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推薦: 最快速安全氣功心法
這種方法的適應癥,以“陽虛”或者“氣虛”的人為最適宜。所謂“陽虛”的現象,一般癥狀,最主要的是怕冷;其次是打瞌睡,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容易感冒,腦力減退,全身酸困,消化不良等等。所謂“氣虛”的現象,一般的癥狀,主要是自覺氣短,打呵欠,胸膈悶,一勞動就出汗,容易疲乏,上下樓梯覺得氣急等等。根據上述一般的癥狀,辨證“陽虛”或者“氣虛”,再照這方法練功。
這種練功的方法,分為三部。一日坐的姿勢。二曰練氣吐納。三曰修脈搬運。這三部方法是互相聯系的。而“練氣修脈”的口訣和關系,右如下圖:神于氣合←←→捨氣從脈 神與脈合︰再就這三個口訣和坐的姿勢,分別敘述它的用法,和相互間的聯系。如法掌握去操作它,慢慢練習純熟,循序漸進,逐步進入清靜境界,練這種功夫,就算成功了。 坐的姿勢︰在未上坐之先,必須照著前述的練功禁忌事項,和練靜功的注意事項做好準備。同時,把衣服紐扣,褲帶都解鬆,然后再輕鬆愉快地照這方法開始練功。這里所說坐的方式,名叫“跏趺坐”,又分析如下︰ 1)盤腿︰先準備好一個坐凳,用二只見方,前面兩只腳高度二寸,后面兩只腳高度五寸,使前低后高成為緩徐的斜度。上面再鋪上一個薄棉墊子。如沒有這種特制的凳子,改用硬板的床上后面鋪個墊子也可以的。但不能坐軟的沙發或鋼絲床。又冬天盤腿,須用一條薄毛毯圍復著雙腿。夏天用一條布巾復著。把這工具準備好,再開始盤腿。 盤腿的操作,初步練功的人,不宜用“單盤”,更不宜用“雙盤”,只宜“散盤”。先把雙腿放平,貼著坐凳,同時要把腰腿放得很鬆,隨即先蜷盤右腿,把右足的后踵,輕輕抵觸“會陰穴”穴在前陰與后陰的中間)。再把左腳蜷盤,同時將左足的后踵,輕輕抵觸右足的“跌陽穴”(穴在足脛彎的凹陷中)。一直到練習純熟了,腿不發麻,再改進為“單盤”,單盤也練純熟了,再進步到“雙盤”。如果在練功中,發覺腿盤麻了,可以左右交換一下。但仍須照舊輕輕抵觸會陰穴和趺陽穴。這樣盤腿,腰腿會自然放鬆,臀部自然穩坐,不必故意把臀部向后凸出。 2)豎脊︰在盤腿之后,須要把背脊骨調整筆直,不可駝背彎腰,前俯后仰。但,又要放鬆,不能硬勁強直,才合標準。其方法是把雙肩微微上聳二三分高,則每一個脊椎骨,自然重迭筆直,鬆緊合度,不會硬勁強直。 3)含胸︰在調好脊柱之后,隨即調整胸部,以胸部微微向內陷凹為標準。陷凹的部分限于“羶中穴”與“玉堂穴”之間,即在兩個鎖骨交接之處與兩乳之間,成為三角形的地帶,使這胸部的三角地銷微微陷凹進去,叫做含胸,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種主要方式。它的方法,在把兩手掌握好之后,放在臍下的同時,把商肘尖微微朗前方“飛開”。即把左右兩個肘關節從后面反向正前方分開約二三分,有如雀鳥張翅欲飛的樣子。這樣,就會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標準。 4)握手︰盤腿、豎脊做好之后,含胸和握手的操作是同時進行的。按︰握手的方式很多,舊說名叫“結手印”,根據內景的經絡理論,手三陰和手三陽的氣脈遠行,都出入循環于“井穴”,并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陰三陽氣脈經絡,又統轄于足部的。因此,在練功的時候既要盤腿,又要握手,是控制氣脈循經流注的一種有效方法,而不是兒戲,也不是迷信,它具有生理作用的。 單就陽虛或氣虛的練功,握手的方法,應當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舉放在右掌上,或右掌放在左掌上,都可以隨意,不必拘執。兩掌重迭好之后,順著自然的姿勢,放在肚臍之下,微微擺在腿上,或隨自然倚托在小腹外邊也可以的。這個握手方法的要點,必須把兩個大拇指尖微微接觸,接觸之后,將大拇指略略向掌心內收,以兩指筆直,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互相抵觸為標準注意︰不是故意用勁。照法操作,那股內勁是自然發生的)。 5)垂簾︰所謂垂簾,即舊說把眼皮微微合攏,只留一線微光的方法。按。這種方法,有兩種操作形式。一種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線外光。一種是干脆把眼皮輕輕合上,一點光也不露。初學的人,以采用微微合攏,留一線外光為最合理。因為功夫練到歸元的境界,眼會自然的閉合,向內抽縮似的閉著。又因為初學的人完全閉著眼,容易昏沉,念頭易生。 6)舌抵上顎︰這種方法操作不當,影響靜功很大,千萬不可用意識或者著力翹著舌頭,向上顎去抵它。應當在自然的規律下,如法操作,舌頭自然會向上抵顎,用不著故意或者用力去抵。如果功夫深厚了,舌頭還會自動蜷折鎖著“鵲橋關”,這種原理在內景功夫有很精細的經絡理與氣化論的生論基礎。有些書籍誤載,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翹起去抵達上領,是不合理論的。 抵舌方法,其要點在輕輕把齒扣攏,同時把上下唇吻合閉攏,舌尖即會自然抵砍上領與上牙朗之間,這才是符合往舌的標準。如果把上下唇微微張開,舌尖則馬上會自顎齦之間落下,餃復平直的姿勢。 練氣吐納︰練氣吐納即是運用呼吸,一吐一納,呼氣吐氣,以鍛煉臟腑的內動方法。這種方法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照平常的習慣呼吸,一吸小肚皮鼓起,一呼癟進去,這叫做順呼吸;與此相反的一呼小肚皮鼓起,一吸癟進去,名叫逆呼吸。 修脈搬運︰在未說口訣之前,先要了解什麼是是“脈”?“脈”與“氣”又有啥關系?
