,下身穿單褲,頭上戴頂破草帽。店小二告訴他,來的就是趙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還以為趙南星是位少爺,原來是個窮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翹起二朗腿,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指著趙南星擺擺手說:“過來,過來!”

    趙南星一愕,見一個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門錢,深鞠一躬說:“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趙南星?”

    “正是學生。”

    “人稱你是神童,善于對句?”

    “神童不敢,對句倒無妨。”

    南生一聽。暗自冷笑,年紀 不大口氣不小。于是搖頭晃腦地說:“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個上聯,你來對,對得好,賞你一盅酒,對不出,須得從桌子底下爬過去,怎么樣?”

    趙南星聽他出言不遜。并不生氣也不還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見他偶不答話,哈哈大笑地:“怎么樣,不敢嗎?”

    趙南星眉毛一揚,高聲答道:“好壞有別,何言不敢?”

    “一個小叫花子,竟沒有一點服氣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鉆桌子不可!”于是脫口年出上聯: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趙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對:

    生南方來北地什么東西。

    南聲聽罷,火冒三丈,連聲說:“不好,不好!”

    趙南星說:“怎么不好,你上聯含冬夏春秋,我下聯對南北西東。”

    南生一時驚呆,但依然強詞奪理說:

    你小小三尺頑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遜,成何體統?

    趙南星針鋒相對:

    爾堂堂七尺須眉,企圖讓人身鉆桌子,太不象話!

    南生一聽,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注:(1)趙南星(1550--1627年)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萬歷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他天性恢諧、幽默、博學多才。還多故事流傳于世。

    出口成對結朋友

    清朝咸豐年間,湖南平江有個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詩作對,可是恃才傲物,誰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黃昏,外地一個姓劉的秀才,路過他家門口,想上門投宿。李秀才見來人面色黝黑,衣衫檻褸,便輕蔑地搖頭說:

    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

    劉秀才聽出是嘲笑自己,便應聲答道:

    灘平水淺,難藏有角蛟龍。

    說罷,掉頭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惱火,連忙追上去,請他回來。劉秀才躬身問道:“先生貴姓?”李秀才得意地說:

    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問劉秀才:“您貴姓”劉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斬白蛇,興漢室,高祖姓劉。

    李秀才一愣,他萬萬沒料到,這個赤腳蓬頭的窮秀才,居然滿腹文采,應對自如,便請他進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認輸,特邀請劉秀才出門散步,想趁機出點難題把他難住。他們兩人剛出門口,就傳來一陣唱戲的鑼鼓聲。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東臺,唱西游,南腔北調;

    劉秀才也不含糊,脫口而出:

    播春種,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們繼續往前走,路過一片果園時,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廣柑,皮甜帶苦瓤酸;

    劉秀才立即對上:

    海南胡椒,葉臭花香籽辣。

    他們正往前走,來到一座石板橋上,看到雞、犬足痕,李秀才見景生情,馬上又出一上聯:

    雞犬過石橋,一路梅花竹葉;

    劉秀才看到橋下河中,時有龜蛇蠕動,便對了下聯:

    龜蛇浮水面,兩件玉帶荷包。

    這時,正巧一葉扁舟,從橋下穿過,李秀才又搶先吟道:

    船小如梭,橫織江中錦繡;

    劉秀才眺眼遠望,見遠處江岸高塔矗立,對出:

    塔尖似筆,倒寫天上文章。

    一路上,兩人你唱我和,不知對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沒有難倒劉秀才,終于醒悟過來,才知道,天下有學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應該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為自己曾輕視劉秀才感到慚愧。于是決定,誠心誠意和劉秀才結為朋友,并為他餞行。席間,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聯:

    出門遠觀山山翠;

    劉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興能結交這個新朋友,馬上回了下聯:

    朋友相送月月親。

    此后,兩人的友誼愈來愈深,成為忘年之交。

    祝枝山除夕寫無字聯

    吳中才子祝枝山,為訪唐伯虎,到了杭州,轉眼到了歲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賓府上。除夕夜,當祝枝山聽說,杭州人貼無字聯,取一年無事的風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沒事,我偏要教他們有事。”說罷,趁著酒興,帶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寫無字聯。他們三人到了街上,只見家家戶戶的無字聯,都已貼齊。走到一家門口,周德介紹說:“這是積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筆在無字聯上寫:

    向陽門第春常在;

    積善人家樂有余。(1)

    祝枝山寫過幾家后,走進一條小弄,經過一小戶人家,聽見里面夫妻二人正鬧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見他囊內無錢,哭鬧起來,不許他吃年夜飯,也不準親近孩子。當發現男人褲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時,馬上又親親樂樂,張羅吃“合家歡”。祝枝山以此為題材,在他家的無字聯上寫:

