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行錄 《景行錄》云:“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景行錄》曰:“無瑕之玉,可為國瑞。孝弟之子,可為家寶。” 《景行錄》曰:“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 《景行錄》曰:“寶貨用之有盡,忠孝享之無窮。” 《景行錄》曰:“坐密室如通衢,馭寸心如六馬,可以免過。” 《景行錄》云:“與人之短不曰直,濟人之惡不曰義。” 《景行錄》云:“知足可樂,務貪則憂。” 《景行錄》云:“聲色者,敗德之具。思慮者,殘生之本。” 《景行錄》云:“結冤于人,謂之種禍。舍善不為,謂之自賊。” 《景行錄》云:“以眾資已者,心逸而事濟。以已御眾者,心勞而怨聚。” 《景行錄》云:“官爵富貴在人,謂之儻來。道德行義在我,謂之自得。儻來者足以驕妻妾,自得者多以傲公卿。” 《景行錄》云:“務名者,殺其身。多財者,殺其后。” 《景行錄》云:“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景行錄》云:“責人者不全交,自恕者不改過。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 《景行錄》云:“寡言則省謗,寡欲則保身。” 《景行錄》曰:“木有所養,則根本固而枝葉茂,梁棟之材成。水有所養,則源泉壯而流脈長,灌溉之利博。人有所養,則志氣大而識見明,忠義之士出。可不養哉!” 《景行錄》云:“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曲盡其孝。以保富貴之策奉君,則無徃不忠。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景行錄》云:"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 《景行錄》云:“婦人悍者,必淫。丑者,必妬。如士大夫繆者,忌險者,疑必然之理也。”
《景行錄》云:“溺愛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已于富貴。” 《景行錄》云:“費萬金為一瞬之樂,孰若散而活餒者幾千百人。處眇軀以廣廈,何如庇寒士以一席之地乎?” 《景行錄》云:“大丈夫見善明,故重名節于泰山;用心剛,故輕死生如鴻毛。” 《景行錄》云:“自信者,人亦信之,吳越皆兄弟;自疑者,人亦疑之,身外皆敵國。” 《景行錄》云:“賓客不來門戶俗。詩書不教子孫愚。” 《景行錄》云:“貪是逐物于外,欲是情動于中,榮輕辱淺,利重害深,禍不可以幸免,福不可以再求。” 《景行錄》云:“或問晦庵(即朱熹。)曰:"如何是命?"先生曰:"性是也。凡性格不通不近人情者,薄命之士也。" 《景行錄》云:“勤者富之本,儉者富之原。” 《景行錄》云:“禍莫大于從己之欲,惡莫甚于言人之非。” 《景行錄》云:“大丈夫當容人,無為人所容。” 《景行錄》云:“大筵宴不可屢集,金石文字不可輕為,皆禍之端。” 《景行錄》云:“觀朝夕之早晏,可以識人家之興替。” 《景行錄》云:“養人將以立事所以養人” 《景行錄》云:“人勤則剛,人懶則柔。” 《景行錄》云:“凡修身為學,不在文字言語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謂之盜,欲非其有謂之賊。” 《景行錄》云:“定心應物,雖不讀書,可以為有德君子。” 《景行錄》云:“聞善言則拜,告有過則喜,有圣賢氣象。” 《景行錄》云:“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應之矣。” 《景行錄》云:“明旦之事,薄暮不可必。薄暮之事,哺時不可必。” 《景行錄》曰:“好食色貨利者氣必吝,好功名事業者氣必驕。” 《景行錄》云:“能自愛者未必能成人,自欺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必能周人,自忍者必害人。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景行錄》云:“器滿則溢,人滿則喪。” 《景行錄》云:“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景行錄》云:“自滿者敗,自矜者愚,自賊者忍。” 《景行錄》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勞;道可樂,身不可不憂。形不勞,則怠惰易蔽;身不憂,則荒淫不定。故逸生于勞而常休,樂生于憂而無厭。逸樂者,憂勞其可忘乎?” 《景行錄》云:"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行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景行錄》云:“會做快活人,凡事莫生事。會做快活人,省事莫惹事。會做快活人,大事化小事。” 《景行錄》云:“富貴家庭有貧窮的親戚往來,便是忠厚有福的現象,現在的人反而引以為恥,而且感到厭煩,這是多麼丑陋啊!” 《景行錄》云:“片刻不能忍,煩惱日月增。” 《景行錄》云:“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 《景行錄》云:“忍字敵災星,忍氣饒人禍自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