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東直門中學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交通樞紐中心地帶。學校東臨二環路,西面、北面與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相接,南臨使館前規劃路。
學校紅線范圍內規劃總用地面積24892?58平方米。校園建設規劃包括教學樓、行政辦公樓、圖書館、體育館、食堂、傳達室及大門。
規劃指導思想
校園建設規劃一方面要滿足學生各項活動的需要,為學生和老師在繁華的地帶創造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要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人文、科技、健康、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從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出發,考慮校園特殊的地理位置,校園建設規劃力求使新校舍既與民安小區危改工程配套,又與俄羅斯駐華使館建筑風格相協調,以豐富城市的建筑景觀。
基于建設生態校園的思想,建設規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努力建造一種舒適的、低能耗的生態建筑環境。
本著以上三點指導思想,總平面規劃采取了中國兩大傳統手法:對稱和庭院。運用對稱手法體現學校嚴謹的學風;通過雕塑小品、鮮花名木等布置表現中華民族傳統的庭院藝術風格;借助優雅的環境入口、漸深的廣場展示學校與外界交流,加強與國際接軌的探索。規劃力爭用一種相對簡單的自然程序來完成作品,實現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天然的、經濟的、節能型的建筑及生態環境。
整個規劃平面布局緊湊,合理利用土地,力爭創造一個人文、科技、健康、綠色的現代化校園,并為可持續發展做好鋪墊。
功能分區
1、平面布局
總體布局上,入口處南北向一條既是構圖性又是交通性的軸線,將校園分為面積大致相等的兩部分,以尋求平面布局的均衡,建筑物沿此軸線排列,各項活動沿此軸線展開。
校園內做到動靜分區。教學樓置于校園北側,這里是校內最安靜的地段;較“動”的運動場和體育館置于校園西側;南側的行政辦公樓與入口處相接;圖書館與原教學樓位于校園東側。在保證校內各區之間交通便利的同時,真正做到校園內的人車分流。
2、建筑立意
理念是“為室內爭取更多的陽光”,運用光影創造出變化的獨特空間。
立面造型體現學校治學嚴謹、傳統悠久的同時,利用向上伸長的造型,表現出學生的茁壯成長和永不停止的求知、探索精神。
單體建筑設計將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尋求永恒與即時,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平衡。建筑的總體形象嚴謹、通透、高雅。
3、生態建筑
生態建筑具體體現在低能耗的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
4、規模、特色與規劃
學校規劃最終目標為:36班完全中學
●教學樓
新建教學樓設有16間普通教室,11間標準實驗室,兩個教師綜合辦公區,四個學生活動區。
規劃方案中教學樓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總高度為16?4米。地下一層為水源熱泵機房、實驗室排風系統機房與自行車庫。首層設4間普通教室,3間標準實驗室,一個學生活動區,衛生間。二層設4間普通教室,3間標準實驗室,一個教師綜合辦公區,一個學生活動區,衛生間。三層設4間普通教室,3間標準實驗室,一個學生活動區,衛生間。四層設4間普通教室,2間標準實驗室,一個教師綜合辦公區,一個學生活動區,一個會議室,衛生間。
特色:學生活動區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人文理念,真正做到為學生著想,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活動的空間,努力為創造人文校園提供必要的條件。教師綜合辦公區設有電子備課中心、接待室和小型會議室。教學樓與其它建筑相連的通道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后的活動區,通道設有科技展窗,以達到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科技知識的目的。
●體育館
體育館主體建筑二層,局部四層,地下一層,總高度為17?1米。
地下一層為游泳館及輔助用房。首層設有形體訓練室、乒乓球館、體育器材庫、辦公室及輔助用房。二層設有標準籃球場及運動員休息室、衛生間等輔助用房。局部三、四層設有辦公室。
特色:多功能綜合性體育教學場所,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體育鍛煉的空間,同時也為社區居民提供身體鍛煉的場所,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和為社區服務相結合。
●圖書館
圖書館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總高度為17?1米。
地下一層為自行車庫,設自行車出入口。首層設有一間多媒體教室,圖書借閱中心及圖書館輔助用房。二層為電子閱覽室及圖書閱覽大廳。三層設有四間計算機教室,一個演播中心,另設有計算機中心及計算機教學輔助用房。四層為能容納800人的多功能大禮堂。圖書館設電梯一部。每層設有衛生間。
特色:明確的功能性分區,為學生提供一種功能性氛圍突出的學習及活動空間。
●行政辦公樓
行政辦公樓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總高度為15?3米。
地下一層為自行車庫及學校總配電室,設自行車出入口。首層為教導處、接待室等辦公用房。二、三層為領導辦公區及辦公室、人事、保衛等辦公用房。四層為學校檔案室、工會辦公室、工會活動室等。
特色:單面走廊布置,面向內庭院,相對集中的辦公環境。
●食堂
食堂地上一層,地下二層,總高度為3?9米。
地上一層為教師餐廳。地下一層為食堂操作間及學生餐廳。地下二層食堂小操作間及學生餐廳。
特色:創建衛生、節能、環保、舒適的就餐環境;高標準、高質量地為師生提供品種多樣的配餐食品。
●傳達室
傳達室地上一層,總高度為3?6米。
特色:傳達室、大門、圍墻及廣場道路的協調統一。傳達信息分發信件與警衛值班責任分離,設置24小時安防監控設備。
空間環境
建筑布局以多空間序列逐漸展開,以次展示學校的文化底蘊。南側大門入口廣場上的雕塑點出青春萬歲的主題,沿南北中軸線進入庭院,則置身于安靜優雅的環境之中,再向北便進入學生休息場所,其中長廊、花壇、植物溫室、草坪及夜間照明設施為學生了幽靜的休閑空間。沿規劃路建筑物安裝景觀投射燈,使建筑物不僅成為夜間學校的標志,更為城市夜景增添了光彩。
總之,學校空間采用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入口空間――(公眾的,對外的,完全敞開的空間)
第二層次:休閑場所――(對內的,敞開的空間)
第三層次:庭院――(傳統的,半敞開的空間)
第四層次:科技廊――(知識的,半封閉空間)
第五層次:室內――(封閉空間)
生態綠化系統
減少硬質鋪地,擴大綠化面積,采用鋪砌加植被的方法,使場地具有可“呼吸”的特征。盡可能多采用高大落葉喬木遮擋陽光和疏導通風。
道路交通
以南北景觀次序為中軸線,建筑周圍環以簡潔干道,同時輔以次干道和小道,使各區之間連接有序。各建筑之間用連廊連接,使人員流線簡潔。
人流和車流入口完全分開,路線也完全分開,互不干擾,真正做到“人車分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