    囊內無錢,休想飲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寫來,到了一戶漆黑墻門前,門上貼的灑金瑚珊紙,兩扇側門,也貼著略短一些的朱砂箋。周德說出,這戶主人如何霸道,勸祝枝山不要寫。祝枝山說:“原來如此,我偏要送他兩副對聯。祝枝山在大門的灑金瑚珊紙聯上寫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余財。

    在他的側門的朱砂箋上寫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傷。

    這兩副聯,讀時斷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稱妙。    注:(1)積善人家樂有余,有的作“慶有余”。

    窮秀才妙對奪魁

    相傳明朝時,有個窮秀才頗有才學。但因當時科舉場上,徇私舞弊之風盛行,以至于屢試不中。過了一年,又到開科考試了,他聽說主考官廉潔奉公,任人唯賢,于是打點行裝,決心赴京城,再試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遙遠,秀才縱然歷盡千辛萬苦,日夜兼程趕路,誰料當他到達京城時,考試已經結束。秀才好說歹說,終于感動了主考大人,準他補考。

    主考官出的題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作一上聯。秀才聽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顛簸和誤考的原因說一說,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諒解。”于是脫口便說:

    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主考官一愕,心中稱奇:“此生才學,確實不淺”!接著,他又要求考生從十至一作一下聯。秀才想,正好借此機會,把這些年讀書,應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聲說:

    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聽罷,連連稱妙。又以其他為題,出聯求對,秀才皆能對答如流。于是,這一年狀元的桂冠,就被這位窮秀才——聯對高手奪走了。 愧添門聯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是一代詞宗,他的詞,開豪放派之先河,對后代影響深遠。他的詩文,書法,造詣很深,成就超過了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是北宋“三蘇”中的佼佼者。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覽群書,才智過人。八歲時,曾因糾正老師的錯誤,令老塾師劉微之自慚形穢。十一歲時,寫了著名的《黠鼠賦》。從此,名聞遐邇,常常受到稱贊。

    少年的東坡,有點名氣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飄飄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親,叫他寫一副對聯。他乘興寫了: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這樣一副對聯,貼在大門上。

    幾天后,來了一位白發老翁,手持小書一本,口稱:“特來向蘇公子求教。”蘇東坡看到有人上門求教,心里很歡喜。不料,接過老翁的小書,打開一看,不禁呆了,因為,書上的字,他一個都不認識。老翁笑道:“請蘇公子賜教。”

    蘇東坡頓時面紅耳赤,只得認錯,“請老爺爺原諒,小生一時狂言。”經過這次教訓,蘇東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學問似海,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慚愧,拜謝老翁之后,便提筆到門口,在上下聯前,各添兩個字。把原對聯改成為: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從此以后,蘇東坡立志發憤學習,苦讀,并虛心求教,終于成為一代大文豪。“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梁啟超10歲那年,有一次隨父親到朋友家作客,剛進大門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綻的杏樹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舉動被他父親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們父子。宴席上,梁啟

    超的父親為兒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聲色地暗示兒子一番。為了活躍氣氛,梁父當眾對梁啟超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如果你對得上,而且對得好,方可開杯;否則,你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小啟超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略顯難色,但他轉念一想,憑自己的才學,相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聯:

    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啟超聽后一驚,稍頓,恍然大悟,但未顯大驚失色,隨口從從容容地對道: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眾人聽后,連聲贊道“妙!妙!”

    老筍不如心筍尖    從前,有個孩子名叫賴其尚,聰穎過人,小小年紀就迷上識字讀書,還會吟詩作對,遠近聞名。他九歲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試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賴,對他說:“聽說你小小年紀就會吟詩作對,,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賴其尚轉動一下明亮的眼睛,點了點頭,有禮貌地說:“請大人出題!”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聯:

    新姜哪有老姜辣;

    語音剛咯,小賴從容回了下聯:

    老筍哪有新損尖。

    州官一聽,吃了一驚,原想通過出上聯來個下馬威,誰料反被小賴占了上風,也證實了這孩子智力超常,但還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聯:

    剃刀雖利,難伐千年樹木;

    這上聯的口氣雖然緩和一些,但仍然有輕視的含意。賴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會答道:

    燈火本微,能燒萬里江山。

    州官聽后,擊掌叫好,連聲說:“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學識,難得,難得,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啊!”

