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瀏覽著名出版家、作家師永剛博客,看到了他答某報記者有關讀書的一篇專訪,據文中講:他曾嘗試著在身邊的朋友當中做了一項有趣的調查。13個朋友中,一年內讀完三本書的人只有兩三個,而且他們看書的習慣大部分是翻看,甚至還有人一年讀不完一本書。我以為,師永剛的調查是可信的。據我觀察,這種倦怠讀書的現象比較普遍,也就是說“讀書之風”并未興起。雖然報刊雜志上一直在呼吁讀書,并不奢版面地大談特談讀書對人之益處多多,美處盈盈,然而真正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書的人,卻是并未見得多起來。
為何讀書這等好事益事卻響應者寥寥可數呢?其實:這與我們社會整體的節奏發生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沖突有關。當下的生活,容不得人們把謀生的寶貴時間與精力,外移出“找錢”與“弄官”的這個人生的“中心”。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尋常之人,哪能舍掘金攀官之金色光陰,而去捧著一本閑書咬文嚼字呢?不用想,我就知道,那舍不得,絕對舍不得!決非書不好,或沒好書矣!
老實說,讀書的確無法直接與謀利掛鉤。當然,我這里說的書,并不是《會計手冊》、《炒股秘笈》與《厚黑》、《陰陽》之類,半工具半算命之類圖書,而是特指人文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類圖書。
我的意思是:讀閑書,閑讀書。何意?我覺得你越是個大忙人吧,還沒準兒越需要讀讀閑書。比如說,你若是個什么長,負責著一個部門或一個單位,雙休日沒什么事,把飯局推掉,應酬辭去,凈靜心,定鎮神,讀讀《紅與黑》,看看《悲慘世界》,若嫌太長讀不完,找一本契訶夫的短篇小說集看看,興許就從書中找到了自己。看到了別人的高尚自己的卑微;別人的卑微自己的偉大;過去的亊情嶄新如今,而對照當下,又覺得遠去的故事依然會令你淚流滿面,等等,等等。星期一再去上班,對工作,對同事,就多了關愛、理解與憐憫,辦公斷事,沒準兒就滲入了書中人物的性情,天理自然流溢,公正公允水到渠成,也未可知。
我一直以為讀書應當是一個人終生的嗜好,像兜里揣了半袋花生米或香瓜子,有空沒空就偷空嚼一顆,嗑兩粒。用老舍養花的心得來形容,就是“有益身心,勝于吃藥。”
“無風不雅,風起草莽”,讀書如果不能形成風氣,那么,我們的社會就不可能真正成為文明的社會——雅風習習,自然清淳。
在我看來,讀書不僅僅是中上層人士的需求與必須,而且還應該是最底層百姓的需求與必須。宋玉說:“風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間。”而我的想法剛好與他相反,即,風起于草莽之末,而興于青萍之間。無風不雅,讀書如果不能形成全社會的風氣,文明的社會就不可能到來;風起草莽,讀書之風要想真正的在全社會興起,就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平頭老百姓都有閑情逸致去讀書,到那時,讀書之風才有可能真正地興盛起來。王金輝 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