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減損.以致營養物質不能很好吸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引起機體營養缺乏的臨床綜合征。本病在中醫文獻中.概稱為。泄瀉”, 病久虛弱者.則屬。虛勞”范疇。 [臨床表現]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可發生于各個不同年齡段,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虛實寒熱都會出現.多由飲食不當而誘發。 1.發作期 腹瀉.是多數患者的共有表現.其糞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狀或泡沫樣,常漂浮于水面,且多有惡臭味,即所謂的脂肪瀉。每日便次從數次至十余次不等,多數患者有經常性或間歇性腹瀉.腹部賬痛,常在便前出現。食欲正常或亢進.或惡心嘔吐,或惡寒發熱,或夜尿增多,舌苔膩或白或黃,脈濡緩或濡數。 2.營養缺乏期 倦怠乏力,體重減輕,甚則大肉盡脫,呈惡病質形體,食欲減退。或嘰骨疼痛,或手足抽搐,或口舌糜爛,或夜盲,或水腫,面色蒼白.舌淡少苔,脈細或散大無力。 3.恢復期 食欲增加,腹瀉次數減少或停止,神疲乏力,舌淡面白,脈緩。 [診斷要點] ①肘長期腹瀉,尤其是脂肪瀉,即應警惕小腸吸收不良的存在。 ②K期腹瀉又出現全身性營養缺乏.體重減輕,即可考慮為本病。 ③胃腸鋇餐檢查,肝胰功能檢查,糞常規化驗和細菌培養,糞脂定性及定量測定.脂肪吸收試驗,碘一甘油三脂與碘一油酸吸收試驗等,對診斷本病都很有幫助。 ④進行各項小腸吸收功能試驗,纖維內鏡檢查以及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對診斷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更有價值. ⑤本病需與八他腸道疾病以及胰腺疾病等所致的繼發性吸收不良相鑒別。 [病機分析]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的基本病理變化形式是因病致虛,因虛生變。其病變臟腑主要是小腸,因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失調,清濁不得各行具道,營養物質不能順利吸收而隨大便泄出.但從中醫學整體觀來講,病變臟腑與脾,胃,大腸、腎、肝等均有關.根據歷代經驗.尤重脾,胃與腎臟.外邪的入侵.飲食的不當,稟賦不足.元氣虧乏等是其病理變化的基本因素。 1.外邪入侵:外邪侵犯人體,可通過經絡而侵犯脾胃,亦可直犯中焦.外邪以寒、暑,熱、濕為常見.其中尤以因濕致泄者為多。蓋腹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腹瀉之因,最多傷于濕邪.濕邪可以困脾,致脾失健運,脾虛又可生濕,濕又困阻脾陽,如此則脾不運濕,濕注腸道,遂成泄瀉。 2.飲食所傷:飲食不節或不結,皆可損傷脾胃,導致運化失常,水谷內停而為滯,精徽注下而為泄。據現代研究.此病在我國以面食為主的北方,發病高于南方.大麥,小麥、黑麥、燕麥中的麥膠(俗稱的面筋)有一種溶于乙醇的蛋白,可能為本病的致病因素之。主耍是毒性麥素損傷小腸粘膜所致。 3.稟賦不足.元氣虧乏:先天性遺傳缺陷可能為本病的發病機制之一,此即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因病而虛,皆可導致脾胃運化無權,清氣下陷,水谷糟粕混雜而下。如《景岳全書》中所說:。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仍致合污下降,……脾強者.滯去即愈。脾虛者,因虛致瀉,因瀉愈虛。”由于脾胃虛而元氣弱.元氣弱而諸病生。如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本病因外邪及飲食所傷,損及脾胃小腸.導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紊亂,小腸泌別清濁失司,故見腹瀉、腹痛及惡心嘔吐的病證, 由于出現上述病變.