    意哥巧對眾秀才     相傳,城內有個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聰明,小小年紀,琴棋書畫,一教就會,到了12歲,文采學識,不遜書生。

    當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當地紳士周公權為太守接風,請了一幫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權特請意歌同去助興。

    他們到了岳麓山抱黃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權陪太守說話,這時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過來拜見兩位大人。他是潭州的醫博士,號稱“美髯公”。周公權看他那副大胡子長得既可愛又有趣,便笑說:“我有個上句,未知博士能對否?”博士答道:“愿聞其詳。”眾秀才聽說對對子,也都圍攏過來。

    周公權說: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時須拂地;

    醫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眾秀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久未能對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時技癢,望見亭上的旌旗長幕,有了下句,便說道:“我愿代博士對下句。”

    周公權一見是她,喜上眉梢說:“好啊!”意哥對道:

    群侯宴處幕侵天。

    “好!”周公權第一個發出贊聲。

    意歌的對句工整,無可挑剔。只是當時文人講究“上九潛龍易用”有才也不能過分張揚。意歌初出茅廬,就冒然對句,那末潭州城里眾才子的面子往哪兒放?秀才蔣田第一個站出來,準備給這個不知深淺的小丫頭一個難堪,讓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學海無涯?

    蔣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會兒,才慢慢地說:“我有一上句,你能對嗎?”意歌是“初生之犢不怕虎”,雖知來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機表現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說:“請講。”

    蔣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臉說:

    冬瓜霜后頻添彩;

    這是針對意歌臉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眾人聽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幾步,突然一把抓住蔣田的褐色長衫。蔣田大驚失色,連忙叫起來:“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順口道:

    木棗秋來也著緋。

    說完一抖手,甩開他的衣衫,轉身回到原處。蔣田稱她是“冬瓜”,意歌叫他為“木棗”,一還一扳,弄得蔣田滿臉通紅,尷尬不已。

    這時,又見一個秀才過來,手指江邊,只見竹屋茅舍,有個漁夫正拎著兩條大魚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雙魚入深巷;

    話音剛落,意歌應聲答道:

    尺素寄誰家。

    接著,不時有秀才走上來,出句難為意歌,她一一沉著應對,流暢自如。眾秀才漸漸地對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邊看了多時,見意歌不僅長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學多智,便說道:“你能對我的句子嗎?”

    意歌拜道:“大人學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鳴,小女自不敢不從。”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對道:

    紅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對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鳴驚人,名譽湘東,潭州城內文人秀才,無不心悅誠服。 單人獨馬一桿槍

    田漢(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長沙人。中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詩人。《義勇軍進行曲》的詞,就是他作的。

    田漢從小聰明好學,喜歡作詩聯對。他的家,在長沙果園處。當地,正好是果園河與麻林河匯合處,人稱“雙江口”。

    有一年,一個外地文人游歷到此,一時心血來潮,提筆在雙江口附近,寫下了半邊對聯:

    二河兩岸雙江口;

    上聯是由三個名詞“河”、“岸”、“江口”組成,每個名詞前面,都是數詞!“二”的意思,又與地名相符。要對下聯,有一定難度,當時,許多人都對不上。年僅十一歲的田漢,看了上聯,隨即對出了下聯:

    單人獨馬一桿槍。

    下聯不但對仗工整,且寫意深刻,表現出少年田漢不畏艱難,勇于進取的精神。聯中“單”、“獨”、“一”與上聯的“二”“兩”、“雙”一樣,也是三個名詞前的數詞,又都是“一”的意思。

    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雙峰縣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澤東等, 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從小聰明好學,思維敏捷,對答如流,名聞遐邇。八歲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買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學。老板說:“我出上聯給你對,對上了,我送你一錠墨。”小和森點點頭。

    老板出的上聯:

    小學生買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對出下聯:

    大老板經商,四季發財。

    老板聽了很高興,連聲叫好。因為下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經商發財的心意。老板不食諾言,立刻送給小和森一錠上等的“三元及第”墨。郭沫若幼年巧對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樂山人。是位詩人、文學家。

    郭沫若六歲那年,在私塾念書。一天,先生釣魚回來,在黑板上寫了“釣魚”兩個字,向學生索對。郭沫若剛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戲《楊香打虎》,靈感一來,不禁脫口對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對郭沫若的父親說:”你的兒子出口不凡,將來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學數人,翻墻而過,偷摘墻外民家樹上的鮮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責備學生,并二追查,學生害怕先生罰打手心,沒有人敢承認。先生無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學生一番,并出了上聯,叮嚀學生應對,對上了,可免于處罰。先生出的上聯:

    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聲對出:

    他年攀枝步蟾宮,必定有我!

