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之行----游都江堰有感
![]()
到達都江堰景區大門處,大門內便是素有“川西第一名園”之稱的離堆古園。“離堆”之名來自于當年李冰率眾鑿開玉壘山而形成的孤立山堆。它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東面,南、北、西三面臨江,依山傍水,古木森森,園藝考究,古跡眾多。特別是園中園清溪園,更是濃縮了都江堰鐘靈毓秀的山水風光,薈萃了上千盆形態各異、造型獨特的川派盆景。其建筑古樸而清新,造園手法以水景取勝,清泉在各色卵石的映襯下,顯出濃濃的幽趣;又大量采用透景、漏景、藏景的園林裝飾手法,使園林景隨步移,讓人感覺如在畫中。園內名木有紫薇花瓶、紫薇屏風、烏龍出岫、木犀古桂等,蒼古雄勁、虬曲多姿,是川派盆景的杰出代表。
入園前行百米,只見數條水柱從地下噴射而出,形成一穹形水簾屏風,在陽光下折射出一道七色彩虹。彩虹下橫躺著四根臥鐵,那是內江歲修淘灘的深度標志,現復制陳列于此,讓游客更好的了解都江堰。 過噴泉便是堰功道,是紀念歷代治理都江堰有功的12位先賢功臣的。12位堰功人物由銅鑄成,分列大道兩側;道旁是兩條親水小渠,雕有248個噴水龍頭,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變四相,四相演入卦”的道家思想而修建的。248條龍同時噴水而出,陽光下清流汩汩,波光粼粼,實為奇觀。
在滿耳的濤聲中,來到伏龍觀下。該觀雄踞在號稱“中流砥柱” 的離堆之上,三面懸巖絕壁,下臨驚濤駭浪,十分壯觀。伏龍觀原系西晉所建“范賢館”,據傳李冰父子降龍治水鎖岷江孽龍于離堆之下,后人立祠祭祀,宋初改為伏龍觀。殿宇三重,逐級升高,觀內陳列有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堰功人物像、漢代石俑、石刻水塘、石馬及明代飛龍鐵鼎。
魚嘴前端橫跨便是安瀾索橋。它被橋梁專家茅以升評為中國五座著名古橋之一,是溝通內外兩江的重要通道。索橋是我國古代人民征服高山峽谷,急流險灘,利用本地竹木資源創建的橋梁形式之一,是世界橋梁建筑的典范,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與智慧。這座走上去晃悠悠的安瀾索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游客游覽都江堰景區必玩的景點。 沿江前行五、六百米,我們來到了被人們稱為“魚嘴”的分水堤。聽導游說:分水堤是都江堰工程的中心工程,它因大堤前端形如魚頭而得名“魚嘴”,正是這個大魚的“魚嘴”,抬頭迎向岷江上游,將洶涌的江水一分為二,分東西兩股江水,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主流, 主要用于排洪、排沙和防洪;東股叫內江,是灌溉渠道系統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形如寶瓶的“寶瓶口”, 內江經“寶瓶口”再分為大大小小的河道溝渠,組成了縱橫交錯的巨形扇形水系網,灌溉著岷江下游的成都平原。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岷江水患,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據說 都江堰工程直到今天仍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積超過1000萬畝。 站在“魚嘴”處,看江水奔騰、銀光如練;聽導游講解、娓娓動聽;憑欄遠眺,江面遼闊,遠山青翠,風景如畫,心中好不愜意。當導游在“魚嘴”處,講到李冰為使江水斷流,方便淘沙,創造制做一種名叫“榪槎”、并且裝有石頭竹籠卡住的三角架時,有人忽然提意在此照像留念,我和女兒也忙不迭的拍照,借以紀念李冰修堰治水成功、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
和人體藝術合影,(*^__^*) 嘻嘻……
愿更多的人了解都江堰,愿更多的人游覽都江堰景區!
|
|
來自: yangxiuzhong > 《旅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