營養物質不能經胃腸而吸收.脾氣亦不能散精微于全身.因病致虛的病理變化勢在必然,這一過程多在本病的發作期發生. 人體全身的營養全賴脾胃小腸吸收運化來供給,先天不足,腎不助脾而致脾運無能,或因病而損傷脾胃而致小腸不能吸收泌別清濁,脾臟不能散精.廠全身,致其他臟腑無以滋養,則變證叢生。肌肉失于滋養而消瘦, 甚或大肉盡脫;筋骨失于滋養則疼痛抽搐;心神失養則神疲乏力;肝失所養則夜盲.腎失所養則水腫,凡此種種,皆由虛而致,此即營養缺乏期的基本病理變化。 總之,本病因病致虛.虛在脾胃,因虛生變,變在全身,故其治療當分其有邪無邪,用藥當責其虛在何臟。 [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可分為發病期,營養缺乏期和恢復期,臨床當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1.發作期 一般從發病開始至出現全身營養不良前這一。段時間稱為發病期。其時間長短不一,可因年齡、體質及是否及時治療等而不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喪現是腹瀉,往往可伴腹脹痛及惡心嘔吐或倦怠乏力、惡寒發熱等.此階段的喪現雖以邪實為主.但脾虛的機理已在其中。 治療原則以健脾祛濕止瀉為主。 針灸:選用關元、氣海、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小腸俞,用補法。或用灸法,以起到健脾祛濕,扶助正氣的作用。 成方及單驗方:初起者若有惡寒發熱,惡心嘔吐者,可用藿香正氣散(丸、水)。經常腹瀉者,可用參苓白術散,長期服用,效果良好。 辨證用方;以健脾益氣為主,常用連理湯加味,藥如黨參、白術、炮干姜,炙甘草、白蔻仁,雞內金、炒苡仁,黃連,茯苓、厚樸,砂仁.惡心嘔吐加半夏.藿香;發熱加葛根,柴胡;腹脹加青皮、陳皮;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神曲;若便稀量多者加粟殼;腹痛加木香。 飲食療法: ①高蛋白飲食,可多食豆制品。②高熱量,如瘦肉、排骨。雞湯之類。③低脂肪.少食或不食肥肉等油膩制品。④生冷及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勿過食。⑤對麥膠敏感者,盡可能食用無麥膠的食物。 2.營養缺乏期 因長期腹瀉而致全身營養缺乏,為營養缺乏期。此期主要表現是虛弱,治療重在補虛,其虛以脾氣虛為土。 治療原則以健脾益氣補虛為大法。 針灸治療:選用大椎、氣海.關元、足三里、脾俞、小腸俞等穴位,針刺用補法或用灸法,以達扶助正氣,促進氣血陰陽恢復之目的。同時。當根據臟腑虛證的不同,可增加一些咕腑的背俞穴(如肺俞,心俞.肝郁、腎俞等)來治療。 成方及單驗方:倦怠乏力,常易感冒者,用補肺湯或玉屏風散。平日可常服參苓白術散或人參健脾丸。中氣不足可用補中益氣丸。食療方可用豬胃一具,洗凈,加肉豆蔻煮爛食之。 辨證用方;常用四君子湯加味,藥如:黃芪,人參.蓮子、白術、茯苓、山藥,雞內金、蔻仁、山茱萸、炙甘草、大棗。若消瘦乏力,形氣俱不足者,加熱地、枸杞,當歸.飲食療法:除與發作期相同外,可根據何臟之虛,多食相應之動物內臟(如豬、羊,牛等)以臟補臟。 3。恢復期 上述癥狀緩解后,但患者仍未完全恢復則這一段時間稱為恢復期。本期重在護理和食療,首先要注意飲食的補益作用。進食富于營養又無刺激、易消化的食物.其基本原則是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但又不能求之過急,補之太峻,以免壅滯脾胃,反礙運化.患者要保持樂觀情緒并可適當做一些氣功.太極拳之類的活動,但不能過勞。 本期能不服藥者盡量不服藥.以谷肉果菜食養盡之,但若不服藥又不足以除病,或為了加快恢復進程,可服一些健脾、和胃、補腎的平和之品,如參苓白術散,龜靈集等。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30..消化系統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