    對仗自如,氣勢不凡。先生聽了,欣喜萬分,轉怒為喜,大加贊賞。因此,不僅郭沫若免于處罰,就連其他幾個學生也免罰了。

    智討風箏

    蔡鍔(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賓慶(今邵陽市)人。民國初反袁將領。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發動護國軍起義,又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蔡鍔將軍出身貧寒,小時候,沒錢上學堂求學,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學,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了不起的才華。

    有一次,蔡鍔和小伙伴們,外出放風爭,玩得正高興時,風箏斷了線,掉進了知府家的花園中,小伙伴們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鍔不怕,他翻過花園的圍墻,跳進園中,準備撿回風箏。正好知府在園中散步,看見一個小孩跳進來,便叫家人上前驅趕。蔡鍔大聲嚷道:“我的風箏掉到這兒了!”知府向周圍掃視一番,果然發現,小亭子旁邊,有個斷了線的風箏,也就消了怒氣,慢悠悠地說:“如果你能對得上我出的對子,風箏就還給你。”

    蔡鍔—揚頭,自信地說:“對就對,你快出上聯,我們還等著呢!”

    知府皺著眉頭,正在思索,忽見墻外,又冒出幾個小腦袋。他觸景生情,馬上吟出一句上聯

    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這上聯的意思是:在這六、七個孩子中,數你心眼最多。蔡鍔一聽,立即對出下聯: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鍔故意留下一個字,不說出來,并調皮地貶了眨眼睛說:“我已想好兩個字,現在,由你來挑。如果你還我風箏,那就對。‘唯有公廉’,如果不還,那我只好對‘唯有公貪’了。”

    知府沒有想到,一個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謀。面對這一“廉”一“貪”的選擇,他只好將風箏送還給蔡鍔。魯迅幼年對句

    魯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一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書時,不但非常勤奮,而且善于把學到的知識融匯貫通、靈活運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對句的課,出了個上句:

    獨角獸

    要同學對。有的同學對“兩頭蛇”,有的對“三腳蟾”,有的對“八腳蟲”,“九頭鳥“等等,先生都不滿意。魯迅根據讀過的《爾雅》(1)中的句子,對了:

    比目魚

    先生連連點點頭。說:“很好!‘獨’不是數,但有單的意思,‘比’也不是數,卻有雙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獸入井中;

    魯迅又根據《尚書》(2)里“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對了個受先生贊賞的下句:

    放牛歸林野。

    魯迅先生,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對句基礎,所以,在他以后所寫的詩文中,往往穿插了許多精采的對句。如《自嘲》中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中的:

    墳壇冷落將軍岳;

    梅鶴凄涼處士林。

    《無題》中的:

    血沃中原肥勁草;

    寒凝大地發中華。等等。    注:(1)爾雅:書名。解釋經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書,也是中國第一部字書。列為十三經之一注:                  (2)尚書:書名。也稱“書經”,是我國最古之史料,列為十三經之一。

    李調元幼年趣對    享有“蜀中才子”之稱的李調元(一七三四--?)綿州(今四川綿陽)人。清乾隆年間進士。是當時的文學家,戲曲理論家。    孩童時代的李調元,就能吟詩作對。有一年夏天,李調元家中,來了許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聽李調元的父親說過,李調元從小就能詩,善對,但持懷疑,不大相信。恰好當時,李調元站在他父親旁邊,他要當場試一試。是時,天氣炎熱,客人們一邊搖扇,一邊吸煙。這位名流,便以當時情景,出了上聯,要李調元對出下聯。聯文是:      吸煙搖扇,目前風云聚會;    上聯一出,客人們交頭接耳,議論此聯難對,李調元的父親,也要求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對的聯。不料,李調元在稍加思考后,朗聲地對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聯才對畢,頓時哄堂大笑。此聯雖不雅,但舍此難對。滿座客人都為李調元應對之快,嘖嘖稱奇。    不久,李調元上學了。當時,他生了一身疥瘡,上課時,不停地搔癢,先生看見了,笑著戲出一聯:     抓抓癢癢,癢癢抓抓。不抓不癢,不癢不抓。越抓越癢,越癢越抓;    李調元聽后,既難為情,又很氣憤,頓時忘了尊卑,對著先生隨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調元深感自己,一時沖動而出言不遜,對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賠禮道歉。晚年,他將此事告訴兒孫,要他們引以為戒。

