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縣羅泉鎮的聞名得于清朝中期鹽井的發現,那時羅泉商賈云集,熱鬧異常。以產鹽而聞名天下的羅泉,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時鹽業開發已達到頂峰,清光緒年間,羅泉已有鹽井1500余眼,是當時四川10大產鹽地之一,最盛時年產鹽2252噸,主要供川西南一帶。鹽商將羅泉井鹽運至成都,甚至更遠的西藏。所產的井鹽于1925年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而如今只留下一座保存尚且完好的鹽神廟透著遠古的蒼涼。
圖1(下)羅泉古鎮因鹽而起,現今保存最為完好的,也最為有名的是全國唯一敬奉管仲為鹽神的鹽神廟。
圖2(下)羅泉在古代和近代的確是個有名氣的產鹽基地。人們在這里建了這座至今也是中國唯一的鹽神廟。 大門兩側書:味中居上品,天下第一觀。
圖3(下)進門后看到的鹽神廟正殿。
圖4(下)廟門樓上,是一座面積130多平方米的大戲樓。中央有一大露天院壩,是昔日觀看壩壩戲和集會的地方。從大門進來就從戲臺下面通過。

圖5(下)如今戲臺成為羅全鎮川劇愛好者們的樂園。

圖6(下)站在戲臺上正對大殿。

圖7(下)在這個國內唯一的鹽神廟里,端坐著最早制定鹽政大法———《正鹽筴》的管仲塑像。管仲是春秋初期齊桓公的要臣,他采取壟斷鹽鐵批發生意,建立國營和私營相結合的經濟體制,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

圖8(下)鹽神廟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用來供奉神或供僧人居住的廟宇,也不是宗族祠堂,而是因行業而設立的行業祠堂,是羅泉鹽業巨富鐘氏主持修建的。

圖9(下)正殿的左面有間三官堂。

圖10(下) 占地2700多平方米的廟宇采用中國傳統形式,廟為四合院布局,廟門兩側各有幾間店鋪。

圖11(下)大殿右側的廂房,兩層。

圖12(下)大院呈正方形。

圖13(下)大殿與右廂房,防火墻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

圖14(下)大殿與左廂房

圖15(下)整個建筑是木結構。鎮上的老人會為你說起鹽神廟,因為它是古鎮的曾經輝煌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