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達80%,而糖尿病患者罹患肝病的機會也會大大提高。糖尿病患者應如何防治脂肪肝?記者專門就此采訪了北京地壇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一科副主任醫師孫鳳霞。 形影不離的危險“搭檔” 孫主任告訴記者,糖尿病與脂肪肝不僅關系密切,而且互為因果。約46%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約20%的脂肪肝患者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與脂肪肝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發病基礎,即代謝綜合征,其最典型的癥狀是腹型肥胖。從這個角度來說,糖尿病與脂肪肝是平行的關系。過度肥胖會導致代謝的紊亂,包括血糖、血脂水平升高等。血糖代謝紊亂可導致糖尿病,血脂代謝紊亂可導致脂肪肝。此外,糖尿病和脂肪肝又互為因果。由于糖尿病病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和脂肪酸,脂蛋白合成也會出現障礙,因此糖尿病可繼發脂肪肝。并且,脂肪肝也會繼發糖尿病。糖尿病主要是由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導致。胰島素發揮作用,需要與肝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相結合。患脂肪肝的病人,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這樣一來,即使胰島素分泌正常,由于胰島素利用下降,仍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因“病”制宜 合理用藥 據專家介紹,脂肪肝通常可分為兩個類型,即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前者是一類病因非常明確的疾病,病人通過控制飲酒,病情就能得到逆轉。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常常是與糖尿病相伴發生的,其主要的治療措施是基礎治療,包括減輕體重等。在基礎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考慮采用藥物治療。 1.脂肪肝合并2型糖尿病者:如果通過半年左右的基礎治療仍未見效,可考慮服用二甲雙胍。至于其他的藥物,目前的證據尚不充分。 2.脂肪肝合并高脂血癥者:如果經過基礎治療或減肥降糖藥物治療3~6個月以上,仍呈混合性高脂血癥,或高脂血癥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等危險因素者,可服用調脂藥物。調脂的藥物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①他汀類:適用于以膽固醇增高為主的脂肪肝的治療。高膽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如阿托伐他汀。 ②貝特類:適用于以甘油三酯增高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癥的治療,如吉非羅齊。 ③普羅布考:具有調脂、胰島素增敏和抗氧化的特性。 3.發生脂肪性肝炎的患者:即不僅存在脂肪肝,而且存在轉氨酶水平偏高,應考慮保肝抗炎藥物治療,作用主要包括抗氧化、抗炎、抗纖維化。因為如果僅僅局限在脂肪肝階段,其危害相對較小。一旦發生了脂肪性肝炎,病情已開始呈漸進性發展,可能在肝炎的基礎上出現纖維組織增生,進而導致肝硬化。一般不主張吃太多種藥物,以1~2種藥物為宜。如多烯磷脂酰膽堿、維生素E、水飛薊素、甘草酸制劑、熊去氧膽酸等。 4.中醫藥治療:據孫主任介紹,中醫將脂肪肝稱為“肝癖”,認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機是由于“過食肥甘厚味”,即營養過剩。其后果可直接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熱內蘊,痰濁內結,瘀血阻滯,最后導致濕熱痰瘀相互膠結,痹阻于肝臟脈絡。中醫藥的治療以清熱,化痰,活血為主。常用的藥物包括茵陳、郁金、瓜蔞、山楂、決明子、赤芍、垂盆草、虎杖、山梔、生大黃。 用藥的注意事項 有些患者擔心,服用糖尿病藥物會傷肝。對此專家指出,無論是磺脲類、雙胍類藥物,還是一些調脂的藥物,都可能存在損傷肝臟的不良反應。因此一般來說,患嚴重肝病的糖尿病病人,建議用胰島素治療。 因服用保肝藥物而導致糖尿病的情況,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我們在臨床上收治較多的病毒性肝炎病人,經常需服用保肝藥,但基本都不會導致糖尿病”,孫主任解釋說,“只有一類甘草甜素類制劑可能會例外。因為甘草甜素類藥物除了具有保肝作用之外,本身具有類激素樣作用,可能會導致血糖升高,但這種作用比激素要弱得多。特別是對于糖尿病高危人群來說,不建議長期服用甘草甜素類藥物,而且要定期監測血糖。如果是年齡偏大的人(有糖尿病傾向的人),應盡量避免服用甘草甜素類藥物,可選擇多烯磷脂酰膽堿、維生素E、水飛薊素等。” 有效降糖仍是關鍵 專家最后指出,有效地控制血糖是預防脂肪肝的關鍵。理想的血糖水平應控制在空腹血糖低于6.0mmol/L,糖化血紅蛋白低于6.5%,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8.0mmol/L。如果血糖能得到理想的控制,一般來說病人就不容易發生脂肪肝。 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和運動治療也非常重要,這其實也是糖尿病治療策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飲食應選擇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纖維素、高維生素的膳食。適度的、規律的運動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減少肝臟脂肪沉積,預防脂肪肝的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