    八歲孩子“封”秀才

    古時候,有個孩子名叫甄廣才,出身貧苦家庭,祖輩世代務農。小甄從小博覽群書。八歲那年到城里參加鄉試。應試的那天,下著毛毛雨,他父親背著他進考場。在場的主管監考官看見,以為是來看熱鬧的,便叫你將他們父子轟出去,他父親解釋說:“大人,我是送兒子來應考的。”主考官朝他們父子掃視一眼,隨口訓斥道:    子把父當馬,成何體統?    甄廣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龍,理所當然!    主考官一聽,暗想,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對聯嗎?仔細一看,這孩子眉宇清秀,兩眼明澈,從心眼里高興,于是親自抱他下地,牽他進考場。主考官問他:“你會對句嗎?”甄廣才兩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請出題。”這時正值天寒地凍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著一個火爐便說道:    爐捧胸前暖;    甄廣才不家思索地隨口答道:    風吹背后涼。    主考官一聽,驚喜不已,覺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而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于是又出個上聯: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話音剛落,甄廣才就對出下聯:    荷出水面,珠筆點天文。    經過這樣一串的對答,在場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體投地,自嘆不如。主考官樂得連聲稱贊:“真神童也,真神童也!”當場就“封”甄廣才為秀才。

    南生考神童

    一個叫南生的文人從南方來到河北高邑,聽說這里出了個神童趙南星(1),有點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彈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南生打聽到這個神童上下學都要從一家酒館門前經過,于是來到這家酒館,要了一蝶菜,燙了一壺酒,一邊自斟自飲,一邊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讓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風。    天上瀝瀝下著春雨,過不多時,魚里走來一個不滿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襖,下身穿單褲,頭上戴頂破草帽。店小二告訴他,來的就是趙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還以為趙南星是位少爺,原來是個窮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翹起二朗腿,一手提著酒壺,一手指著趙南星擺擺手說:“過來,過來!”    趙南星一愕,見一個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門錢,深鞠一躬說:“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趙南星?”    “正是學生。”    “人稱你是神童,善于對句?”    “神童不敢,對句倒無妨。”    南生一聽。暗自冷笑,年紀 不大口氣不小。于是搖頭晃腦地說:“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個上聯,你來對,對得好,賞你一盅酒,對不出,須得從桌子底下爬過去,怎么樣?”    趙南星聽他出言不遜。并不生氣也不還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見他偶不答話,哈哈大笑地:“怎么樣,不敢嗎?”    趙南星眉毛一揚,高聲答道:“好壞有別,何言不敢?”    “一個小叫花子,竟沒有一點服氣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鉆桌子不可!”于是脫口年出上聯: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趙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對:    生南方來北地什么東西。    南聲聽罷,火冒三丈,連聲說:“不好,不好!”    趙南星說:“怎么不好,你上聯含冬夏春秋,我下聯對南北西東。”    南生一時驚呆,但依然強詞奪理說:    你小小三尺頑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遜,成何體統?    趙南星針鋒相對:    爾堂堂七尺須眉,企圖讓人身鉆桌子,太不象話!    南生一聽,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注:(1)趙南星(1550--1627年)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萬歷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他天性恢諧、幽默、博學多才。還多故事流傳于世。

    出口成對結朋友    清朝咸豐年間,湖南平江有個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詩作對,可是恃才傲物,誰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黃昏,外地一個姓劉的秀才,路過他家門口,想上門投宿。李秀才見來人面色黝黑,衣衫檻褸,便輕蔑地搖頭說:      樹大杈多,不宿無毛之鳥;    劉秀才聽出是嘲笑自己,便應聲答道:      灘平水淺,難藏有角蛟龍。    說罷,掉頭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惱火,連忙追上去,請他回來。劉秀才躬身問道:“先生貴姓?”李秀才得意地說:      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問劉秀才:“您貴姓”劉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斬白蛇,興漢室,高祖姓劉。    李秀才一愣,他萬萬沒料到,這個赤腳蓬頭的窮秀才,居然滿腹文采,應對自如,便請他進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認輸,特邀請劉秀才出門散步,想趁機出點難題把他難住。他們兩人剛出門口,就傳來一陣唱戲的鑼鼓聲。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東臺,唱西游,南腔北調;    劉秀才也不含糊,脫口而出:      播春種,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們繼續往前走,路過一片果園時,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廣柑,皮甜帶苦瓤酸;    劉秀才立即對上:      海南胡椒,葉臭花香籽辣。    他們正往前走,來到一座石板橋上,看到雞、犬足痕,李秀才見景生情,馬上又出一上聯:      雞犬過石橋,一路梅花竹葉;    劉秀才看到橋下河中,時有龜蛇蠕動,便對了下聯:      龜蛇浮水面,兩件玉帶荷包。    這時,正巧一葉扁舟,從橋下穿過,李秀才又搶先吟道:      船小如梭,橫織江中錦繡;     劉秀才眺眼遠望,見遠處江岸高塔矗立,對出:      塔尖似筆,倒寫天上文章。    一路上,兩人你唱我和,不知對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沒有難倒劉秀才,終于醒悟過來,才知道,天下有學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應該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為自己曾輕視劉秀才感到慚愧。于是決定,誠心誠意和劉秀才結為朋友,并為他餞行。席間,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聯:      出門遠觀山山翠;    劉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興能結交這個新朋友,馬上回了下聯:      朋友相送月月親。    此后,兩人的友誼愈來愈深,成為忘年之交。