什麼是“搬運”? “脈”與“搬運”的關系又怎樣? 懂得這些簡明的概況,練功就有下手處了。 在上坐之后,運用呼吸的方法, “神與氣合”的口訣,調息練氣,進出吐納,上下升降,不斷呼吸著。如果在練氣的當中,把“神與氣合”的口訣掌握純熟了,即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感覺,感覺在下丹田里因呼吸的升降而產生一團“熱氣”,這種熱氣,古人叫做“先天真氣”,其意思是與呼吸“后天空氣”有分別的。“真氣”的象征是一個“熱感”,這團熱氣因呼吸的深、長、升、降作用,會愈聚愈多,聚到了相當的程度,它即會隨著一定的道路流行著,這種熱氣流行的滋味取名曰“脈”,脈所流行的一定路線,名叫“脈道”。綜合全身的脈道,即手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經絡”。運用呼吸方法,把這股真氣的熱流,循著脈道的經絡循環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個大圈子,仍舊回到丹田里,這種練功方法叫做“周天搬運法”。 了解上述的溉說,下手練習“神與脈合”的口訣,就容易操作了。所謂“神與脈合”和“神與氣合”是兩個階段,聯系這兩個階段的口訣叫做“捨氣從脈”。 上述口訣的意思,是說呼吸吐納要專心一志地運用“神與氣合”的口訣,將調息的基礎打好,在調息當中,是第一個階段。因呼吸作用而丹田里產生了熱氣,在熱氣產生以后是第二個階段。在熱氣產生的時候,隨即放棄“神與氣合”的方法,改變為把念頭與那團熱氣合而為一,那團熱氣在丹田里,因生聚壯滿了,而會自然循經流行。再繼續把念頭與它合一,隨著它流行的道路跟著前進。這種方法,叫做“神與脈合”。當熱氣產生的同時,放棄“神與氣合”的口訣,而改用“神與脈合”的口訣,這種交換聯系的口訣,叫做“捨氣從脈”。也就是說最初把念頭集中,隨著呼吸一吐一納,繼而丹田產生了熱氣,則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集中的心念,掉轉箭頭射向丹田的熱氣,把念頭與那團熱氣吻合在一起,不要開小差。繼續發展下去,則丹田的熱氣會在經絡的道路上,循著生理的自然規律,從丹田內開始流注循環,這時的念頭必須跟隨著它流走。一直從背后上行到頭頂,下至面頰再下入胸腹,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終,念頭部要跟著它,這樣才其是真正做到了“神與脈合”的標準。 在真氣發動之后,不論在丹田里醞釀生聚,或者已循著經絡道路流行的當中,千萬記著,決不可用意識去引它領它。只能跟隨著它自然流行,一步一趨,順應自然,一點也不能勉強或者急躁。這是運用“神與脈合”的要點,名叫“照法”,是“內視”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潑自在為原則。 有些人面臨著這真氣的流行,不能順應自然,而胡亂使用“領法”,妄用意識去當頭“領氣”,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出了偏差?!邦I法”本來是練氣的口訣之一,而有它專門的用處。但,在這樣場合,卻千萬不可使用。因為,初步練功的人,不了解經絡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會的岔路,同時功夫太淺,不能控制氣機的進退和指揮它分經流注。如果妄用意識去當頭引領它,則等于瞎子引路,必然引下懸崖,前途不堪設想了。 咽津導引︰練完一遍功夫,隨即把念頭與熱氣分開,或者與肚皮內吸的力量分開,全身放鬆,張開眼楮,把眼珠溜轉二三次,眼皮眨動幾下,即把口里的津液分成三五口,慢慢地吞下,且須以意識送下丹田。然后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隨意摩擦,和在腰腿各部輕輕拍動。隨意行之,不必拘執。 1泥丸宮:位於頭頂上方。
2玄關:玄關者,指在兩眼及兩眉牽直,前額骨到鼻骨之中間,形勢似在十字架中心者,自性佛之所在,靈胎溫養處。 3十二重樓:位於喉嚨處。 4膻中:位於雙乳的中間。 5丹田﹝胎元﹞:位於臍下﹝指內部,非指肚皮﹞,為行法的根源所在 6會陰:為於陰部與肛門的中間,和醫學術語相同。 7尾閭:位於尾骨處,脊柱的末端,乃筑基至開關緊要的地方。 8夾脊:指脊柱中間部份,與羶中正相對之處。 9玉枕:位於后腦部頸上凹陷處,兩個枕骨中間,在頭后蓋骨之人字縫合處,為病魔考之處;此處不可見風。 本文來自網上轉載 |
|
來自: 昵稱11567359 > 《太極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