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今用:肝臟不舒服就用柴胡疏肝散導讀:柴胡疏肝散出自《醫學統旨》,為疏肝理氣之代表方劑。功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或寒熱往來,噯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現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膽囊炎,脅間神經痛等屬肝郁氣滯者。
柴胡疏肝散證是肝氣郁結,不得疏泄,氣郁導致血滯,故見脅肋疼痛諸癥。方用四逆散去枳實,加陳皮、枳殼、川芎、香附,增強疏肝行氣,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氣條達,血脈通暢,痛止而諸癥亦除。 本方癥病變在胃,病機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虛木克,氣機郁滯則克脾犯胃,脾為后天之本,脾胃之氣為一身之氣的樞機,中氣虛弱則樞轉氣機被郁,導致中焦脾胃之氣升降失調,氣血運行受阻出現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癥候。因此治療必須求本,本標結合,故疏肝理氣,暢通氣機,調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復。 方中白芍養肝斂陰,和胃止痛,與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為主藥;配枳實瀉脾氣之壅滯,調中焦之運動與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強疏肝理氣之功,以達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緩急止痛,疏理肝氣以和脾胃,且具有保護胃粘膜屏障和修復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氣開郁,活血止痛;厚樸、半夏以寬胸暢通宣泄郁氣;香附、陳皮理氣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適等癥。諸藥合用辛以散結,苦以降通,氣滯郁結方可解除。 現代藥理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芍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有鎮靜作用,并對平滑肌有松弛作用。 柴胡主含皂甙及揮發油,有鎮靜和鎮痛作用,并有抗炎、利膽作用。 陳皮主含揮發油有松弛平滑肌作用,有抗炎,抗潰瘍作用。 香附含揮發油和糖類,可提高小鼠的痛閾,有鎮痛作用及健胃,驅除消化道積氣的作用。 枳實含揮發油、黃酮甙等,有健胃作用。 半夏有鎮吐作用。 厚樸主含揮發油,對動物腸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對肌肉和神經有較輕的麻醉作用。
成藥柴胡疏肝丸作用 1.鎮痛,柴胡及香附的提取物能提高小鼠疼痛閾值,具有明顯鎮痛作用。 2.抗炎,柴胡、陳皮、香附、甘草均有抗炎作用,柴胡、陳皮及其所含成分對多種原因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柴胡還有抗肉芽腫的作用。香附、甘草及其所含成分能抑制角叉菜膠等致炎物質所致的大鼠足趾腫。 3.解痙,枳殼、陳皮、白芍、甘草對胃腸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痙攣。 4.護肝利膽,柴胡、甘草對四氯化碳等所致的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可使肝細胞的變化和壞死明顯減輕,陳皮、柴胡尚有利膽作用,可增加膽汁排出量及膽汁內固體物質的排泄量。 5.增加腦、肝血流和心搏出量,柴胡疏肝散對家兔腦,肝阻抗血流圖和心阻抗微分圖的影響實驗表明,柴胡疏肝散可使腦血管充盈度增加,搏動性血液供應增加,有利于改善腦循環,增加肝動脈血流量,改善肝臟血液循環,改善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搏出量。
|
|
來自: caoqiutian > 《綜合偏方》