    祝枝山除夕寫無字聯    吳中才子祝枝山,為訪唐伯虎,到了杭州,轉眼到了歲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賓府上。除夕夜,當祝枝山聽說,杭州人貼無字聯,取一年無事的風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沒事,我偏要教他們有事。”說罷,趁著酒興,帶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寫無字聯。他們三人到了街上,只見家家戶戶的無字聯,都已貼齊。走到一家門口,周德介紹說:“這是積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筆在無字聯上寫:      向陽門第春常在;       積善人家樂有余。(1)    祝枝山寫過幾家后,走進一條小弄,經過一小戶人家,聽見里面夫妻二人正鬧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見他囊內無錢,哭鬧起來,不許他吃年夜飯,也不準親近孩子。當發現男人褲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時,馬上又親親樂樂,張羅吃“合家歡”。祝枝山以此為題材,在他家的無字聯上寫:      囊內無錢,休想飲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寫來,到了一戶漆黑墻門前,門上貼的灑金瑚珊紙,兩扇側門,也貼著略短一些的朱砂箋。周德說出,這戶主人如何霸道,勸祝枝山不要寫。祝枝山說:“原來如此,我偏要送他兩副對聯。祝枝山在大門的灑金瑚珊紙聯上寫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氣;      終年倒運少有余財。    在他的側門的朱砂箋上寫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傷。    這兩副聯,讀時斷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稱妙。

    注:(1)積善人家樂有余,有的作“慶有余”。

    窮秀才妙對奪魁    相傳明朝時,有個窮秀才頗有才學。但因當時科舉場上,徇私舞弊之風盛行,以至于屢試不中。過了一年,又到開科考試了,他聽說主考官廉潔奉公,任人唯賢,于是打點行裝,決心赴京城,再試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遙遠,秀才縱然歷盡千辛萬苦,日夜兼程趕路,誰料當他到達京城時,考試已經結束。秀才好說歹說,終于感動了主考大人,準他補考。    主考官出的題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作一上聯。秀才聽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顛簸和誤考的原因說一說,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諒解。”于是脫口便說:      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騷客,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    主考官一愕,心中稱奇:“此生才學,確實不淺”!接著,他又要求考生從十至一作一下聯。秀才想,正好借此機會,把這些年讀書,應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聲說:      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聽罷,連連稱妙。又以其他為題,出聯求對,秀才皆能對答如流。于是,這一年狀元的桂冠,就被這位窮秀才——聯對高手奪走了。

    愧添門聯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是一代詞宗,他的詞,開豪放派之先河,對后代影響深遠。他的詩文,書法,造詣很深,成就超過了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是北宋“三蘇”中的佼佼者。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覽群書,才智過人。八歲時,曾因糾正老師的錯誤,令老塾師劉微之自慚形穢。十一歲時,寫了著名的《黠鼠賦》。從此,名聞遐邇,常常受到稱贊。    少年的東坡,有點名氣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飄飄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親,叫他寫一副對聯。他乘興寫了: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這樣一副對聯,貼在大門上。    幾天后,來了一位白發老翁,手持小書一本,口稱:“特來向蘇公子求教。”蘇東坡看到有人上門求教,心里很歡喜。不料,接過老翁的小書,打開一看,不禁呆了,因為,書上的字,他一個都不認識。老翁笑道:“請蘇公子賜教。”    蘇東坡頓時面紅耳赤,只得認錯,“請老爺爺原諒,小生一時狂言。”經過這次教訓,蘇東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學問似海,自己不過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慚愧,拜謝老翁之后,便提筆到門口,在上下聯前,各添兩個字。把原對聯改成為:      發憤識遍天下字;      立志讀盡人間書。    從此以后,蘇東坡立志發憤學習,苦讀,并虛心求教,終于成為一代大文豪。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梁啟超10歲那年,有一次隨父親到朋友家作客,剛進大門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綻的杏樹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舉動被他父親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們父子。宴席上,梁啟    超的父親為兒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聲色地暗示兒子一番。為了活躍氣氛,梁父當眾對梁啟超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如果你對得上,而且對得好,方可開杯;否則,你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小啟超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略顯難色,但他轉念一想,憑自己的才學,相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聯:      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啟超聽后一驚,稍頓,恍然大悟,但未顯大驚失色,隨口從從容容地對道:      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    眾人聽后,連聲贊道“妙!妙!”

