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游
十三 乘車來到羅泉鎮(zhèn),向左前方行走,不遠就看到了一片古建筑群,各個方向的封火墻互不相同,非常壯觀。巨石建造的基礎已經(jīng)斑駁,彰顯其古老與滄桑 這里是鹽神廟,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曾經(jīng)是古鎮(zhèn)輝煌時期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羅泉的產(chǎn)鹽史可追溯到秦代,清朝時期鹽業(yè)開發(fā)達到了巔峰,到光緒年間有鹽井1500余口,曾于1925年獲得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 鹽神廟占地1964平方米,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 殿內供奉的是管仲,兩側有關羽和火神輔佐,據(jù)說這種模式在中國獨一無二。正殿屋頂有群龍戲寶圖。 鹽神廟的大門是兩層樓上面加一層翹角,簡樸大氣。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里正在進行維修,無法進入觀賞。但從門縫中拍攝到的廟內戲臺之大,就可以推斷出寺廟的恢弘,我可能以后還要再來一次。 前后都是保存完好的古石板路。 前行是一座古橋,在兩端各有一對高大的石龍頭及貔貅立于高臺之上。其大張著口,口中有碩大的石球。 古橋叫做“子來橋”,始建于明代,全長50米,為石拱橋,橋頭曾經(jīng)立有石碑,記載著羅泉鹽業(yè)的歷史。 過橋,迎面是一座圓弧形的二層木樓,兩側有封火墻。 向右側行走,有八字門樓的城隍廟,門前立有一座四方形截面的石柱,高不到兩米,上面刻寫著“抗日陣亡將士碑”。 城隍廟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為臺階式建筑,據(jù)說全國縣以下城鎮(zhèn)建有城隍廟的僅有此一家。這里現(xiàn)在也不能進入。從門縫中看到里面一片狼藉。 繼續(xù)向前行走,石板路依然,兩側商鋪林立。 返回子來橋,向對面行走,尋路下到河邊,拍攝了子來橋的照片,但不知道是不是古橋,或者是不是按照古橋模樣修復的。 前行有鼎興宮的介紹:始建于明代,建筑面積850平方米,為一樓一底穿斗木結構,為封火墻樣式獨特,宮內的雕刻細致,別具風格,保存完好。但還是不能進入。 路面上豎排的石板路整齊而完好。走不遠路右側有兩側高封火墻圍護著的兩層木樓,前面有兩米寬的前廊,為萬壽宮,從門縫中窺視:院內寬寬的階梯通向高處,似乎后殿保存較好。 據(jù)介紹:萬壽宮建于清代,建筑面積710平方米,由戲樓、廂房及正殿組成,宮內雕刻均為透雕,雕刻精美、內容豐富。 來到一座正在維修的建筑群前,有一座磚石修建的一層建筑,四面翹角。旁邊的墻中有拱門,我從施工通道潛入院內,是一座二層木樓。這里應該是鹽業(yè)博物館。 前行還有街道,但看來大同小異,就沒有前行,返回鹽神廟到公路上車回資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