    老筍不如心筍尖

    從前,有個孩子名叫賴其尚,聰穎過人,小小年紀就迷上識字讀書,還會吟詩作對,遠近聞名。他九歲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試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賴,對他說:“聽說你小小年紀就會吟詩作對,,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賴其尚轉動一下明亮的眼睛,點了點頭,有禮貌地說:“請大人出題!”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聯:      新姜哪有老姜辣;    語音剛咯,小賴從容回了下聯:      老筍哪有新損尖。    州官一聽,吃了一驚,原想通過出上聯來個下馬威,誰料反被小賴占了上風,也證實了這孩子智力超常,但還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聯:      剃刀雖利,難伐千年樹木;    這上聯的口氣雖然緩和一些,但仍然有輕視的含意。賴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會答道:      燈火本微,能燒萬里江山。    州官聽后,擊掌叫好,連聲說:“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學識,難得,難得,名不虛傳,名不虛傳啊!”

    意哥巧對眾秀才

    相傳,城內有個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聰明,小小年紀,琴棋書畫,一教就會,到了12歲,文采學識,不遜書生。    當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當地紳士周公權為太守接風,請了一幫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權特請意歌同去助興。    他們到了岳麓山抱黃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權陪太守說話,這時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過來拜見兩位大人。他是潭州的醫博士,號稱“美髯公”。周公權看他那副大胡子長得既可愛又有趣,便笑說:“我有個上句,未知博士能對否?”博士答道:“愿聞其詳。”眾秀才聽說對對子,也都圍攏過來。    周公權說: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時須拂地;    醫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眾秀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久未能對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時技癢,望見亭上的旌旗長幕,有了下句,便說道:“我愿代博士對下句。”周公權一見是她,喜上眉梢說:“好啊!”意哥對道:      群侯宴處幕侵天。    “好!”周公權第一個發出贊聲。    意歌的對句工整,無可挑剔。只是當時文人講究“上九潛龍易用”有才也不能過分張揚。意歌初出茅廬,就冒然對句,那末潭州城里眾才子的面子往哪兒放?秀才蔣田第一個站出來,準備給這個不知深淺的小丫頭一個難堪,讓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學海無涯?    蔣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會兒,才慢慢地說:“我有一上句,你能對嗎?”意歌是“初生之犢不怕虎”,雖知來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機表現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說:“請講。”蔣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臉說:      冬瓜霜后頻添彩;    這是針對意歌臉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眾人聽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幾步,突然一把抓住蔣田的褐色長衫。蔣田大驚失色,連忙叫起來:“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順口道:      木棗秋來也著緋。    說完一抖手,甩開他的衣衫,轉身回到原處。蔣田稱她是“冬瓜”,意歌叫他為“木棗”,一還一扳,弄得蔣田滿臉通紅,尷尬不已。    這時,又見一個秀才過來,手指江邊,只見竹屋茅舍,有個漁夫正拎著兩條大魚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雙魚入深巷;    話音剛落,意歌應聲答道:      尺素寄誰家。    接著,不時有秀才走上來,出句難為意歌,她一一沉著應對,流暢自如。眾秀才漸漸地對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邊看了多時,見意歌不僅長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學多智,便說道:“你能對我的句子嗎?”    意歌拜道:“大人學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鳴,小女自不敢不從。”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對道:      紅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對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鳴驚人,名譽湘東,潭州城內文人秀才,無不心悅誠服。

    單人獨馬一桿槍    田漢(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長沙人。中國現代著名的劇作家、詩人。《義勇軍進行曲》的詞,就是他作的。    田漢從小聰明好學,喜歡作詩聯對。他的家,在長沙果園處。當地,正好是果園河與麻林河匯合處,人稱“雙江口”。    有一年,一個外地文人游歷到此,一時心血來潮,提筆在雙江口附近,寫下了半邊對聯:      二河兩岸雙江口;    上聯是由三個名詞“河”、“岸”、“江口”組成,每個名詞前面,都是數詞!“二”的意思,又與地名相符。要對下聯,有一定難度,當時,許多人都對不上。年僅十一歲的田漢,看了上聯,隨即對出了下聯:      單人獨馬一桿槍。    下聯不但對仗工整,且寫意深刻,表現出少年田漢不畏艱難,勇于進取的精神。聯中“單”、“獨”、“一”與上聯的“二”“兩”、“雙”一樣,也是三個名詞前的數詞,又都是“一”的意思。

    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雙峰縣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澤東等, 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從小聰明好學,思維敏捷,對答如流,名聞遐邇。八歲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買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學。老板說:“我出上聯給你對,對上了,我送你一錠墨。”小和森點點頭。    老板出的上聯:      小學生買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對出下聯:      大老板經商,四季發財。    老板聽了很高興,連聲叫好。因為下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經商發財的心意。老板不食諾言,立刻送給小和森一錠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郭沫若幼年巧對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樂山人。是位詩人、文學家。    郭沫若六歲那年,在私塾念書。一天,先生釣魚回來,在黑板上寫了“釣魚”兩個字,向學生索對。郭沫若剛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戲《楊香打虎》,靈感一來,不禁脫口對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對郭沫若的父親說:”你的兒子出口不凡,將來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學數人,翻墻而過,偷摘墻外民家樹上的鮮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責備學生,并二追查,學生害怕先生罰打手心,沒有人敢承認。先生無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學生一番,并出了上聯,叮嚀學生應對,對上了,可免于處罰。先生出的上聯:      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聲對出:      他年攀枝步蟾宮,必定有我!    對仗自如,氣勢不凡。先生聽了,欣喜萬分,轉怒為喜,大加贊賞。因此,不僅郭沫若免于處罰,就連其他幾個學生也免罰了。

    智討風箏    蔡鍔(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賓慶(今邵陽市)人。民國初反袁將領。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發動護國軍起義,又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蔡鍔將軍出身貧寒,小時候,沒錢上學堂求學,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學,小小年紀,就顯露出了不起的才華。    有一次,蔡鍔和小伙伴們,外出放風爭,玩得正高興時,風箏斷了線,掉進了知府家的花園中,小伙伴們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鍔不怕,他翻過花園的圍墻,跳進園中,準備撿回風箏。正好知府在園中散步,看見一個小孩跳進來,便叫家人上前驅趕。蔡鍔大聲嚷道:“我的風箏掉到這兒了!”知府向周圍掃視一番,果然發現,小亭子旁邊,有個斷了線的風箏,也就消了怒氣,慢悠悠地說:“如果你能對得上我出的對子,風箏就還給你。”    蔡鍔—揚頭,自信地說:“對就對,你快出上聯,我們還等著呢!”    知府皺著眉頭,正在思索,忽見墻外,又冒出幾個小腦袋。他觸景生情,馬上吟出一句上聯      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這上聯的意思是:在這六、七個孩子中,數你心眼最多。蔡鍔一聽,立即對出下聯: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鍔故意留下一個字,不說出來,并調皮地貶了眨眼睛說:“我已想好兩個字,現在,由你來挑。如果你還我風箏,那就對。‘唯有公廉’,如果不還,那我只好對‘唯有公貪’了。”    知府沒有想到,一個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謀。面對這一“廉”一“貪”的選擇,他只好將風箏送還給蔡鍔。

    魯迅幼年對句    魯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是一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書時,不但非常勤奮,而且善于把學到的知識融匯貫通、靈活運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對句的課,出了個上句:      獨角獸    要同學對。有的同學對“兩頭蛇”,有的對“三腳蟾”,有的對“八腳蟲”,“九頭鳥“等等,先生都不滿意。魯迅根據讀過的《爾雅》(1)中的句子,對了:      比目魚    先生連連點點頭。說:“很好!‘獨’不是數,但有單的意思,‘比’也不是數,卻有雙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獸入井中;    魯迅又根據《尚書》(2)里“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對了個受先生贊賞的下句:      放牛歸林野。    魯迅先生,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對句基礎,所以,在他以后所寫的詩文中,往往穿插了許多精采的對句。如《自嘲》中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阻郁達夫移家杭州》中的:     墳壇冷落將軍岳;     梅鶴凄涼處士林。    《無題》中的:     血沃中原肥勁草;     寒凝大地發中華。等等。

    注:(1)爾雅:書名。解釋經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書,也是中國第一部字書。列為十三經之一注:                  (2)尚書:書名。也稱“書經”,是我國最古之史料,列為十三經之一。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川丰满少妇A级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高清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开心一区二区三区激情|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网站|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精品日韩人妻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中文久久字幕| 四虎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边打电话边被躁视频|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12|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在线| 夜夜躁狠狠躁日日躁| 18禁成人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国语| 国产在线乱子伦一区二区| 成人无码小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2019国产精品青青草原| 欧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欧美日韩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AV|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日韩加勒比一本无码精品|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